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相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农民积弱积贫的弱势地位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怎么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农民弱势地位的全面性表现,并对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吴忠民 《东岳论丛》2006,27(2):5-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群体(以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为主)的基本状况获得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明显的进步,但由于“自由相对有余而平等相对不足”的时代条件及中国渐进型改革中的失误等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呈现弱势化趋向。其弱势化趋向主要表现在: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劳动权利的维护处在十分弱化的状态之中;令人担忧的社会保障状况;劳动技能总体水准下降;程度不同的边缘化等。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的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占据突出的位置;二是与特定的阶层结构化过程密切相联;三是其弱势化有进一步加重甚至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势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其可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发展的意义,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社会基础,严重削弱经济的拉动力,危害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等。应对之策主要是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矫正“原始积累不可避免”、“国家财力不堪重负”、“重视社会公正会妨碍效率”等错误观念,注重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础生存权利,建立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那些离开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在弱势地位,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各国农民工的弱势表现及其成因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区别。解决农民工的弱势地位问题一直是各国最感棘手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数量巨大,牵涉面广泛,解决农民工弱势地位问题难度尤大。必须按着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努力解决当前农民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借鉴先发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采用多种方式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进程,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使农民工的弱势地位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关注经济贫困:中国当下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基点;关注权利保障: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必然基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经济贫困并给予其经济救助,是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无法避开和忽视的切入点。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经济救助上,关注其权利保障,并给予他们权利保护才会真正有助于社会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防止"断裂"社会的产生;有利于其具备"向上流动"的人力资本,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有利于逐步形成以"自致性"因素为主的社会分层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其"充分社会化",从而有效消除社会"结构性"紧张.  相似文献   

6.
中间阶层的结构功能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小西 《学术论坛》2006,23(3):138-141
中间阶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力量,是和谐社会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推动民主化的原动力,是市场最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力培育中间阶层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培育中间阶层,一要健全社会流动机制,实现中间阶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二要改变中间阶层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弱势地位,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三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保障其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攻坚性问题,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进程。“农村贫困严重、农民地位低下、农业潜藏危机”是“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农业政策制定中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传统小农经济的现实;只有正视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的现实,遵循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歧视农民、掠夺农业、侵占农村”的现象,中国短期和长期农村政策必须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来进行,才能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8.
进城农民工的弱势化程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已成为城市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但由于体制、管理、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被甩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之外,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和收入差异是农民工进城的最主要原因,文章着重分析了农民工弱势化程度的表现,并提出了造成其弱势的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生存状态的视角来看 ,明代士人“四民之首”的社会地位带有极大的虚浮性。经济与文化地位等的非均衡性与内在相悖性 ,使其“四民之首”的社会地位主要是依赖“科举”与“仕途”———这种非现实支撑———来予以维系的。从而也使明代士人实则成为了一种悬浮于社会之中的身份人 ,这种“悬浮性”在很大程度上亦成为阻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知识分子群体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运作逻辑和社会形态。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贫困问题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贫困阶层的个体化趋势逐渐明显,贫困个体对制度环境的依赖程度更深。贫困阶层在开放政治格局中的弱势地位逐渐定型,权利诉求渠道受阻,面临着社会结构作用下的权利贫困。此外,由于风险与贫困的天然亲和性,现代化风险对贫困个体的威胁力增强。因此,认识和分析风险社会时代的城市贫困问题,应从城市贫困发生、演变的社会根源出发,尝试通过重建社会来开展城市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西方辐射论”还是“内源论”,这种从单一的视角来看问题以及抽象地推论“落后也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线性思维 ;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我们清醒地审视工业化所导致的和正在积累的危险。简单地谈论对现代化道路的舍弃还是保留 ,并不能解决人们在对是否继续坚持现代化模式上的困惑 ,现实的态度是 :立足于现实条件而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良  相似文献   

12.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中弱势阶层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成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晶 《学术探索》2004,(1):29-31
作者从社会排斥理论出发对弱势阶层的概念做出一个界定对于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掌握极少,由于生理或社会的原因遭到社会排斥的脆弱群体.并在社会排斥理论框架下利用"自我"生存论、劳动过程创造论、意识形态认可论等观点来分析转型期我国弱势阶层生成的原因,得出不是由于弱势阶层的"弱势"地位而遭到社会排斥,而是由于社会排斥造成部分群体"弱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机会均等的平等理念导致在对社会弱势主体保护时的明显不公平,因此宪法、民法就顺应现实发展的要求开始了社会化的历程.但由于民法公法化的程度有限,对私人具有较强干预性的社会法和经济法便应运而生.它们一起完善地保护了社会弱势主体的权益,实现了社会正义.我国理应在这个大潮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弱势主体的权利保护.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中国80年三农问题研究结论的分析,并通过两次定县调查两个时点的比较,得出结论:农民贫困是先赋的而不是自致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相对贫困是结构性贫困。社会转型具有相当长的周期,农民结构性贫困现象也具有长期性。只要这个转型没有结束,城乡差距就不会消失。当农业成为市场中的弱势产业,农民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时,乡村问题已经不能通过制定"游戏规则"、通过市场规律解决,有效的手段是直接的帮助。由此,要强化社会管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民俗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中歧视和压迫女性的内容却影响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步伐。以山西太原农村为例,梳理当代农村女性从出生到去世各个阶段在民俗文化中的弱势地位及影响,分析其原因既有由于风俗和生理,使婚姻对女性的牵制力大于男性,男性基于自卑心理之上的强权需求;又有父权制社会下的封建强权风俗一直在压制女性,而女性则缺乏自觉意识和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政治认同:类型、基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政治认同有暴力威胁型、思想教化型、经济利益型和民主权利型四种基本类型.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农民民主权利意识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只能构建农民的民主权利型政治认同,社会公正是这种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农民在相对剥夺下的贫困、城乡隔离中的低能和民主权利虚化后的弱势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农民所要求的社会公正,因而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这是增强农民政治认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我国历史任务从“全面小康”转换为“全面现代化”,共同富裕成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而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使得农村相对贫困成为推动共同富裕最薄弱、最艰巨且最易突破的地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贫困治理体系、以及消除绝对贫困的丰富经验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独特优势。随着贫困治理的转型,新发展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治理要实现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范式、治理路径等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18.
自杀型恐怖主义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在世界各个热点地区 ,越来越多的恐怖主义组织选择了自杀型恐怖主义这一极端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给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恐怖主义组织之所以青睐这种方式 ,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低端高能、破坏力大 ;道德失控、威慑力强 ;组织严密、成功率高 ;成员复杂 ,防范性差等一系列鲜明特点。造成这种自杀性袭击风气的原因 ,一是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中分裂主义者争取建立民族国家的新的尝试 ;二是全球化背景下弱势民族抗议不公正待遇的绝望反抗。所以 ,要想真正消除这个国际社会中的毒瘤 ,就必须对症下药 ,标本兼治 ,在加强打击的同时 ,注意从根本上满足弱势民族发展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业、生理、情感、表现等方面的弱势,使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并严重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调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克服其自卑心理,高校要加强教育,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要正视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要坚持以人为本,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20.
谭舒  陶亚舒  郭虹 《天府新论》2008,(2):110-113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至今已经持续了二十余年.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对原来二元对立的城乡社会结构以及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已被我们察觉,有的却要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对未来社会产生某种作用.进城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存在着系列的不确定性.这种系统性生存风险,实际上是在不断的确定他们及其家庭在城市中已有的边缘和弱势地位,产生新城市贫困.这种新城市贫困不仅影响现实社会的公正、公平,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未来社会的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