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康德主体性道德哲学及其教育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全新 《文史哲》2003,(6):109-114
18世纪的康德哲学在道德哲学中实现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革命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树立了主体性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和自由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康德强调,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为对客观的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康德的主体性道德哲学在教育学方面仍给我们以富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吴亚琼 《理论界》2008,(1):114-115
康德的自由观是伦理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他律伦理学的种种包围中打开了一个缺口,首次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康德的自由理论开启了一条从主体到客体统一中思考自由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3.
赵锦荣 《兰州学刊》2012,(11):24-28
文章着重围绕形而上学的可能性问题、理性的完整性要求的问题、理念的折中态度及其重大目的问题,对康德先验哲学中形而上学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探讨,指出康德的先验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不是针对认识论而言的、而是针对形而上学的影响而言的革命。康德的对理性的完整性需要的强调,给予人主体地位的肯定,也不能仅仅归结为不可知论的简单结论,其对境界理论的形成带来了理论思路。康德对理念的折中态度,其重大目的就是为了成就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其科学的形而上学,以及作为人类的理想境界的自由、道德等理念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对人类都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龙奎 《理论界》2012,(7):110-113
人类一直在探索认识的发生、起源和方式。从古希腊朴素的认识论到近代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认识的来源、方式等问题。康德为解决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的争论,提出了让对象符合知识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实现了认识论上的第一次超越。但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马克思早期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在认识论上实现了对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再次超越。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康德以其"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发起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走向。这场革命基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困境,在力图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冲突的基础上将它们加以调和,建立了以"对象依照知识"为基本思路的主体性哲学。这场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在本体论领域发现了"对象"世界的存在;第二,在认识论方面发现和确立了主体能动性原则;第三,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哲学研究思路的转向。当然,囿于时代背景,这一革命仍是不彻底的,仍存在诸如知识的先天性问题、"物自体"不可知问题、现象与本体相分离问题、忽视客体性原则问题等缺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康德发起这场革命的原因、知识背景、意义以及局限性重新进行了思考与定位,以期为深入理解康德的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哲学史上,明确提出自己在哲学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有康德和杜威。康德的革命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对笛卡儿以来的自我(主体)中心论作了重要改革,使西方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获得了一种较完备的形态。杜威的主要贡献则在于总结了近代实验科学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哲学,揭示了认识论转向后形成的康德等近代哲学的片面性,明确反对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代之以自我与环境、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等的相互作用为中心;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人的经验、生活、行动或者说实践,在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杜威由此明确地论证了西方哲学的实践的转向,比康德的革命具有更为进步的意义。杜威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具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二者在阶级基础和理论形态上存在原则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刚  文辉 《社会科学家》2006,(Z1):15-16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康德的主体与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不赞同康德的哥白尼式的主体革命仅局限于认识论领域,认为康德是在形而上学领域内进行这场革命,目的是在主体之上建立形而上学大厦。本文第一部份追溯了哥白尼式的主体革命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大致行程:第二部份则揭示了康德在主体之上建立形而上学的秘密是主体与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上,由于受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人将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混同于近代旧哲学观点,并以这种旧哲学观点来思考信息时代人的自由,从而陷入要么肯定自由,要么否定自由的两极化倾向。事实上,恩格斯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来全面阐述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的,并在哲学理论上真正确立了人的自由。这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具有本质区别。按照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思想可以发现:信息时代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开掘利用,正将人的实践推进到新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其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都将被提升到与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复杂层面。人的自由也将在认识和利用更复杂的必然性,特别是在对人自身的全面提升中被赋予自觉、自为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体系中的中间原理,我们解释为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和自然经验中概括出来的道德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按照中间原理的建构方法,我们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以新唯物论和人本主义为最高原则、以批判性自由理论为中间原理、以阶级斗争和世界历史理论为应用性学说的哲学体系。并从历史的、现实的和理想的三个维度,阐明了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是一种理论优先于实践的观念政治论,它在根本上只是达到了精神和自由的概念。作为来源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虽然继承了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政治理想,但却以劳动政治论完成了对西方政治哲学理论优先于实践传统的颠覆和超越,实现了政治哲学的转向,从而开辟了一条通过劳动的解放来追求人的解放的可能性道路。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5.
论哲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何在?哲学果真是那么无用吗?哲学家们似乎过于迂腐,他们总是苦苦探究那些玄而又玄、远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诸如宇宙的本源、生命的本质、人的价值、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真理、必然、自由等形而上学问题。殊不知,正是古往今来哲学家们这种对人的本质和自然法则的无穷尽追问,才启蒙了人类的理性、知识与智慧。在漫漫历史长夜中,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似灯塔、似路标,为科学战胜愚昧、民主战胜专制、文明战胜野蛮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当深入理解马克思:他的实践转向和物质生产转向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创了哲学关心人类问题的新时代。从通常被作为“唯物史观”的内容中,指出它所蕴涵的深层的人类性、人类学的东西,从而认为马克思关于历史的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合理生存并走向自由解放的哲学理论。这一新的理解,既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深层意蕴,又有助于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出场:关心各民族向“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合理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先验哲学探讨的是有关存在和人的自由问题,它可以界定心理学并纠正其研究中的错误倾向。詹姆斯的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经验中展开的人,与先验哲学中和一般经验相对应的人不同,探讨的是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他律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尽管这个时代无论从政治、社会而言都充满了动荡纷乱,充满了灾难和悲痛,但此也刺激并唤起了魏晋人意识的觉醒,形成了魏晋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林所追求的人之内外、形神、本末及名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最终达到与天地万物同一、佛道同流的审美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福尔斯在其作品中描写了人在荒诞、丑恶、冷酷的现实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而陷入的焦虑、不安、彷徨与痛苦。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莎拉——追求“完美自由”的存在主义者、查尔斯——追求“完美爱情”的浪漫主义者、蒂娜——追求“完美婚姻”的现实主义者的性格评说,我们可以感觉到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有机结合,品味出在丑恶冷酷的现实中人性的挣扎,以及作者对自由和完美的追求和渴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存在和历史发展为内容,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认为辩证法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密切相关,辩证法在实践中生成并获得发展,伴随着人类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的生存实践活动,辩证法内蕴的和谐诉求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