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中的社会丰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命题,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正处于整体转型时期,西方的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纷纷传入国内,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随之渗入国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大冲击,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功能的发挥,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要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认同是执政党进行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价值的复杂环境之中.对这一价值体系的认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价值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政治方向、民族性质、时代特征以及道德标准.它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整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力祥 《探求》2009,(2):17-19
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特定话语,但为了把握西方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状况,仍可以从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各种学术研究来加以考察。在批判基础上,这种考察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提炼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包含指导思想、社会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四个层面,各自具有不同的内涵与性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与功能,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框架结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10):10-12
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表现在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无时不在冲击着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规范了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了网络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徐琪 《学术交流》2012,(Z1):1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得到巩固和加强,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才能形成一种在一元意识形态主导下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局面,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掌握话语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7.
关进礼 《社科纵横》2010,25(5):160-161,1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指导方针。高校在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作用重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是防范和抵御西方敌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的重要阵地。要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复杂多元的趋势和特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依托。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性性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冲突与整合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以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10):25-27
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载体、平台和巨大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为西方国家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冲击着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受到了严峻挑战。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不但要抢占意识形态互联网阵地,还要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互联网阵地建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加强对意识形态互联网信息来源的开发、整合与监管,培养深厚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互联网宣传队伍,不断加强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而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形成有效的抵御和防控,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李豪  冯秀珍 《创新》2010,4(5):53-5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总结出来为大多数本民族成员所接受的思想意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价值目标、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巨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丁祥艳 《创新》2012,6(5):28-32,126
社会思潮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种现实形式,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要以正确的权威评价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评价,是形式上的自觉性和内容上的自觉性相统一的正确的权威评价,具备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所要求的品格,能够通过引领社会思潮有效促进社会整合,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既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命题,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前提。创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有三个重要的维度:一是从文明格局的高度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特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二是以包容并蓄的方式拓展、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视角与内容,在研究创新中优化主导地位,克服居高临下的意识形态傲慢和无力失语的意识形态虚弱症状;三是秉承开放学习的心态对国外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在借鉴交流中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克服封闭自语和盲目崇外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创造无隗于时代的意识形态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剧烈变革过程中,精神文化变迁滞后引发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三信"危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被动摇、行为失范等诸多矛盾和问题,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途径来化解。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是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和使命。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面临着把大学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成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把大学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化这两大问题。大学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主要包含相互关联的四个层面的文化,即国家文化、作为整体的大学组织文化、大学自身的特定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要切实履行自己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理想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坚持文化综合创新,实施文化育人,服务好社会。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社会政治体系都有它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特点和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过程实际上是人们接受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并与之认同的过程 ,即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1)被意识形态化的政治人的塑造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即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延续过程 ;(2 )霸权理论的形成及其整合社会的过程 ,尤其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罗琳 《社会》2013,33(6):180-216
本研究试图通过有关农民互助合作的意识形态表达来探讨这样一个社会观念史问题:合作化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革命语境中究竟是如何被理解的,它们体现着什么思想观念,遵循了怎样的逻辑,其理念化的构想具体是如何展开的,且在乡村社会中造成了什么样的局面,结果发生了怎样的转换并形成了哪些悖论?笔者选择以描写中国农村合作化历程而著名的当代作家柳青的小说《种谷记》作为分析对象,基于文本分析的视角来透析在其作品中所建构的当时行动主体有关互助合作的理想追求及其实践,从而分析这一理想建构发生转换的逻辑和机制。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以下两点:(1)在政治和阶级分析话语的主导下,原本旨在为提高生产效率而进行的“组织起来”的努力却贬损了乡村中的重要生产主体--中农,同时也使得向来对乡村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发挥着“激励劳动的因素”功能的乡村经济伦理开始式微;(2)在以“为公”取代“为私”的理想道德实践中,隐含着以“公家”取代“众人”的逻辑转换;进而形成了以“公家-代理人”为中心的新“差序格局”,由此阻碍了团体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周耀宏 《创新》2013,7(1):91-95,128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学科建设的完善、科学系统的形成、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形成;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是教育理论科学化、制度设计科学化、教育方法科学化和价值取向科学化的有机统一;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重人文关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实现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宁德业  潘丽娟 《唐都学刊》2005,21(2):101-107
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前后经历40余年,出现了三次浪潮,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犯下了严重错误,最终走向失败.这主要是由于其实行了错误的改革路线,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也导致了民心丧失,最终使改革失去了群众基础,同时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要吸取其教训,从改革的指导思想、策略原则、和谐环境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