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历代治《诗》者对于《卫风·氓》篇“复关”一词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复关”是氓的居住地或居地附近,在诗中借作该男子的代称。 汉人毛亨《传》认为:“复关,君子所近也。”郑玄《笺》云:“前既与民以秋为期,期至,故登毁垣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故因复关以托号民”。 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认为:“复关者,非人之名号,而妇人望之,故知君子所近之地。笺又申之犹有廉耻之心,故因其近复关以托号此民。故下云‘不见复关’、‘既见复关’,皆号此民为复关”。 宋人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复关,男子所居地,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  相似文献   

2.
《诗·氓》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宋朱熹的《诗集传》已训“复关”为氓所居之地。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朴庚、冯沅君先生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亦持此说。但我终觉未能释然。 一、诗中女主人公登上垝垣远望,是希望见到自己的恋人再来,不是为了见到恋人所居之地。 二、载笑载言,不会是见到恋人所居之地的表情,而是见到恋人本人的表情。  相似文献   

3.
《卫风·氓》二章: 乘彼垣桅,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迂。诗中之“复关”,注家的诠释历来是大同小异的。或曰“关名”,如《诗经传说汇纂》引李樗说:“复关,关名。”;或曰:“重关”,如《诗三家义集疏》:“犹易言重关。”等等。尽管各家说法有异,然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复关指的是“那个男子住的地方。”(以下简称“地方说”)“复关”的注释最早见于《毛诗故训传》,曰:“复关,君子之所近也。”从此,“复关”之义真可谓定于一尊了。《诗地理考》更因此引了“澶州  相似文献   

4.
《诗·氓》中“复关”一语,旧注或训关隘之关,或训地名,皆以处所为释。又有以为氓之“托号”,亦即借代者。而据旧籍及本诗上下文意,终难成为的诂。是以高亨先生释之为“返回的车”。案前引诸说俱非,今据《周礼·秋官·条粮氏》“誓大夫曰敢不关,鞭五百”并注及《史记》、《汉书》注,此“关”乃“关说”、“头白”、“关由”、“关通”之关,其义略同于“通告”,亦并与今语之“回答”、“回话”、“答复”、“诸义相近①。是本诗之”复关”亦当以此为释。覆按旧籍,此类例证尚多,今特援举以证成其说。  相似文献   

5.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并非大夫犯罪不受刑罚惩罚,庶人则是“唯刑是惩,不予礼遇”。这句话的实义是指“五刑”中,无专门针对大夫的刑条,大夫犯罪由“八辟”议其轻重并予以处罚;礼不下庶人则是庶人因忙于生计和没有条件置办行礼用的祭品,故而对庶人不作某些礼的要求,如酬酢之礼即是也!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复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为什么叫“复关”,不叫“入关”?“复关”的含义是指我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入关”是指加入或进入关贸总协定。前段时间,报刊上关于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提法,多数用“入关”,近来已渐渐被“复关”一词所取代,在正式谈判中,我国代表用的是“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席位”这个有确定含义的词,因  相似文献   

7.
争取“复关”是为了发展,不为“复关”牺牲根本利益也是为了发展。洪教授认为,“复关”有利有弊,未能“复关”自然亦有利有弊,但中国终将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幼弱产业则应趁此次“捡”来的机会,抓紧“磨刀”,以期在不久的将来,一试锋芒,万万不可松劲。  相似文献   

8.
“氓”的身份问题,是研究孟子思想和中国古代历史分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62年史学界曾展开过讨论。杨荣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书中曾提出“氓”的身份是奴隶,以后李荫农同志在《学术研究》(广州)1962年第3期《关于孟子的阶级划分论》一文中,提出与杨荣国相反的意见,认为“氓”的身份是自由民,是指从别国迁来侨居的自由民,这个意见发表后,《学术研究》1962年第4期又发表彭殷雒同志《论“民”“氓”“野人”草莽之臣的阶级地位及孟子政治思想》一文,认为“氓”是周族奴隶主统治下殷族奴隶,他们愚拙无知又被刺目而盲。《诗经·氓》诗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是工商食官的商业奴隶,所抱的布是奴隶主阶级的,并非他自己所有。同时又有  相似文献   

9.
《卫风·氓》是《诗经》著名篇章之一。建国以来新出各种《诗经》选本及文科教材,此诗无不入选。注释方面,分岐颇多。“诗无达诂”,几可以此为典型。百家争鸣,自可开阔思路,异说杂陈,或宜择善而从。因采诸家之解,并申一得之愚,而作“解诂”焉。 一、“氓之蚩蚩,《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氓,民。指弃妇的丈夫。此处系追述婚前的情况。蚩蚩,《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韩诗》亦作嗤。嗤嗤,犹言笑嘻嘻。  相似文献   

10.
礼与刑是西周奴隶主贵族维护其统治职能的权柄。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曲礼上》)则是贯穿在西周礼与刑中的最根本的原则。礼如同牧师,从道义教化的侧面去调整奴隶主贵族以分封、世袭、等级为内容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科关系;刑如同刽子手,从暴力刑罚的角度去维护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和奴役,它们成为统治阶级强化其统治的两把利剑。这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最基本的含义。但是,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礼并非不适用于庶人,刑也绝不会放纵犯了罪的贵族士大夫。所以,我认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把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周礼与刑的实质。一谈及礼,就要涉及到宗法制度。它们相伴产生于原始社会。宗法制度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族属系统。那时,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不是国家强制力,而是具有很高权威的原始习俗。由这种原始习俗衍生而来的礼,则是用来调整和维持族属系统中尊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