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王念孙认为,《荀子》“脩道而不贰”中“倚”、“贰”二字分别由“循”和“贰”形近而误。但通过对典籍中“脩”和“循”的致误情况进行统计,考察典籍中与“脩道而不贰”语境相近的“贰”的含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前人的训释加以分析,我们认为“脩”与“贰”均不误,“脩”有“遵循”义,“贰”为“改变”义。  相似文献   

2.
‘道’与山水艺术孙希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一种倾向,写意的山水诗往往被视为最上等的诗,传神的山水画也往往被看作是最上等的画。对此,如果要追溯其原因的话,我认为就出在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范畴“道”上面。“道”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3.
通假字是在汉字发展中形成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它遵循的一条原则。方音引起的“声转而字异”是声近通假的原因。正字与假借之间存在多元形式。“避讳”与“形近而误”,皆不属通假之列。研究通假现象,对阅读古籍,探讨汉字的演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自经于沟渎”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经”字当作“刭”字,二者形近而误。而“沟渎”当指一地名,代指不出名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由于被认为是学术停滞的时代而恶名昭彰。那个时代的学术成果也因此被视为无足轻重。但是,如果仔细研究的话,人们或许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成见。本文将要表明,中世纪逻辑学中有许多东西至今仍然不失其价值。中世纪逻辑学家阿伯拉尔的研究,就是一例。一、‘be’与主项存在阿伯拉尔认为,动词‘be’有两种用法,按照第一种用法,‘be’相当于“存在”,例如,在“苏格拉底存在”这句话中,‘be’的意义就与“存在”一词相同;在第二种用法中,‘be’作为连结词使用。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语句中,‘be’这个词就被用作连结词,  相似文献   

6.
这个有些怪异的标题,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时下使用频率极高的辞汇“招商引资”的谐音。不过,此“招‘上’‘饮’资”,非彼“招商引资”。首先,“招商引资”的“招商”,指的是招徕客商,而这里的“招‘上’”,则是指的招待上面来的领导;“引资”,指的是吸引外来投资,而这里的“‘饮’资”,则是指“饮”来上面的资金。“饮”者,吃喝也。这就奇怪了!上面的资金怎能靠“吃喝”而来?是的!事实上,这个“招‘上’‘饮’资”并非笔者所杜撰,实乃一些高官的“发明创新”也。去年年终岁末,媒体传来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石某涉嫌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相似文献   

7.
西周时期用以纪日的“既生霸”、“既死霸”等月相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当时的纪日方法,学术界迄今无统一认识。而《世俘》与《汉书》所引的《武成》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最重要的材料。作者近治《逸周书》,发现《世俘》之月相有正有误,而前人多以《武成》之误者校改《世俘》之不误者,于两篇均误者,则又均不以为误,遂悟出导致这一问题研究中出现混乱的原因,故对二篇之误进行了辨正,并对各月相词语含义及月相纪日法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8.
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引用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然而对这句话本身的理解却各有不同,特别是对“一个‘这个’”的理解不一,有的同志认为“一个‘这个’”就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的代名词,有的认为恩格斯在此引用黑格尔的“人个‘这个’”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我赞成第二种说法,试从下列几方面来说明: 一、从恩格斯写信的背景及原信的意思看 恩格斯这句名言是…  相似文献   

9.
世界风云’95回顾’96展望郭新宁1995年可谓“历史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和联合国50寿诞给国际政治舞台增添了不少色彩。当然,庆典和寿诞活动并未改变世界经济政治的轨迹,世界形势仍然循其自身运行规律发展。总的来说,1995年世界形势发...  相似文献   

10.
明万历木刻本《金瓶梅词话》中 ,有几百处被涂改过。本文就前十回的 4 0处改笔逐一进行了考辨 ,发现其误改率达 75 % ,正确率为 2 5 %。结论是佚名校改“尚有部分的参考价值” ,而佚名只是一位有一定文化水平、读书校书比较认真的普通古籍收藏者  相似文献   

11.
敦煌曲子词有“隔饭病”、“曾父”两词,学者们对其多有考述仍存异议.我们考证认为,“隔饭病”实应作为“膈饭病”,俗名日“涩饭病”,乃医学上所言“噎膈”.“曾父”应作为“鲁妇”,“曾”与“鲁”乃形近致误;“父”与“妇”乃音近致误.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思想史上,先秦思想家荀子曾经说子思、孟子“僻违无类”,此说对后世颇有影响。例如侯外庐等所著《中国思想通史》就明确提出了孟子在逻辑上使用的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比附方法,“在这种方法里,虽然貌似‘类比’……,而实则全然为一种‘无故’、‘乱类’的恣意推论”;认为荀子说思孟“僻违而无类”,“此‘无类’二字,确足以概括思孟学派逻辑思想的特征”(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中国思想通史》第  相似文献   

13.
对苏轼的形神观,至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重主观美、重神似而忽视形似;一种认为他重神似,也重形似,重主观也重客观。前名显然是一种误会,后者更接近苏轼真貌,但忽视了苏轼在艺术批评上拘泥于形似的局限。这局限主要表现在苏轼文论中的“理”上。苏轼“理”的内容,主要指事物客观规律。在理论批评上,苏轼十分重视“理”的掌握和表现,强调“循物之理”,以“理”作为衡量艺术真实性的重要标准,这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也不乏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不过,艺术的“循物之理”,是有所取弃的。它要循的是艺术所要表现的事物本质规律的真实,不是自然主义地去遵循。苏轼的“理”,正有一切循乎自然的自然主义色彩,对艺术所应表现的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和不属艺术所应表  相似文献   

14.
数字‘七’发微钟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七”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它常出现于民间文学作品中,尤以神话传说为最,例如《庄子·应帝王》里著名的“混沌开窍”故事就含有“七窍”与“七日”:“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  相似文献   

15.
德里迭在1999年发表《什么是‘确当的’的翻译?》一文,有论者认为这代表着德里达翻译思想的转变。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什么是‘确当的’翻译?》一文的误读,文中所提到翻译标准并不是德里达所主张的。德里达认为这种翻译标准,由于其中包含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很难同时满足其“质”和“量”的要求,必须重新定义确当的翻译。德里达以“慈悲调弃剂法律”为喻来说明他所认为的确当的翻译,也即是译文进入原文、保留原文的同时,提升源文,使原文得到升华。德里迭同时也指出了鲍西娅对“慈悲”的挪用。  相似文献   

16.
“被‘的’化”是指结构助词“地”“得”在使用中被“的”挤占和替代的现象。我们随机选取《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各一期,量化统计了“地”“得”“被‘的’化”的表现,探讨了原因,主张高校“现代汉语”课应强化结构助词教学。  相似文献   

17.
《‘实践论’‘矛盾论’导读》评介施国胜陈福雄主编的《‘实践论’‘矛盾论’导读》(下称《导读》)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卡恩才、施国胜)。全书以朴实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新颖的见解、科学的态度,分析和阐述了《实践论》、《矛盾论》(下称“两论”)...  相似文献   

18.
《天问》中所见的产翁习俗翟振业“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王逸《章句》云:“禹,鲧子也。言鲧愚狠愎而生禹,禹少见其所为,何能变化而有圣德也。”“腹”原作“愎”,形近而误。《章句》谓“愎而生禹”,此“愎”亦当为“腹”字。故知正文“腹”误作“愎”。“伯禹腹...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是鲁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愤怒声讨的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这篇小说没有明确地告诉人们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和怎样死去的,篇末只是以小伙计的一句话作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便是大概的意思,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的确”则是完全确实的意思。有人认为对于孔乙己的“死”,既说“的确”,又说“大约”,在逻辑上不免自相矛盾。其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这一句话不仅是合乎逻辑的断定,而且正是鲁迅独具匠心之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将梦窗词集毛晋本与明钞本作比对,认为毛晋本虽未经精审校勘,但后世校雠家因未能审择点窜,故不乏以正为误者。另外,毛晋本经毛康校改后,已近明钞面貌,甚至对明钞亦有捉正。梦窗词集的著名校家,多因未见毛康校本,甚或亦未见明钞本,故对毛晋本的定谳多有失实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