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接受美学视界中的当代微型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已引起学界高度重视,主要侧重于作品的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还不多见。读者不是一个被动的阅读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一篇微型小说没有读者接受只能算作文本,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完成,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在每一层次的接受中读者都有思想、情感、审美、创作的投入,只有这样,文本才能成为作品。从这个过程中也可看到微型小说的特色、优势和不足,从而,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一定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便于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明清小说家自觉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通俗化。缘于特定创作目的或时代背景,为适应特定读者群的阅读水平,小说家们多将浅近的白话作为首选语体。为迎合特定方言区的读者,一些小说家还创作了更为"适俗"的方言小说。为将文本进一步通俗化,许多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了具有导读功能的随文注疏或评点。而传奇小说作家不仅有意使其小说外在形态向通俗话本靠拢,更将世俗审美趣味融注于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3.
为让小说文本的内涵增值,作家们创造了“留白”、“续写”、“改写”、“第二人称叙述”、“结局的开放性”、“整体象征和隐喻法”、“无装订和可链接”和“接龙与互文创作”等多种让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努力折射出作者与读者关系日趋平等,也体现出作家“从人出发并回归到人”的创作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公孙九娘》是《聊斋志异》中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一篇小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小说文本,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尝试着分析它在《聊斋志异》中独特的悲情结局,以引导读者更好地欣赏《聊斋志异》和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作者的作用、文本的意义以及这两者同读者的关系一直备受欧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加拿大作家卡洛尔.希尔兹的小说《玛丽.斯旺》就是体现此类关注的典范之作。小说围绕女诗人玛丽.斯旺之死而展开,着重演绎了四个人物在诗人死后如何各自为营地以权威身份诠释和构建诗人的历史与作品。希尔兹在这部小说中阐释了作者、文本、读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作品诠释过程以及作品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在希尔兹看来,作者将创作意图化为文本后离场,文本因此而获得相对独立但却使歧义诠释和多义诠释成为可能,读者则围绕缺场的作者和自主的文本重新构建新文本,这一系列过程最终造就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文艺理论学派往往偏重于创作主体及文本的研究,忽视甚至取消对于读者接受意识及过程的探索。实际上,阅读是文本价值实现的中介,在此过程中,读者也是一个活跃的主体。本文以清代张竹坡批点《金瓶梅》作为参照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小说《京华烟云》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活动,蕴含了林语堂的思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其目的是诱发读者合作,即像作者所希望的那样去看待世界。该小说体现了作者林语堂、读者、文本和现实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从外延伸到小说内部,涉及多个层次。在实施劝说读者的过程中,作者使用多种修辞形式激发并满足读者的欲望,使读者在接受这些修辞形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实现小说的最终劝说目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同盟会和南社的早期成员,叶楚伧在民国初期展开了颇为活跃的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研究,名闻一时。叶楚伧早期文学活动以历史情怀、精神启蒙为创作向度,小说理论着重于对小说创作特性和读者接受心理的审美探讨。叶楚伧的《小说杂论》为小说文类进行定位,强调小说创作既要把握大众读者的接受心理,又不能一味迁就大众的"迷信化"与"谐俗化",提出"勘察一般人之心理而善为之诱导"的独到见解。叶氏的小说理论体现出近代市民大众文化的世俗性诉求和文学价值观,因而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的文本价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因开启西方哥特小说创作先河而获得的文本价值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善于设置迷宫般的悬念和不断交叉移动的多重视角叙事,又是该文本能唤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依据文学交流的主体间性理论,文学被视为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是在其读者视野与作者视野的交流对话中融合而成的.研讨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可以从读者接受的本质、读者接受的条件及读者接受的过程三方面分析,以凸现其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当代色彩.  相似文献   

12.
接受理论充分肯定了读者在文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柳宗元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学家,其作品接受史的内容丰富多彩。对柳宗元的接受史进行研究,是一门有着丰厚内涵的课题。在走向柳宗元接受史研究的进程中,须掌握相关的理论,洞悉研究的现状,做好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主要从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接受过程来矾究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参与来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边城>以丰富的审美内涵契合了读者的补偿心理、猎奇心理和怀旧心理,同时,又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了文学的陌生化原则,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4.
阎真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出版以来就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研究者从作品的主题意蕴、文化内涵、人物形象、权力主题、读者接受以及创作缺失诸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史的角度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研究,考察后代读者对陶诗自南北朝至清代这千年接受历程,按接受美学理论,从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这三方面进行论述。陶诗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接受,这其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各代的诗评家对其接受程度并不相同.而对陶诗的接受程度不同也正反映出各代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预设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之中的无须断言的信息或命题.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预设编码和解码在文学语篇的建构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两个过程均不容忽视.在重视预设在文学语篇建构中的作用的同时,应强调接受过程中的读者反拨以及对语篇的创造性解读,从而使文学语篇的创作和解读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7.
韦湘秋的学术研究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围绕外省籍著名作家在广西期间的创作以及广西作家的创作而进行.他的学术研究对于继承广西古代文化优良传统,光大广西古代作家的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意义.韦湘秋的文学创作亦受到读者的关注,他在诗词、小说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他以广西古代名人为主人公的小说写得尤为成功.  相似文献   

18.
潜行与暗流——论建国前沈从文的接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果史研究以普通读者为考察对象,沈从文的接受史研究旨在考察建国前沈从文及其文本在广大读者中所产生的审美效果、阅读状况、嬗变衍化和成因规律,包括读者群的构成及其变迁,不同时代背景下读者对沈从文及其文本的接纳、反应及评论。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当代文论自 19世纪末发展以来 ,各种文学思潮更迭迅速 ,彼此或对立、或排斥、或渗透、或融合 ,一片争奇斗艳的景象。尽管如此 ,如果对其发展作纵横两个方面的考察 ,可以发现其有注重文本形式、偏向内在心理、探索读者接受、突出文化批判等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期待视野和文本审美接受关系的角度切入,论述了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接受文本的三种心理形态:同化、顺应和遇挫。指出任何文学接受活动都是接受者先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期待视野与文本审美信息之间的一个相互同化、顺应和遇挫的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建构过程,也是一个读者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不断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提高和自我适应的一个过程。最后,指出同化、顺应和遇挫与作品艺术魅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