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雨晴 《老友》2013,(7):57
明清时期的许多竹雕作品,在当时就是供人清玩的,或被置于客厅,或被摆设于书房。人们既把其当器物使用,又在空闲时,捧握于胸前,摩挲中把玩端详,作消遣之娱。这些古旧竹雕器件,流传到今天,便成为一件件艺术珍品,具备了一定的收藏价值。专家建议收藏竹雕要把握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2.
竹雕送清凉     
自古以来,竹子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尤其文人雅士更是把竹子看作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的身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竹雕艺术则是在竹子的基石出上进行一番艺术加工和创作,使之成为形态各异的竹雕艺术品,给人们以美的情趣。 居住在金陵城北的民间竹雕艺人韩风颖,就是一位被人们称之为“竹痴”  相似文献   

3.
竹雕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最早的品类之一。虽然竹雕多为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所以竹雕历来是收藏者的珍爱之物。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相似文献   

4.
企业资讯     
吉品坊温州市“吉品坊”传统工艺精雕艺术商品商行位于民航路71 -73号。是一家集木雕、竹雕、根雕、石雕、玉雕、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黑陶及现代装饰,仿古工艺于一体,采用世界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艺术是分别发源于不同地理、人文环境之下的人类艺术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东西方艺术也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革,然而凝聚在其中的艺术精神,始终是东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本文力求从东西方艺术的具体形态展开,来论述艺术形态背后的艺术精神层面上的差别。以寻求东西方艺术表现差别背后的实质,以及东西方艺术在差别中的相互影响。在讨论东西方艺术差别的论题下,将主要以中国的艺术精神作为东方艺术精神的代表,结合中国传统的六种艺术精神,把日本、印度、埃及的艺术精神略加分析,以及通过东西方艺术在近代的融合发展趋势,来寻求艺术发展在融合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现有四种传承模式:师徒传承、父子传承、职业学校教学习艺、雇工式传承,这四种模式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与挑战。在当今社会语境下,要完善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的传承机制,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竹雕行业专业技术鉴定与管理组织,确立行业行为规范;颁布学徒合格标准,颁发证书,完善考核制度;规范学徒培养程序;政府对带徒师父和学徒给予经济支持,减小其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分别从艺术为什么没有本质、艺术引用了“传销”理念以及艺术没有本质的“好处”这三个方面来说明艺术在今天所发生的变化,从而说明今天的艺术界鱼龙混杂;有些所谓的艺术家不要什么人格原则,更加谈不上什么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物质材料是艺术活动的基础,艺术的物质材料影响着艺术的创作,并且它的演变也直接影响了艺术技巧与艺术风格。科学技术、制作师、演奏者、艺术家都对艺术物质材料有影响。物质媒介材料的不同,构成的术门类和艺术风格也不同。艺术物质材料与艺术思想也影响着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9.
改良艺术教育需要从基础理论建设着手。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导致艺术理论的空泛与虚浮。对艺术的客观性质、主观感受和社会基础进行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可以突出艺术研究的三个要点:直面可感的艺术形象,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面对社会影响的辩证分析。我们应该端正学风,立足艺术本体,研究人与社会,总结艺术实践中的道理,使艺术理论教育有效于艺,有益于人,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艺术终结”以及“艺术会不会终结”展开。通过评析总结二十年来国内艺术终结研究的状况认为: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存在缺乏对话争辩、缺少艺术批评、缺失理论建构等问题,可从方法性、历史性、当代性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的艺术载体,电子游戏艺术在显现出传统艺术特征的同时,又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两者之间恰如其分的交融通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当代艺术奇观。电子游戏的传统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学叙事性、直观影像性、情感慰籍性,电子游戏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体现在:互动参与性与虚拟仿像性。  相似文献   

12.
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的典型风格,被认为是充分发展了的并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展并形成连贯的艺术,为西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强调实用化、更具商业性,是一种流行艺术。波普艺术挑战传统的艺术定义,利用传媒、依靠复制技术进行创作,更为贴近日常生活,赢得了市场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使艺术创造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为艺术超越市场打造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艺术是人的社会性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与宗教、科技、哲学等都有很大的区别。艺术表达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汇审美地反映体验和情感的方式,是人类情感与现实世界的对象化形式,是人类情感的审美体现。艺术的表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创造出一种情调,在情调中实现人与外界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印证人的情感、审美、价值等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艺术家作品的特点.以招贴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对现代艺术的特征进行论述,从而引出对招贴艺术的分析和论述。在招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崇尚简约的视觉效果.表达深邃的内涵是当代招贴艺术的共同特征。招贴艺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规律应在发展中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5.
早期的竹雕制品遗存很少,到今天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品种以笔筒和香筒为主。清代前期还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加多样,现提供一些明清竹雕的鉴定技巧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舒斯特曼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为通俗艺术的价值进行了辩护,将通俗艺术审美价值的合法性归结于“审美快感”,力图消除理论界对不同艺术形式所采取的“高雅”“通俗”之别,尝试在身体经验的领域为通俗艺术寻得一片合法之地,并最终在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构建起一种“整体的艺术观”。然而当舒斯特曼集中火力批判传统艺术批评的保守、狭隘,批判其对大众文化、通俗艺术过于苛刻时,舒斯特曼却并未真正触及通俗艺术内部的审美价值辨析,自然也就无法给予“艺术”一个自洽的价值判断。为通俗艺术的价值正名,仍需回到艺术的内部来审视其价值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美学从价值论的角度自觉地、系统地对艺术进行研究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在美学和艺术理论的萌发、生长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对艺术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美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或多或少地给我们留下了艺术价值问题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包含着一些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以直呈、挪用为特征的装置艺术是以对传统艺术及艺术观念的反动而出现的现代艺术样式。实际上,考察艺术从过去到现代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装置艺术的产生有其现代艺术在观念与形式上发展的必然性。本文从现代艺术的模仿—再现—复制的发展和形式主义表现观念的极端发展中,分析考察了装置艺术赖以成立,得以产生的观念之源、根据与其艺术观演变之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逐渐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内艺术教育,有一批学艺术的海归在回国后,在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或演出事业的同时,更花大量精力在艺术教育上,希望将自己学到的艺术知识和理念,传递给正在通往艺术殿堂路上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成为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的巨大力量。艺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组建临时性网络,打破传统经济中的行业界限,形成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鼓励自己的顾客在线参与艺术活动,并通过网络和包括管理者、研究者等在内的其他角色互动,促进了艺术角色流动化。互联网在代码的意义上将艺术工具、艺术材料和艺术作品统一起来,通过鼓励创造性信息共享消除了艺术素材、艺术题材与艺术模板的差异,通过信息化缩小了艺术原作、艺术传作、艺术仿作的不同,从而促进了艺术作品开放化。互联网依靠链接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系,将服务扩大到全球,通过虚拟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与各种伙伴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而促进了艺术经营集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