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美国对中拉关系的发展怀有种种疑虑,中国是否对美国在拉美的利益构成“威胁”,引起了美国学者的广泛争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学者无视中拉关系发展的事实,刻意歪曲、夸大中拉关系对美国的影响。中拉关系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不针对第三方。毋庸讳言,中国因素推动拉美经济繁荣,有利于美国扩大在拉美的经济利益,符合美国在拉美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拉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向来视拉丁美洲为自己“后院” 的美国,对中拉关系的发展保持高度警惕,对中拉关系的认知偏激多于理性。受美国认知的影响,随着中拉关系的发展,中美战略互疑加深,两国在拉美争夺影响力的竞争加剧。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合作才能共赢的当今时代,中美应该而且可以在拉美实现合作共赢,中美拉三角关系的良性互动符合各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中拉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能源投资额和贸易额不断增长,拉美石油对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能源合作是中拉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能源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中拉关系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拉美国家的石油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及地区政治风险是中拉关系发展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对拉美能源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中国与拉美能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必须重视和应对上述问题,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对有关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最本质的内涵是政治关系,30多年来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效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获得的。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经中有政,政中有经”,经济合作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公权力的推动。目前,两岸合作进入“深水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两岸政治关系滞后的客观反映。未来应努力推动两岸政治对话,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机制,加快文化融合,为实现两岸政经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搭建互信的精神桥梁。  相似文献   

5.
由北京市文物部门提出的“三个文化带”,经中共北京市委党代会和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内涵不断得到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已经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举措.“三个文化带”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关系密切,从北京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城市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史称“神京右臂”;长城不仅是中原农耕民族与西北草原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也是南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还是北京作为国家都城的重要屏障;中国的大运河始终向着首都修建,尤其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更是体现了大运河与国家首都——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内容就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高地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任何政权条件下的行政区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表现,是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的空间格局。古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对大一统政治结构的持续追求,正是这一追求导致了其政治统治区域内多元性的存在。“因俗而治”型政区的存在、发展和演变,为“政治一体”与“社会多元”的互动提供了空间构架,也使“一体”与“多元”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实际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蒙古国最重要的“第三邻国”,美国一直是蒙古国“第三邻国”外交政策推进的重点,而基于亚太战略的考虑,美国也非常重视与蒙古国的关系。随着蒙古国“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的不断推进,蒙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两国基于“共同价值观和战略利益的全面伙伴关系”正在不断发展。文章从蒙古国“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的角度论述新时期的蒙美关系实践,并解析其内部动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伦理的概念系统及其文化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把握传统伦理的“中国特色”,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要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概念系统,而不能用西方文化的概念注释中国伦理。家国一体、伦理政治、人情主义构成传统伦理的概念体系,是传统伦理“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其中,“家国一体”是传统伦理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伦理政治”是其理论抽象与伦理关系的运作原理;“人情主义”则是与此相匹配的精神形态与伦理生活方式。三者由客观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出发,内化为主观的伦理关系,最后再外化为现实的伦理生活,形成客观——主观——现实的辩证链环。  相似文献   

9.
历史记忆在特定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中产生,存在于叙事和学习等社会互动中,历史记忆蕴含着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体验和共同情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赖以形成的根基。清朝统治者在将清王朝凝聚成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共同体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把自己理解为一个涵盖全体(即“中国”)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继承并发展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认同”意识,接受、吸纳域内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穿越和打破王朝内各族群文化界限,整合王朝历史记忆,完成清王朝“中国认同”的内涵建构。因此,阐释清朝历史上各民族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现象,探索“中国”作为“国家”的独特生长方式,总结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动因和方式、类型与规律,这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者篇名期页【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意识从小说创作看美国性伦理与政治意识间互动的演变中国语境下的中国哲学形式文化“送去主义”与和谐世界建设21世纪的印度与中国“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与实现文明整合与CHINDIA“儒教”还是“儒学”?——关于近年中日两国的“儒教”说儒学的日本化与江户汉诗儒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中西文化差异与儒学的与时俱进西方感知现象学与中国感物说斯塔罗宾斯基:批评的轨迹与阐释的循环【“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笔谈】适应全球融入内地——香港为什么能够保持如此繁荣回归后香…  相似文献   

11.
涂途 《南都学坛》2001,21(2):37-4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的学说应当是“三种生产”论 ,即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理论。与此相适应 ,存在着“三种文化”论 ,即人口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理论。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具有各自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践行"三个代表"必须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的"生产力"标准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它们都是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用什么样的党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展开的重要论述."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和发展,是属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新形势下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 ,两者在理论基础、价值手段、价值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三个代表”思想又是在新形势下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内容的扩展 ,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发展和创新 ,是贯彻、落实“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理论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基础,制度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强大动力,为此笔者论述了"三个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三严四自”是从严治党的前奏 ,“三讲”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措施 ,“三个代表”是“三讲”的总结 ,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 ,是新时期从严治党的伟大纲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构成了江泽民同志的从严治党三部曲。  相似文献   

18.
高校后勤是高校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后勤人员在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对 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后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转型 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状的审视,提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实现的条件和方法,以促进高校后勤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的探索,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提出的前提.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中共八大肯定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但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保留,反映出当时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个体经济问题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古书注释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注释方法各有特色,但又存在一些缺憾。笔者认为,注释学的核心应是"形象",从语言形象的生动性到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并依据这一核心概念,确立了"三体会"、"三解释"、"四分析"的注释方法。应用这一方法,详解了古书中几个著名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