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晨  陈丽萍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122-123,128
本文在住房抵押贷款部分担保保证险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并引入期权定价的保险精算定价方法,得到了该房屋抵押贷款共同保险的精确定价公式,其中假设未偿什额为常数,房产价格服从一般肪过程.  相似文献   

2.
浅析“以房养老”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以房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HECM),也可称为反按揭,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已经拥有住房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计寿命、房屋的现值、未来的增值、折损情况及借款人去世时房产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后,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支利息,并按人的平均寿命计算,将其房屋的价值,分摊到预期寿命年限中去,按年或月支付现金给借款人,一直延续到借款人去世。  相似文献   

3.
反向抵押贷款介绍及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向抵押贷款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的房屋价值贷款 ,它允许老年人以自有住房为抵押 ,将房屋价值全部或部分转换成现金 ,并且在居住期间无需还贷 ,待到期后以房屋出售收入偿还。它的现金流方向与普通的抵押贷款正好相反向 ,因此被称为“反向”抵押贷款。它针对的是所谓“房产富人、现金穷人”的老年人。反向抵押贷款是遵循“以房养老”的理念而设立的 ,是对“儿子养老”和“货币养老”的一种有效补充。它可起到“60岁前人养房 ,60岁后房养人”的积极功用。人们年轻时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购买住房 ,然后在整个工作期间逐步还款 ,到退休之时再将该住…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是中国现有诸多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在确保房屋所有者合法权益方面作了许多举措,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贷款模式,确立并完善了金融体系,满足了部分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根据美国经验,要破除制约中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障碍,弥补中国现有诸多养老模式的不足,需要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公共服务推行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来补充中国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使原始的抵押贷款形式从投资者与标的物之间的直接物权关系,转化为新的债权关系,具有提高住房抵押贷款的变现能力,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等诸多优点。而加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以保证证券化的健康推进意义更加重大。本文在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中的风险状况,提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住房消费抵押贷款的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新方式:分级付款的抵押贷款,部分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两周付款的抵押贷款。同时对这些抵押贷款适用范围、风险作了对比分析,抵押贷款方式的创新适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7.
首先给出了居民消费模式函数,指出了居民的消费模式符合“生命周期假说”和应用抵押贷款购房的必要性;然后建立了抵押贷款还贷效用函数,并求出抵押贷款还贷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居民在应用抵押贷款购房时采取不同还贷方式所能购住房的房价,或在房价一定的情况下抵押贷款的还贷期限的测定方法;分析了影响居民购买住房的房价或还贷期限的因素,并在一定假设下计算了等额、等比递增和等比递减还贷方式下可购住房的价格.  相似文献   

8.
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迫切性入手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障碍的分析 ,力求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工具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工具的多样化是创建完善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基础。住房抵押贷款工具的设计是目前我国建立和完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关键。住房抵押贷款工具的设计依赖于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成数和还款方式四大要素。其中还款方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居民家庭的购房能力。鉴于等比递增抵押贷款方式的不足之处 ,利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双指数抵押贷款的原理 ,文章通过对传统的住房抵押贷款还款方式的分析 ,提出一个新型的住房抵押贷款还款方式。此模型遵循住房消费信贷理论 ,其主要适用对象定位在收入递增的中青年家庭  相似文献   

10.
首先给出了居民消费模式函数,指出了居民的消费模式符合“生命周期假说”和应用抵押贷款购房的必要性,然后建立了抵押贷款还贷效用函数,并求出抵押贷款还贷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在民在应用抵押贷款购房时采用不同还贷方式所能购住房的房价,或在房价一定的情况下抵押贷款的还贷期限的测定方法,分析了影响居民购买住房的房价或还贷期限的因素,并在一定假设下计算了等额,等比递增和等比递减还贷方式下可购住房的价格。  相似文献   

11.
首先基于供需理论简要地分析了目前可能引发房价波动的主要因素,然后用ARIMA模型对北京市商品住房价格指数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在未来半年内,北京市的住房价格指数仍有小幅上升趋势的结论,在该结论的基础上从商业银行视角、开发商立场和个人住房价格模型及抵押贷款理论方面进一步讨论上升的住房价格指数对住房信贷风险的影响机理,并据此提出防范住房抵押信贷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点阐述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指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种有效的金融创新工具,并分析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需要具备的条件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借款人或者第三人以个人住房作抵押,向银行申请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其抵押标的物住房或者是借款人本人所预购的尚未建成的期房,或者是借款人或第三人享有产权的现有房屋.借款买受人用期房作抵押,与抵押权是特定物上的权利理论相悖,无法进行抵押登记.借款买受人用现房或期房抵押,因各种原因不能偿还银行贷款时,出卖人享有借款购房利益而不承担风险,购房贷款风险主要由尚未盈利的贷款银行承担,这就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显失公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具有特定内涵,完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现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制度存在严重法律缺陷,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市场不健全、风险缓释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在实施中面临困境。完善途径在于重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规则,通过健全抵押登记制度、价格评估体系和交易市场来完善抵押市场,通过构建多元担保机制、创建政府风险基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完善风险缓释机制。  相似文献   

15.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作为一种以房养老新方式具有其独特优势,但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如贷款机构面临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老人传统观念的束缚、土地制度的束缚等。针对该问题,运用收益模型,并结合最新数据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给社会各层面带来的收益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为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提供政策建议,以推进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今世界房地产金融领域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当次贷危机造成的破坏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之际,和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发展存在种种问题之时,我们应该端正心态,深入思考。本文首先对次贷危机的产生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回顾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最后,从次贷危机反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得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下一步如何发展的结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该缓行。  相似文献   

1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住房金融形式,它的推行必将对我国住房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面对我国目前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推行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如发展和完善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建立健全住房抵押贷款运作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保险制度、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现状,提出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来规避风险。美国发达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抵押贷款保险市场的发展,其运行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分析国内现行的抵押贷款保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住房按揭保险的一些建议、想法,以促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良性发展,推动住房商品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住房抵押贷款提前偿还不仅会增加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匹配的难度,而且会对其未来收益存在负面影响,基于借款人和商业银行各自的行为决策,建立约束优化模型,分别对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情形下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款违约金率与提前还款比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市场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符合一般商品市场的供求规律,但不同市场中的供给曲线及需求曲线斜率并不相同。据此,构建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款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分析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均衡解以及偏离均衡解时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20.
指出随着规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的住房金融发展模式应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主 ,辅之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储蓄。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机制的完善 ,实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 ,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有关发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