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是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信息,在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中找到恰当的印证,并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和艺术再创造的手法,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这种再创作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诠释了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尺度把握问题,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或英文写作。  相似文献   

2.
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是各种艺术作品的总称,艺术作品就是自然美的再现与升华。自然美是非常普遍的客观事实,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自然美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即现实中的自然。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文学翻译使用的是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特殊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要通过译者生动而合理的想象 ,再现作者凭借创造性想象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世界 ,在译作读者和原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与理解的桥。文学翻译者作为原作有特定任务的读者 ,必须具备与作者同等的想象能力和描述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字的艺术是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根本。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文学》一书中传达了一种更高境界的文艺理念:思想情感于文艺鉴赏与创作的决定性作用。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理解和理性认识体现在创作者和鉴赏者在思想情感上的锤炼。思想的深度与情感上的广度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力度和鉴赏者的共鸣度。思想情感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文学创作的诸多层面和阶段,如创作理念、风格、意境和翻译等。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一门能最大程度体现语言文字的审美特质的艺术,这是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内在属性和合理依据,是文学自律的所在。所谓文学自律,简而言之就是决定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是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内在因素,具体表现为文学的审美性和诗意性。文学创作是美的创作,文学艺术对现实的反映不同于哲学层面上的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又表达了主观情志。只有能够体现语言在其本真意义上的独创性的艺术创作才能称之为文学创作,这就强调文学创作者必须要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客观地说,自律与他律的矛盾是文学固有的一对矛盾。文学的自律从来就不是纯粹独立意义上的自律,更不是抽象化、本质化意义上的自律。因此,在强调文学是自律的同时也要承认他律的存在及作用,不能忽视将文学置于历史语境之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文学创作重再现,中国的文学创作重表现,再现的创作强调客观外物的描摹,表现的创作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已是近年来人们研究中西古代创作理论所熟知的问题了。但是,在古典文学中,重表现的创作在理论上是如何发展的?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在理论上人们又是对之如何认识的?尤其是对《文心雕龙》这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它的情感观又是怎样的?却鲜为人论及。这里,笔者试图从古代创作的主张情感表现入手,对刘勰的情感论予以概略描述,以就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在“反传统”的口号声中发展起来的。暂且不论这种“反传统”是否言过其实.但它调实有许多与传统文学通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它的新颖性是人所共知的,因为,它的出现,伴随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的崛起。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的把握,或者说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的评判。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丈学必须“真实地后映生活”这一创作原则的否定。我们承认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但这并不仅仅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反映”,更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审美的反映。既然文学是“反映”,就必然有一个真实性问题,因为“真…  相似文献   

8.
文学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对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处理,一方面是把握艺术与客观两个世界的差异,艺术真实既不能无视客观真实而臆造得荒诞不经,也不能拘泥于客观真实而进行十足的刻板模拟,它应是一个充满灵气与活力的既存在实有的真实可信,又具有虚拟的美感效应的新世界。另一方面是把握客观再现与情感表现的尺度和分寸,既不能撇开客观描述而营造情感的空中楼阁,也不能抛却主观反映而拼凑现实的模版。偏重任何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只能成为一种充满僵气与匠气的语言文字“堆砌”或思想情感“喊…  相似文献   

9.
<正> 人的价值评价问题是人的价值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正、或负、或大、或小。任何人的价值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作为主体,必须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生价值作出情感体验,主观判断,就构成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每个人都对自我人生价值进行着反思和评价,社会、集体、他人也都对每个人的价值进行着各种评价。这种评价实际上是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尺度去对人的价值所作的一种主观反映,它属于主观形态的东西。近年来,我们特别强调把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根本尺度进行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赤手搏虎场景经常在中国早期文学中出现,是古代先民显示自身力量和勇气的一种方式,它和周族的图腾崇拜有关。进入汉代以后,虽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再推崇赤手搏虎,可是,文学作品中仍然不时出现这种场景,反映出人们在现实层面和想象层面对赤手搏虎的双重态度,以及创作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矛盾。对赤手搏虎的艺术描写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由平铺直叙到重点渲染,由粗略叙述到精细刻画,艺术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原作风格在译作中的传达和体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家刘炳善对翻译风格问题的思考直接指导其翻译实践,对其翻译思想的梳理将给其他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多种启发:翻译前对文学风格问题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译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主观上做出努力,并创造客观条件,与原作者成为穿越时空的知音才能探知原作精髓,这是译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对原作者风格最大程度的再现和译者风格的呈现是可以统一的,也是必须统一的,这是译作作为译语中成熟的独立作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阎真的《沧浪之水》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在叙事上更侧重于写出池大为在进入官场后的心理状态、情感变迁及灵魂轨迹,是一部文学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心灵史.不管是在心理层面的主观表现,还是从社会现实层面的客观再现,《沧浪之水》的叙事指向表现出一致性,共同深度探寻着社会转型期“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阎真在《沧浪之水》中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表现空间,深化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境界.  相似文献   

13.
许多译者常常认为翻译只是再现“语义”,但文学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只体现“语义”是不够完美的。风格的再现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译者必须把它考虑在内。本文试图从英语文体学、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风格的特征及风格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三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要求作家在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燃烧似的精神状态”,具有一种感情上的“冲动力”,要用自己的血肉去“拥抱生活”。他反对对生活的那种“公平无私”的“冷淡态度”,反对“不明不暗的立场”,反对在创作中“贫血的想象”,反对那种“去了势的文学”,反对创作中的“一般性”的原则。他对作家感受作用的重视和感情在文学创作中作用的这些思考是从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冯雪峰,在文学创作中除了重视文学的典型化原则外,还高度重视文学语言的大众化问题,主张运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情感、实现文学的社会功能;同时,他还从"油画"和"炭画"的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文学批评,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实践这种手法,由此表现了他作为一名文学创作实践者的独特性。冯雪峰关于语言大众化的要求与艺术表现的绘画式手法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艺术思维和创作劳动,把生活反映为艺术,用艺术来再现生活的一种精神活动,所以文学创作就首先发生并始终存在着一个作家与描写对象的关系问题。文学上不同的创作方法正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处理而形成的。我国古代的文论家,对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视的。陆机在《文赋》中一开始就说,作文常容易犯文思不能  相似文献   

17.
人的价值评价问题是人的价值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正、或负、或大、或小.任何人的价值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作为主体,必须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生价值作出情感体验,主观判断,就构成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每个人都对自我人生价值进行着反思和评价,社会、集体、他人也都对每个人的价值进行着各种评价.这种评价实际上是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尺度去对人的价值所作的一种主观反映,它属于主观形态的东西.近年来,我们特别强调必须按一定的标准或尺度,如把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根本尺度进行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拿这个根本尺度衡量具体的人的价值时.  相似文献   

18.
情感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艺术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艺术理论家们对它的论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大观点:一是主观说,另一种是客观说。前者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鲍桑葵、卡里特、科林伍德、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等。他们认为艺术是表现情感的,是情感的外化,“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苏珊·朗格)。后者的代表人物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他们认为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再现,是描摹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镜子。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在创作上导致人们走向两种极端:一是片面追求  相似文献   

19.
加缪文论思想的精华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提出文学是“形象化的哲学”和荒诞创作理论.强调文学与哲学的相通性,主张以文学形象表达哲学思想,同时反对在文学中标签化地表述哲理内涵,破坏荒诞创作的艺术平衡;二是提出“反抗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指出艺术的源泉和本质在于反抗.主张拒绝现实、否定现实但不逃避现实.反对寓言文学、“宣传的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逃逸派、技巧派,呼吁艺术家履行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正义者职责。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问题,在文艺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审美特征,还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作品的构成和文学鉴赏等都和再现与表现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艺术形象是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既体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又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目的和成果,也是文学鉴赏的对象和起点。把握艺术中再现与表现同形象生成的内在联系,可以作为进一步认识和确立再现与表现在艺术中的客观地位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