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司马光与范祖禹由世契结识,到著书深识的交游过程主要展现于司马光与范祖禹既是上下级又是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以及两人笃好史学的共同志向和《通鉴》巨著的编篡真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理学家之史和史家之史作了区分,指出:理学家之史以义理为最高价值,史家之史或兼考虑成败价值;理学家之史主张以义理衡评历史,史家之史重视以"势"之方法理解和诠释历史。从学术渊源看,范祖禹受到史家司马光和理学家二程的双重影响,这大体上造就了范祖禹《唐鉴》的过渡性品格。从文本内涵看,范祖禹之《唐鉴》虽确立义理为其评论历史的方法与最高价值准则,但表现出的义理水准又颇有不足,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史家以势观史的方法论,但又未能较好贯彻。《唐鉴》的诞生,体现了理学对史学的渗透,及从史家之史到理学家之史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范祖禹的《唐鉴》一书,是关于唐代历史兴废的重要史论类著述.在此书中,范祖禹一方面发展了《资治通鉴》中所确立的治乱兴衰之论,在很多方面确实体现了对司马光学派的继承;另一方面,在史事记载、史观表现以及史评、史考方面又有很多独特看法.《唐鉴》成书之后,两宋学者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对它有诸多批评和议论,反映了两宋史家在史书体裁、史书的功能、史家心性等方面的态度与看法,对研究宋代史学批评的发展特点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自祖  相似文献   

5.
范祖禹的《论语说》既具有宋代理学《论语》学的一般特色,不但重视对《四书》的融贯性解读,而且倡导立诚成圣,着力阐发人性论和“礼”与“理”的关系;也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不但注重引史证《论》,而且重视对经世之学的抉发,因此在宋代《论语》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从编纂特点和史评特色的角度出发,揭示《唐鉴》为后世所重的原因。《唐鉴》体例简明清晰,义理晓畅,短小而精悍;史实与评论并重,史论各半,判然而分明;历史评论以儒家传统思想为标准,以义理为准绳,维护封建正统;议论修辞多样,气势恢弘,富有哲理,令人震撼、信服。这种鲜明、独特的编纂特点和史评特色是对编年体与史书评论进行的综合改造和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也确立了范祖禹的史学地位。  相似文献   

7.
宋代取鉴史学发达,四川史学成就突出。北宋以范祖禹为代表,他通过对唐代史的论述,阐述其反对变法的政治主张;南宋则以李焘为代表,他系统总结了六朝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经验,并为南宋政府设计了恢复中原的诸多方针、策略。史论日益成为四川史家普遍采用的史学形式,以史论政则又成为宋代蜀中史学经世致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资治通鉴》是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奉宋英宗的诏令主持编订的。参加编写的还有历史学家刘攽(bin)刘恕、范祖禹三人。他们先分段写成长篇,最后由司马光定稿。此书录述上起战国周烈  相似文献   

9.
范祖禹的《唐鉴》一出,便受到了北宋统治者的重视。所以如此,其原因除了书的内容能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外,更重要的是其统率全书的正统思想符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在《唐鉴》中,作者着重探讨了如何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的问题,因此,其无论是史实的选择、取舍,历史事件的评估、历史人物的褒贬,还是国家治乱兴衰的剖析,都以是否符合礼乐教化、名分纲常为主要尺度。  相似文献   

10.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成都范氏家族能成为宋代著名的史学世家,师友间相互切磋之功诚不可掩。故于此从师友交游的角度对其家族中著名史学家三范(范镇、范祖禹、范冲)的史学修养予以考察,期以加深对四川史学世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范伯子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第二十六世孙,清末桐城古文学派在江苏的主要代表人物,文学家,诗人,“同光”诗坛领袖之一.范伯子还是一位教育家,早年从事私塾教育,后做官学书院山长;晚年同夫人姚倚云与张謇、张师江、陈敬夫、李磐硕等社会贤达在南通从事新学堂的创办工作,是南通近代教育先驱者之一.其家族成员亦多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个以传道授业闻名的教育世家,至范曾形成了诗文世家、教育世家的第三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张载上书范仲淹的时间当以《宋史》所载"年二十一"为准;张载并非范之门人也无师承关系,范对张载思想的转变的确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张载之学是在与二程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京师论《易》"对其易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张载与邵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宋代易学气学派和数学派的对立;张载卒时以吕说为妥,主要卒因是病逝,虽然政治失意对其心理和身体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荆浩是唐末至五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开北派雄浑山水画之先,成为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人师法的对象,对其后山水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还写作了《笔法记》一文,阐述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笔法记》提出山水画"图真"六要"四势"二病"等美学观点,强调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与山水画评论中的作用,将山水画美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对郭熙、韩拙等人的山水画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代学者大多是综合型的学者,所以探讨其史学观念时,其核心应置于最根本的学术理念上,而不是就史论史。“史者儒之一端”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著名论点之一,而这一论点与其所持有的儒学理念一脉相承,所以,儒学、史事、政事相互交织,这在司马光及范祖禹的史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以涑水之学为中心,辅以其史论及政论,可以对这一论断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资治通鉴》长编分修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治通鉴》长编分修的具体分工问题,历有争论。学者多惑于《宋史.刘传》谓专职汉史,及受传统叙述中“魏晋”连书的影响,忽略了《通鉴》之魏纪、晋纪长编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而实际上两汉、魏纪长编由刘完成,两晋南北朝至隋之长编成于刘恕之手,范祖禹除了编修唐史长编外,还整理了刘恕遗留的五代史长编。  相似文献   

16.
范铠是闻名遐迩的"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代表诗人。据《清诗史》记载,范铠与长兄范当世、次兄范钟合称"通州三范",诗文唱和,诗名远播。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未见范铠诗歌创作的专门研究。研读范铠诗歌文本,从范铠诗歌秉承家学、转益多师、唱和先贤、托古喻今等方面,可以看出范铠是一个拥有诗歌实绩、个人风格、不负家学、不可忽略的近代诗人,他与南通范氏、桐城姚氏及桐城派、"同光体"都有渊源。  相似文献   

17.
《涉江词》是现代女词人沈祖棻的词集,由程千帆先生笺注,这些笺注集中体现了程氏对《涉 江词》的理解原则和方法。从诠释学的角度探讨程氏笺注《涉江词》的必要性、可能性、有效度、相对性与 必然性,十分重要。其笺注的必要性在于《涉江词》采用了以词纪事、比兴和隐喻的方法 ;其可能性则与程 氏作为词人丈夫的身份有关,也与其开展此项工作的社会环境有关 ;笺注的有效度取决于程氏的笺注方 法,即依据词人采用隐喻方式创作这一特点进行笺注 ;笺注的相对性是针对程氏诠释《涉江词》作品的意 义而言的 ;所谓必然性,是从学术研究的精神层面来立论的。这项工作对程氏而言既是他对《涉江词》揭 示的存在真理的再揭示,也是他体验生命存在真理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8.
张凯作 《东方论坛》2012,(1):30-35,64
气质之性的说法起源于张载和二程,朱子对此又有所发展。朱子哲学中的气质之性首先指具于气禀之中的天地之性,即仁义礼智;其次,朱子所说的气质之性还包括了程颐在解释恶之来源时所说的"才"在里面;再次,朱子之气质之性还包含了张载和程颐所说的刚柔缓急之性。在朱子哲学中,这几种性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朱子早年的时候受张、程哲学的影响,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看作是相互独立的,认为气质之性是由天地之性加气质构成;但在后期,朱子认为性只是一个性,即气质之性,而淡化了天地之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王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诸家所引,58条可与诸家所引相互参正,其中159条不为历代<尚书>家引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