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永健同志的《试论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局限性》(《江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七八年第二期,以下简称《局限性》)一文对辛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许多论者被认为有“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的过错。然而他本身却从作家作品的“局限性”这一方面出发,对辛弃疾及其词进行了“彻底否定”、“彻底扫荡”。很清楚、《局限性》一文实际上以论“局限性”来作为对辛词“进行全面研究”,进而以“局限性”来取代辛弃疾及其词的主要倾向的。王永健同志这样的研究辛词,我认为确有“值得讨论之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就有关几个问题作简要的论辨,请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在两宋词台上,辛弃疾是最杰出的词人。他的《稼轩词》现有六百多首,为两宋词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在词风的革新方面,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走着张孝祥辈所走的道路,终于把豪放派推上了高峰。就思想内容而论,辛弃疾写出了一部分以抗战为主题的优秀词篇,成为南宋爱国词人的翘楚。辛词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和后世的豪放派词人(例如陈亮、刘过、刘克庄,清代的屈大均、文廷式等人),婉约派中的某些作家,因为和辛  相似文献   

3.
辛词六百余首中,以农村为题材的(这里称之为农村词)却为数不多。据顾之京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见《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载于《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但作为辛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词所展露的独特艺术特征和思想内容,却很值得我们去作一番探析和研究。因为,在这些别具风味的词作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以豪放词著称于世,所谓“龙腾虎掷”(刘熙载《艺概》)“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人们也往往将辛弃疾归于豪放一派,赞誉“豪放唯幼安称首”(王士稹《花草蒙拾》)。这是指辛词的风格基调和总的艺术特征,无疑应予首肯。然而,作为一个大家词人,辛弃疾词又呈现着多样化的风格与特色,他还有不少写得词意柔婉、情致缠绵的作品,“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情感及情感流程的角度来研究辛弃疾的词作。文中提出:哀怨悲愤是辛词的主旋律,也是辛词情感流程的主体部分。但辛词的情感流程又不是一维的、单向的。词人在表达哀怨悲愤情绪的同时,也于词中寄寓了闲适恬淡的情趣。这种闲适恬淡之情,也是辛词情感流程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章还从时代、生活遭遇、儒道两家传统文化的薰陶影响等方面,剖析了辛弃疾悲剧性格、复杂的情感形成的原因,论述探讨了辛词的情感流程对于深入研究辛弃疾其人其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起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豪放"词风,使他成为宋代词坛上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是,正如周汝昌先生在分析辛词《青玉案.元夕》时说:"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文武兼长的民族英雄,是宋代“南北两朝,实无其匹”(周洛《介存斋词论杂著》)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写过很多词,存留至今的还有六百二十多首,这在两宋词人中是罕见的。他的词不但思想博大,内容精深,雄奇跌宕,横绝古今,在风格上也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才华。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现存词六百二十余首,数量之丰,可谓词家之冠。其词的总体成就,不论在他骋才驰笔的当年,还是八百载后的今天,几于是有口皆碑的。但对其数量甚丰的应酬唱和之作,论者却时有微词,以为稼轩作词的初期,即因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写了一些“意境凡近、套话连篇”的应酬品和急就章。此时染上的应酬和游戏习气甚至被带到了他以后的几个创作阶段里,尤其在隐居无聊的时期更变本加厉,文学游戏之作时有增加,使得这位天才的作家在名篇佳作层出不穷的同时,也无端浪费了不少才力,留下了一些次品和废品。“这在词史上(大而言之,整个诗歌史上)都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教训”。如果从量的角度来看辛弃疾的酬唱词在全部辛词中的位置(笔者仅据邓广铭先生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之所以能成为南宋词人的最高代表,其原因不仅在于他反映了南宋时代的动乱现实,更重要的,是辛弃疾的词在那个时代取得了丰厚的美学内容。辛词的美学蕴含十分丰富,它集中地体现了南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旨趣,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一生忠于南宋,志图收复中原,却壮志未酬,死后还被罗织罪名,夺官削秩,甚至子孙还遭迫害,星散他乡。可是,慷慨激越的辛词,却遗音流响,震撼后世。词人以他坎坷的悲剧命运来表现他的人生,他为他自己斟了这最甜蜜的残酷之酒。稼轩词现存六百二十多首,其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广阔。而用到“醉”字的地方竟有一百多处。应当指出,稼轩词中醉态是假,醉意才是真,意在写出真情,从而诗化人生。中国向来就有“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美学观,辛词之“醉”,正符合中国的这种美学传统。本文将对此作一点…  相似文献   

11.
南宋词人辛弃疾,以大量用典著称,历来评论家各持一端,纷争不已。清代著名词评家吴衡照在其《莲子居词话》中说:“辛家轩词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语、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明代的陈霆则不乏贬辞:“辛稼轩词,或议其多用事,而欠流便。”(《诸山堂词话》)倍受关注的辛词大量用典现象,究意应该如体评价?为何大量用典?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对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辛词的思想与艺术特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就首先来看看辛词用典这一现  相似文献   

12.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作之中,怀古词的数目并不算多,但却是辛词中的珍品,集中显示出他在创作思想和艺术上的特色。“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文中所引,凡不注明者都是辛弃疾的作品),每逢这样的时候,我们的词人便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之块垒,长期郁积在内心深处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就找到了喷火口,一发而为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3.
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是一部整理辛词有先导之功的大著。多年来,它成为许多书刊、文章介绍研究辛词的主要依据,影响是很大的。一九六三年,杭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室和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的同志,曾制定过共同分编一套“辛弃疾丛书”的计划,分派到我的任务是编纂《辛弃疾总案》。此后,在断断续续地从事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对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作了一些考察,发现邓著在稼轩词的编年和笺注上都有不够完善之处,因而,认为这方面的工作还不能以邓著已取得的成绩为满足。编年与笺注是互有联系的。创作背景不明或搞错,就很难对词意有正确、深刻的理解;反之,词意的误解,也有可能导致作年的错编。特别是辛弃疾那些抒发政治感慨的词,多数有具体史事为其背景,正确地加以编年,尤为必要。从这一点上看,邓著明显的不足有二;(一)全部稼轩词六百多首,邓著加以编年的还不到半数,其余或未编年,或认为作年莫考。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辛词,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我们经考察认为.只要多方面’细细寻绎,辛词的大多数还是可以认定其作年时期的。(二)已编年的作品,有一些是编错的。有的稽之于史料,察之于词意,便可发现矛盾。这种情况,也非个别。本文即就这两类情况,各择辛词一首为例,分作两题,通过具体分析,中述己见。其中《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我们认为是属可编年而未编的;《永遇乐》(千古江山)则属已编年而编错的。这两首词都是目前各种注本、课本中入选、为大家所熟悉的稼轩代表作。我们想,即使只就这两首词本身所反映的史卞内容作探讨,若能获得更正确的解说,也还是有意义的。因而,提出我们的看法。至于上述对邓著有关编年等问题涉及到全书的详细意见,我们将用另文讨论。本文的写作,曾承宁波十中蔡国黄同志抄示史料,提供论据,顺此志谢。  相似文献   

14.
刘璐 《南都学坛》2003,23(3):118-119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杰出的专业词人 ,他的词在雅俗结合的风格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而这一点 ,后人褒贬不一。多数论者只盯住柳词之俗 ,对其持鄙视、否定的态度。吴曾说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浮艳虚华之文”[1] (P480 ) ;黄升称柳词“长于纤艳至此 ,然多近俚俗 ,故市井之人悦之”[2 ] ;王灼说他“浅近卑俗”“声态可憎”[3 ] 。因此 ,对柳永的俗词作一个重新理解是十分必要的。一柳永的俗词在内容上有独到之处。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俗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在雅词中 ,诗人总将抒情女主人公写成抽象的、象征性的形象。她们多为一些深闺贵族…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的词,向来以慷慨悲歌、豪迈激越著称,自唐五代以来的词林中,“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历代词家词论都将辛词推为豪放派之首,多论其词中的英雄气慨,这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词作,仅用“豪放”二字概括却未免失之偏颇了。辛弃疾是一个在词的领域中纵横驰骋的全才,除了以“豪放”为主要基调以外,他还有相当一部分婉约词。这些婉约词,不仅与传统的正宗婉约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难分高下,而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是应该引起充分注意的。这一点,古人与今人都有所揭示。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范开还从比较的角度指出:“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这里说“坡词之所无”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词“复雅”理论在理学“崇正”思潮影响下形成了以东坡词为“正统”的词学正统论和词学宗派论,而词的创作则在发展东坡词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抟搦义理,劫剥经传”为表征的宗义理词风。在词人群体形成及演变方面,理学人士对苏学的推崇不仅直接促成了南宋苏轼词派的形成,而且在苏、辛词派交替过程中起极重要的中介作用。随着程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宗程学或具有程学倾向的词人不仅从思想、理论与创作方面拓展了以崇苏为基点的“复雅”词风,且还以极大热情参与辛派的建构并逐渐形成理学家词人群。考察南宋词风演变及词学理论的文化背景,理学无疑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果忽视它的存在,将难以对南宋词理论实质、词派演变及创作倾向作全面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从苏轼开始的豪放派作家“以诗为词”之后,词就一变唐代民间词和五代文人词的面貌,出现了许多书卷典故。婉约派词人也有善于用典的,如周邦彦就擅长运化唐人诗句。辛弃疾比他们更进一步,他大量地运用典故,广泛熔炼古人语言为自己作品的现实内容服务,形成其词作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关于辛词用典问题的评价。自南宋以后,便聚讼纷纭。赞成的,说他“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很有些“全盘肯定”的味道;批评的,则说他“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病”,“非词家本色”,又未免有“全盘否定”之嫌。他们不从辛弃疾的复杂的生活内容,毫放的斗争性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宋体会他的作品,而只就形式方面来看问题,这就很难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元遗山虽以诗鸣世,但词的成就亦很高,尤其是他的言情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其言情词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一是深曲委婉,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词;二是一些“缘事而发”、“即事名篇”,大胆讴歌纯洁爱情,深刻批判封建礼教的词;三是一些“言近旨远”、“寄慨遥深”之作;四是真挚动人的悼亡之作。词人以“亦雄浑,亦博大”的壮词为主,但也创作了如此之多的言情佳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词人对情的极度的推崇,词人的叛逆精神和当时的形势所迫。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是南宗词坛豪放派的旗手,他的词“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他一扫贺铸、周邦彦等人的寄情风月词风,在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方面又有新的开拓和发展。苏轼词的豪放较多表现为士大夫的达观洒脱,而辛词更多的是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壮的英雄豪情。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作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之一,其词作于“剪红刻翠”之外“另立一宗”。本文试着从辛弃疾的登临词入手,来探究辛弃疾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登临时的“感心之物”,即富有形象性的自然界景物和以用典为主的人世间事象;登临时的“感物之心”,即他内在的“想为”和外界环境对他摒斥压抑所致的“不让为”两种力量的相互激荡。这种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遂使得辛弃疾的登临词既拓其境又具词之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