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鲁迅创作<野草>时期,西方表现主义文学思潮给予鲁迅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野草>创作方法上的指向性.<野草>的创作方法并非单一的,而是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的两相融合.  相似文献   

2.
对于<野草>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说来,研究思路存在一个"虚"实"之辨是将它视为一个普遍性的甚至哲学品格的文本,还是将它定位为对现实政治和历史的批判、认知,再或者是对自我情爱体验的曲折表达.解读<野草>应倾向于"实"解,具体是要认识到这个文本对鲁迅个人情感和心理世界的提示.任何角度要有自身的限度,都不能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3.
儒家名篇<礼运>由于种种原因,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孔子或其门人真言.本文通过<礼运>与荀子学派观点多方排比考订,发现<礼运>的内容与荀学主要体系大致相同,两者有直接的关系.<礼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荀子学派之<易传>的明显影响,可见<礼运>出自于荀子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作品世界中最具魅力最难解读的作品.<野草>是鲁迅写自己的,也是写给自己看的书,它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痛苦的灵魂挣扎.<野草>是客观情势的变化在作者内心的反映,它是作者创作心态大的变化期的独特的艺术结晶.它的产生昭示了一种超越文体学的文学现象,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美学精神;它是新的艺术形式对新的心理经验和审美空间的召唤,是世界从艺术上对人类新的融化.  相似文献   

5.
<四书章句集注>是继汉代五经合集、唐代五经正义之后出现的又一部儒家单经的群集.朱熹有适别地运用章句和集注两种诠释书体对<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通加注释,内在地建构起了以四书本文为诠释对象、章句集注为诠释本体的四书系统.<四书章句集注>的行世导发了以四书本文、<四书章句集注>为双重研究对象的宋代四书学热潮.促使儒学思想史上这一盛事在宋代发皇的社会历史动因是贫弱的社会对士大夫觉悟意识起了激发作用,需求文治的社会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文化氛围,佛道二家思想的激促与宋代儒家的自我警醒.  相似文献   

6.
鲁迅无愧于"一具有彻底的反虚伪的精神,二具有透彻的文学家的眼光"的评价.本文主要通过对<呐喊>、<彷徨>、<野草>及鲁迅后期杂文的分析,表现出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现代散文诗及现代杂文等文学体裁方面的规范与创新,借此说明融汇其间的鲁迅的美学追求<呐喊>颜色法"域外文宗",更多激愤;<彷徨>汲取中国传统"画眼睛"的写法,更趋圆熟;<野草>最早借鉴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开一代先河;后期杂文则于无意中创造了"鲁迅体"的现代杂文.鲁迅在现代文学体裁的规范、创新、更迭之中,不断实现着他的美学追求,接近着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对<呐喊>的研究不无误区一方面是对<呐喊>中的物色熟视无睹、作壁上观,另一方面是对<呐喊>物色建构之三昧未能认真审视、攻苦食淡.事实上,<呐喊>不仅仅是在思想意义、人物塑造、选材布局等等方面发出的呐喊;其物色建构,同样是振聋发聩的呐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废名经典作品<桥>的叙述学分析,考察<桥>的叙述文本、叙述者、叙述时间,从一个侧面阐述<桥>的话语结构特征.同时也对<桥>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成因作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杂赋"中的中贤失意赋,是不得志或下层知识分子自我嘲谑、抒发愤懑之情的赋作,其特点是语言接近口语化,风格诙谐,现在还可以在相关史料中找出类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通篇"走"意向贯穿始终,"过客"作为鲁迅心灵世界具象化的形象,它象征、暗示、隐喻了作者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焦灼、彷徨、苦闷,但绝不放弃前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急速的社会世俗化过程中,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原先赖以自我确认的那些神圣使命、悲壮意识、终极理想逐渐失去了意义.通过对长篇小说<桃李>的解读,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中精神的迷失和使命感的失落,并分析导致知识分子价值迷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基本理论为内在话语,质疑、批评了"五四"文学一度出现的非写实潮流.他不仅以<文学论>关于情绪为文学中心的话语质疑"五四"初期诗坛尤其是小诗热,而且借<文学论>关于智的要素难以引起人之情绪的话语质疑、批评"五四"初期文学注重思想的哲学化倾向,还用<文学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不同于科学真实性的话语质疑、否定"五四"文坛在自然主义文学影响下开始出现的庸俗化写实倾向. 在质疑、批评中,他努力探寻"五四"文学走出困境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文章截取<红楼梦>中的一段较典型的对话,对其特指疑问话语的预设进行初步分析,浅论预设多义化倾向的前提下语境及词的内部语义形式的理解在话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晨报>副刊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它在"五四"新文化传播潮流及其新式副刊发展历史上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对<晨报>副刊在社会文化启蒙、编者个性和副刊与正刊的关系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特色及其对当今报纸副刊的启示进行一些考察,旨在从另一个视角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晨报>副刊.  相似文献   

15.
生存与抗争--对"蓝眼睛"的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颇具影响的美国非洲裔女性作家.读者与评论界对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做过多种解读.本文意在援引后殖民话语理论来论证,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不仅讲述了一个文化认同的悲剧故事,更显现了文化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从而唤起对黑人文化传统与自我的珍惜与关爱.  相似文献   

16.
<孔丛子>一书最初以<盘盂>作为书名,东汉以后始名<孔丛>,宋人改作<孔丛子>,当以<孔丛>为是.其书作者,旧题汉孔鲋撰,宋以后多疑后人依托,今人径称伪托.窃以为前六卷当出自孔鲋之手,第七卷为东汉时孔氏后裔补缀.其书在形成过程中被一再修润,故其文风类似东汉人.笔者发现书中所记多处不合常情常理,子思与孟子的对话更出于杜撰.对于全书内容的可信度有待通过深入辨析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开设次序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概论>.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并且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开设次序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慨论>、<邓小平理论概论>.  相似文献   

18.
<毛诗>在两汉今古文斗争中虽不占主要地位,但最终以本经连同解经体系成为<诗经>领域里的绝对胜利者.统治阶层对包括<毛诗>在内的古文经学的扶持和倡导,以及自大毛公而下陈侠、谢曼卿、卫宏、贾徽、贾逵、许慎、郑众、马融等人特别是郑玄对建构和完善<毛诗>学术体系的努力,使<毛诗>不断进步,持续发展,直至完全替代三家<诗>,毛<传>郑<笺>遂成为两汉<诗>学留给后世唯一完整的经典.  相似文献   

19.
再返《生死场》--评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篇章,其创新与偏颇之处都相当具有典型性,在"重返<生死场>"时又陷入了民族国家文学话语与女性主义话语的误区之中.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体验的角度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其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发现、自我忏悔和对自身的反叛.无疑是一声巨雷,它震醒了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