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电影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文化的产物.一个地区的电影文化的形态主要受制于两大因素,即本民族文化的型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简单了解和分析了台湾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台湾电影与当代中国大陆电影在艺术观念和文化特征上更为接近,这一点,在当代中国台湾电影和当代中国大陆电影的代表性文本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所以,研究当代台湾电影,对当今中国大陆电影的发展而言,应该更加具有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起步甚晚且以不可阻挡之势跃入台湾文坛前列的女性文学,一举打破台湾文坛长期以来男性独家鼎立的局面,而使当代台湾文坛迈进多元化创作发展的大道.从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到新生代女性文学的突起,均显示了台湾女性文学发展的实力.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主题的重心是以塑造众多性格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来透视出其畸形社会.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亦可谓百花竞放,争奇斗艳.作为我国当代文学不可缺少的台湾女性文学,是与大陆女性文学互呈异彩、交相辉映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台湾逻辑学的发展,一方面构成了当代中国逻辑发展史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台湾文化的发展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当代台湾逻辑学的缘起与渊源、发展与演变,本来就与大陆逻辑学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另一方面,当代台湾逻辑的发展又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格或特色。因此透过海峡两岸逻辑学的交流与互动,将会更进一步地推动逻辑学在大中华文化圈内的新开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台湾逻辑学的发展,一方面构成了当代中国逻辑发展史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台湾文化的发展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当代台湾逻辑学的缘起与渊源、发展与演变,本来就与大陆逻辑学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另一方面,当代台湾逻辑的发展又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格或特色。因此透过海峡两岸逻辑学的交流与互动,将会更进一步地推动逻辑学在大中华文化圈内的新开展。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以来,传承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台湾乡土文学因受“本土论”思潮的影响而被“台湾文学论”取代.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既是全球化语境中台湾本土文化的自觉应对,也和它与生俱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息息相关.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并没有隔断中国新文学传统,所谓的“台湾文学”并不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形态,而是“文化台独”在文学上的反映,并非台湾文学自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席慕蓉诗与蒙古民族个性及文化心理具有密切关系,质朴、粗犷、豪迈的草原文化特质,与其长期生活的南方环境接触的汉文化交融、互补,构成具有艺术魅力的"陌生化"效果。席慕蓉带有北方游牧民族色彩的事象与新鲜的意象组合,在某种意义上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方式,同时也使中国文学呈现出某些崭新的当代风格。席慕蓉诗集发行量超过500万册,在台湾和大陆均获得巨大反响,已具30以上年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并非如一些评论所称一般意义的"流行"。席慕蓉不但是当代蒙古族辐射最广、影响最大的诗人,也是当代全球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国新文学的若干思潮脉络在1949年后的祖国大陆断绝或暂时中断了,却在台湾文坛得到延续.20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文坛主要的思潮脉络有:三民主义文学、自由人文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乡土文学,等等.当代台湾小说随着文学主潮的变迁而呈现丰富多样的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塑了有别于祖国大陆文学的若干特色,是对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补充和丰富.  相似文献   

8.
去年 1 0月中旬 ,台湾知名作家陈若曦、应平书、姚宜瑛、小民、曹又方、廖辉英、钟文音、六月等数十位台湾中国妇女写作协会会员 ,在青岛与大陆部分女作家、记者、学者联合召开了海峡两岸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会上 ,代表们共同探讨了海峡两岸女性文学的共性与特质以及今后共同发展的趋势。这里发表的《谈谈台湾情色小说》一文 ,是陈若曦女士在大会上的发言稿。在文中 ,她辨明了情色文学与色情文学的关系 ,探讨了台湾情色文学与中国古代性文化及情色文学的联系 ,总结了台湾情色文学的特点。这对海峡两岸文学的交流发展及研究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台湾著名作家姚一苇早年在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史实的求证,并就其中两篇重要的小说《输血者》、《春蚕》与鲁迅、施蛰存的某些小说作了比较,从而见出其与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左翼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由此也提示了当代台湾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中元节饱含着中国祭祖与鬼信仰文化的传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张燕玲的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将台湾中元节倾城倾家、非凡热闹的祭祀场景与台湾大陆老兵苦海无涯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描绘,穿过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台湾中元节,展示出台湾人与台湾大陆老兵深层的文化乡愁以及作者深广的文化乡愁创作情怀、对生命哲学关怀的创作精神和对文学真、善、美的创作追求,《此岸,彼岸》由此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以来,至今 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本文以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主要依据,具体考察了这一学科从 “台港文学”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确立,从初始的作家 作品研究到各种题材/体裁的多向拓展,从传统、单调的研究方法到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的不 断更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需要超越历史和政治局限,关注台港澳文学的复杂形态以及与大陆文学的内在的联系.把台港澳文学融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述,是对当代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种结构性改变,也会对文学史分期的构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中國內地分別與台灣、香港、澳門三個地區之間人才流動的现狀、制度與政策安排以及前景。兩岸四地人才流動主要表現為港澳台居民基本可自由在內地就業,但港澳台對大陸人才的流入還有相當多的限制,尤以台灣為甚。澳門的人才市場對內地居民在港澳台三地中是最開放的。香港只開放高層次人才市場,對非專業技術人才和家庭傭工還沒有開放,未來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台灣基本還沒有向大陸居民開放人才市場,未來政策主要取決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台灣政權的更迭。  相似文献   

14.
广东和港澳都是双语社会。广东的“双语”指的是粤、闽、客方言与普通话,但方言的势力范围大大超过普通话,香港的“双语”指的则是汉语粤方言和英语。随着港澳回归,不仅粤、港、澳将迅速扩大交往,而且与内陆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将大大加强。这样一来,在广东和港澳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港澳学生普通话能力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在“九七”即将来临之际,要因势利导,加强双语教育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内地的动漫产业不仅对内地未成年人产生影响,同时也作用于港澳台未成年人。港澳台未成年人可分为三个层次,本文将针对港澳台未成年人同质文化圈这一层次进行研究,在与内地相比较的情况下,对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港澳台动漫产业发展情况,探讨内地动漫产业对港澳台未成年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近40年海外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状况,提出了在20世纪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上,打通不同板块、国别的华文文学,探寻其内在联系,展开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的课题,并强调了其方法论原则,从经典“筛选”、文学传统、母语写作、汉学和文论等方面论述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的诗评家主要有黄晓峰、陶里、云惟利、郑炜明、李观鼎等。  相似文献   

18.
香港诗人梁秉钧的诗歌写作呈现出越界的特质,一是文体的越界实验,二是文化身份的越界,此种特质与香港文学的香港性息息相关。对香港性的认知是研究香港文学的基本起点,但仅仅是一个起点,真正要从文学上把握香港文学,必须将其置于现代汉语文学或现代汉语诗学的背景之下。或者换一种说法,必须将香港以及台湾甚至包括部分海外的汉语文学经验有机地纳入,才能建构完整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港台地区ADR(多元争端解决机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其成就与台湾当局、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这主要体现在仲裁法律规范的不断完善以及一系列驱动本地ADR发展的具体行政措施之中。较于港台地区先进、国际化的ADR制度,内地与澳门无论是实施理念还是规范体系上都还存有较大差距,港台地区对于推进仲裁发展的一些支持性举措值得内地与澳门学习借鉴。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当前两岸四地关于推进本地ADR发展的政策上的差异性,从区别当中提出完善内地与澳门 ADR 制度的些许建议,为两岸四地ADR事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摘要: 华语电影指的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裔电影之总称。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海峡两岸暨香港三地的新一代导演以其现代性的文化品格而崛起,实现了华语电影世纪性的文化整合。到了21世纪伊始的这七八年,在《卧虎藏龙》、《英雄》、《赤壁》之后,华语电影业已进入了“后‘大片’时期”。面对全球化的严峻语境,如何认知华语电影现实的生存境遇,促成华语电影在产业与文化上渐趋良性、和谐与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是一个具有迫切性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