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从对元人散曲咏屈原的作品中发现,元人对屈子素无好感;并由此出发,描述了以屈原、陶潜、范蠡、张良为代表而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几种人生模式,意在比较分析中,来表现出屈子人格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将屈原与陶渊明频繁地放在一起赞叹和评论,是元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现象之一。他们主要在忧国忠愤、典型植物意象、鲜明个性特点等方面将屈、陶并称;在并称时,元人普遍表现了是陶非屈、颂陶嘲屈的态度,流露出愤世、自嘲的时代心态。屈原与陶渊明之所以在元代普遍并称与陶渊明接受史发展的高潮到来、儒释道文化日益融合、元代士人的特殊遭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自晚唐开始,历代朝廷多次敕封屈原,修葺其祠庙,并纳入祀典。这些敕封与祭祀凸显了屈原精神之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机缘。尽管历朝封号名称和褒崇用意不尽一致,但在同一主体对象身份认同背后,都共同彰显了对屈原精神示范性的推崇。在代代相承的推崇中,屈原精神软实力的构成要件(灵威、清烈、忠节、文化名人)和示范功用(宗教价值、伦理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在历史上,屈原的价值有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屈原既是一位体现清廉忠信人格的贤人,也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今天,我们站在现代文明的价值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评价屈原的价值,是一切热爱屈原的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屈原是一个有理想和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是一个有坚守的政治家,他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是我们今天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更应该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两汉魏晋以来,以屈原行事与作品为母题的“吊屈咏骚”之作成为文人士大夫借此表述内心情愫的重要方式。屈原行事与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为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对屈原行事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便表现出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与评介标准。屈原行事与作品已经不再作为一种历史的认同,而是迟渐走出历史的局限融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对屈原行事与作品的不同阐释,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实际出发 ,以屈原的作品和有关材料为依据 ,从人生哲学的视角 ,对屈原生死观中的特殊内涵、表现特征和价值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历朝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末五代封“昭灵侯”、“威显公”,其核心元素“灵”与“威”是屈原“神灵”化民间信仰的肯定与提炼,又促进了这种朴素的民间信仰.宋代封“清烈公”、“忠洁侯”,元代封“忠节清烈公”,“侯”晋升为“公”,屈原被官方作为“政治楷模”的倾向明朗化.其核心元素“忠”、“洁”、“清”、“节”、“烈”挖掘了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奠定了屈原在士人阶层的伦理政治层面信仰的基石.作为“民间灵威之神”的宗教价值、作为“士人清烈忠节楷模”的政治伦理价值,可视为历史上官方正统意识对屈原信仰文化的核心价值建构的理解.封崇屈原固然是皇权政治维系其根本的政治策略,但客观上,屈原在民间和士人精神信仰上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8.
一、文本的解读创新与学术价值金道行先生的《我看香草美人》一书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本屈原研究的学术专著。它从七个方面分别走进或开拓着屈原的精神领域和人格高地:读出一个人间屈原、屈原全集意译、我看香草美人、我听下里巴人、读屈十五小品、附录和后记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中正"是对其"美政"理想的价值概括.它意味着思想认识的合规律性,行为方式的合道义性,合规律并合目的的美.它是屈原用以判断事物的最高价值尺度,是屈原人格精神的最高概括.  相似文献   

10.
屈原死后,曾和众多的功臣和文化名人一样,受到民间较为广泛的祭祀.其庙祠从汉代开始,主要在楚地;唐代主要在湖南、湖北,宋时发展到广州,明以后延及江西、江苏、台湾等地.清代屈原的庙祠非常普遍,不仅是屈原更加深入人心,大概与反对满清有关,是人们将忠君爱国的屈原当作一面反清旗帜.官方在唐封其为昭灵侯,更多肯定的是屈原的文化价值.宋封其为忠洁侯,继又封清烈公;元封其为忠洁清烈公,明复其号"楚三闻大夫屈平氏之神",则更多的是肯定屈原忠君爱国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1.
端午节这个民俗节庆因与屈原的关系而开始参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的传承。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从屈原到老舍,形成了一条绵绵不绝的人文精神传承的大波。屈原与老舍都是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知识分子的。而老舍可以说要相当程度上传承与发展了屈原的人文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哀民生之多艰的生存关怀、重铸民族灵魂的精神关怀以及探究人类本性的永恒关怀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瞿佑全集校注》的解读,认为其在现存瞿佑作品的发掘上有新的突破,辨伪精细,直面瞿佑研究领域的关键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由《瞿佑全集》的整理而引发的期待与展望进行了蠡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的元好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好问的诗、词、文及文学理论等,都代表了金元文学的最高成就,为研究者所注目。20世纪以来,元好问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方法、评价角度等方面综合考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20世纪初至40年代;二、50至70年代;三、80年代至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共两党合作进程的变化,瞿秋白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评价也有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梳理瞿秋白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评价,探究其起伏变化的复杂原因,反思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评价误区,对于深化瞿秋白的研究、客观评价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要求构建一个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在回顾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从多方面评价和比较江苏省县域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质量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明代以来时有学者疑<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以为篇首作"屈原既放",不合古人自称不称字之习俗,其中叙事也有同当时历史不合之处.其实<史记>中"屈原者名平","名"乃"字"之误;屈原名原字平,南北朝以前人以至唐代一些人尚如此认识.此两篇也非顷襄王朝放于江南所作,而是怀王时被放汉北时所作.如此,则一些疑窦均可消除.至于有的学者以为此两篇中表现了道家思想,乃未能弄清文意所致,不可信.  相似文献   

17.
袁宏道与袁枚同倡“性灵”,实有分歧。袁宏道从人之本性上理解性灵,进而形成其自适之性灵;袁枚从性情与灵机上阐释性灵,进而形成其才性之性灵。二袁的性灵之异,与多种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胡文英《屈骚指掌》,是清代一部考证务实、见解通达的重要注本。胡文英虽为官从政,生活却“食贫居贱、辛苦流离”,尽管其窘迫之因与屈原有异,然亦可想象胡氏彼时境遇与屈子被放逐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之相通处,冥冥之中引领他在《楚辞》中找到了情感寄托之地。受考据之风熏染,胡文英注《楚辞》之方法与体例多与梁启超所概括的清代朴学之特征相符。又胡氏著有《庄子独见》,其释《庄》的方法,如“时文之法”、“空言之法”、“微探之法”、“品读之法”、“自得之法”等对治《骚》多有影响。文章从胡文英的生平、所处时代及著书三方面,挖掘其关联性,继而揭示《屈骚指掌》成书之背景。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诗篇记录了诗人深重的痛苦内容,如其对民生多艰的痛惜、无人理解的痛心、国君昏庸的痛恨和去国忧谗的痛楚等等。他对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写作抒愤、寄想占卜、精神远游和从容沉江。他的痛苦遭遇,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所经历的多种困境,具有典型意义。其对痛苦的解脱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屈原既继承了儒道精神又超越了儒道精神,并且是对儒道精神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金末元初诗人张宇考论@张琴$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山西太原030012~~~~[1]房祺.河汾诸老诗集[M]张正义,刘达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1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