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问题:“有新意”是不是学术评判的标准? 我不是思想史方面的专家,关于葛兆光先生的得奖著作不便置评。但是,我读过陈克艰先生的书评,这篇书评对葛著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且言之成理。从这篇书评中看出,葛著在思想史的许多方面,犯了许多低级错误。陈的书评发表很久了,葛先生竟然不置一辞,从未在公开媒体上反驳。作为读者,我理解为这是葛先生对这一批评的默认或赞同。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长期以来,我们所见大多是被批评者暴跳如雷,有理没理先骂上一通再说。葛先生没有这样做,以沉默表示对批评的赞同。我以为,在将来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龙小平 《人文杂志》2002,(1):159-160
本文对黄展骥先生关于“人身攻击”可区分为合理的人身攻击与不合理的人身攻击的观点 ,提出了反驳。同时指出 ,黄先生对“人身攻击”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扩大了其原有的外延 ,他把合理的批评和指责也归为人身攻击 ,这是不合理的。黄先生的观点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看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3.
黄展骥 《人文杂志》2000,(1):134-137
一、二者之分辨在台、港60年代末,文坛中常见到“人身攻击”一词。大家都视它为“禁忌”,这实由于把它混淆作“人身攻击的谬误”所致。“人身攻击”是指以语言指责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德行;它的“谬误”是指论者a撇开论题P而仅从他人G的为人、处境来立论,甚至据此以推翻他人G原有的论点P;如果止于前者,则犯“离题”。如果加上后者,则为因果上的“不相干”谬误。显然,“人身攻击”与“人身攻击的谬误”,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前者是道德贬评,后者是逻辑犯规;我们可以只作“人身攻击”而没有犯“人身攻击的谬误”。…  相似文献   

4.
略评"人身攻击"--"批判吸收"西方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身攻击"是西方学术研究的典型谬误之一.但是,人们并未严格区分"人身攻击"和"人身攻击的谬误"."人身攻击"尽管不是逻辑上必然的相干,但可能有因果的或概然的相干.因此,并非所有"人身攻击"的论证都是谬误的.  相似文献   

5.
新文学书评从混沌初开到渐趋成熟,与现代报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代报刊是新文学书评萌芽、诞生、传播以及后续影响力发酵反哺的重要媒介。1920年代在时代的呼唤下,报刊追求“创评同期声”,新文学书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30年代早期新文学书评接受着文学发展与商业大潮的冲刷与侵蚀,迫使新文学书评在商业目标与书评的文艺性之间寻找平衡。1930年代中后期,在理论探索和编辑实践下,理想化的新文学书评最终得以实现。考察现代报刊与新文学书评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发现新文学书评与新文学作品之间相生共存的内在互动关系,而且能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究新文学的现代生产机制,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新浪网读书频道新近开设了“大众书评团”(http://book.sina.com.cn/ping.html),意欲借助网友力量,为图书评论注入新鲜气息。目前的书评大多出自学界专业人士之手.大众书评团则要凝聚草根优势,展示这部分评论。网友的书评无论长短,只论优劣。当然,也讲求草根书评与名家书评的和谐统一。大众书评团的口号是:“评选大众书评家.创造高品质阅读生活。”  相似文献   

7.
“人身攻击”与社会──孔子的“口诛笔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有人因词穷理屈而利用“人身攻击”以解围,有人却借“人身攻击”以遮掩见不得光的丑史。上承中国的“隐恶扬善”传统,又受西方近代“泛学术主义”之狂风吹袭,更加上逻辑上观念纠缠,促成台、港舆情反对人身攻击,替上豪劣绅,权势的帮困帮凶筑了一座坚固的避难所。本文要分辨开“人身攻击”与“人身攻击的谬误”,澄清有关概念,拆除这个藏污纳垢的避难所。我们在此只能铺陈出理论的大“架构”,而人身攻击问题牵涉许多知识、体验、远见、道德、实践、勇气等问题,都不能单靠纸上谈兵,必须不断的学习、反省、再学习、再反省,这是毕…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因中西文化论战而引起对“人身的攻击”,又因而闹上了法庭。在这事件中,曾有几位时贤论及“人身攻击”,其中不乏真知卓见。我们现在把这几篇鸿文,抛开其中的个人恩怨与人事纠纷,摘要于后(见下文第1至8节中引文,然后只从谬误学,视觉评析“人身攻击”,偶有旁及一点人生问题。(按:“评析”文字均为黄展骥文。)许登源的《谈“人身攻击”》1.“中西文化论战最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插曲,有人为了“人身攻击”要打起官司来了。历史上使用“人身攻击”最巧妙最有名的是神的独生子耶稣。据约翰福音说,一群法利赛人带着一个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否定主义理论出发,阐释了作者自己的“本体性否定”与阿多诺的非理性否定和黑格尔的辩证否定的区别,突出了“本体性否定”的创造性、平衡性和本体性这三点特质。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否定哲学建设,必须穿越西方各种否定哲学,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0.
开展书评工作是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进行的深化服务,有利于贯彻党的出版方针,指导学生读书,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图书编著水平。书评应注意把握政治、学术、艺术、应用等标准。高校图书馆应有组织、有计划地结合学生阅读热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书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厚此薄彼?──评陈永明的“人身攻击”(香港)黄展骥1.光看书名便……胡秋原写了一书《逻辑实证论与语意学及殷海光之诈欺》。陈永明(美国大学逻辑学讲师)光是看书名,便判定胡最少犯三种错误之一:(1)人身攻击;(2)思路不清;(3)中文程度差;并说,任一都...  相似文献   

12.
第一,关于私有财产的问题。马克思在公有制的前提下是承认私有财产的,他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资本积累的趋势中认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次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建私有制,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提高对书评价值的认识,反对取消主义和应付态度;进一步增进书评的道德科学品格,抵制腐败作风和迁就主义;进一步强化书评的文体意识,破除呆板模式和枯燥文风;进一步组织书评的写作力量,纠正临时观点和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以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论逻辑著称于世。谁能想到,以“经济学帝国主义”自居,自我感觉是社会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的经济学。在自己的学科名称历史上曾按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逻辑韵律跳了一场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哲学之舞呢!回归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无穷,我们所看中者,正是这里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书评学术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评作为传播学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书评的功能即为读者提供图书信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出版方针贯彻执行。书评学是研究书评的一般原则和共同规律、书评的思维逻辑和写作方法、图书的美学形式和最新成果等内容的科学。对于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书评的特点与性质,书评的地位与功能,书评的对象与方法,书评的队伍与写作,书评的属性与分类,书评的理论与实践,书评的开拓与深化,书评的组织与建设,书评的客体与主体,书评的要素与载体,书评的研究与探讨,书评的标准与原则,书评的任务与批评……这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将随着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现就书评学术研究的有关方面,作一综论探讨,以期唤起共鸣,进而为书评学的建立,为书评事业的发展,做点理论上的“铺石”工作,姑妄言之,如斯而已。  相似文献   

16.
否定之否定是一条怎样的规律,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本质、作用、形式等问题而展开,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意见。一、究竟什么是否定之否定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本质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仅仅归结为是一个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由低级向高级前进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读者书评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互联网自由宽广的发布平台,网络读者书评愈发呈现出与精英书评并存并重的发展态势.由于读者书评天生的文化特质和网络元素的渗透,网络读者书评具有不同于平面书评和精英书评的独特文化价值:普通读者相对单纯的身份背景,保证了写作的独立性和书评的诚实度,使诚信之风重新回归书评界;千万读者选书的个性视点汇聚成网络读者书评的广阔视野,从而有效满足书评读者的多元认知需求;作为读者心灵的真实记录,网络读者书评能够为读者研究提供实用的第一手资料;书评作者愿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传播态度,可以激发书评读者的互动热情,活跃书香交流氛围.  相似文献   

18.
屠青 《殷都学刊》2005,(3):40-43
韩琦与王安石两人由于最初交往时的误解,以及性格、政治主张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没能建立起十分亲密、融洽的私人关系。两人后来又有不同政见之争,但并未成为水火不容的仇敌。王安石在诗文中曾表达出对韩琦的敬重与感激之情。在王安石变法期间,韩琦也没有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没有否定王安石的为人。对于彼此的人格,他们还是互相敬服的。韩琦与王安石的交游体现出二人宽容大度的胸怀,展现了两位当世名臣的风范,可以驳斥前人对于二人关系的歪曲。  相似文献   

19.
“人身攻击”是谬误研究的悠久而典型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辩谬篇》在分析“拆散”谬误时就指出 ,某些论辩“只是针对提问者 ,而不是针对论证” (177b ,33;178b ,17;183a,2 1) [1] 。这种谬误被广泛注意是因为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论到了它。Arnauld的《思维术》在“自爱的、利益的和情感的诡辩”题目下曾举出“他是一无所有的人 ,因此 ,他是错的”这类“人身攻击”的例子。明确阐述“人身攻击”谬误的是怀特莱的《逻辑要义》。此书在谬误分类表中明确列有该谬误 ,并将其性质认定为“不相干结论” ,指出 ,在“人身攻击”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正> 早在三十年代,萧乾先生就强调书评对文化的重要功用。他认为:我们每需要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就需要五十个书评家。书评是联系图书与受众的纽带和桥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事业迅猛发展,目前每年出书量已达10万种。其中品位优劣、鱼龙混杂在所难免。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书评活动,强化图书评论。褒优淘劣,对于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然而目前书评界现状却远非令人满意。相当数量的书评,文笔单调,毫无新意。平庸肤浅流于程式——仅限于对作品的优缺点逐项归类,仅满足于把作品切割成人物、结构、语言,依次剖析。形成这种缺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书评这种文体欠缺理性把握,另一是有些书评作者欠缺强烈的审美意识,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书评的“美学魅力”。 书评是一种评论文体,是关于图书的内容、装帧、插图、封面设计及印刷质量的评论。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书评是以理性分析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接受。书评家由于职业需要,往往比一般受众具有更精深的文化修养,更为丰富的接受经验,因而在阅读接受过程中,有可能获得比普通社会受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书评不同于书讯、新书介绍及随意闲谈,后者缺乏理论深度与系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