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论古希腊悲剧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悲剧的内在意义模式是引起观众恐惧和怜悯的由福转祸型。它作为一种悲剧精神和原则要求 ,成为古希腊悲剧文本叙事机制内容因素中的主要张力 ;古希腊悲剧的显在功能模式是作为一种隐含作者的歌队叙事。它通过歌队的合唱歌及歌队长的台词 (也包括其他作为隐含作者的人物或其它戏剧要素 ) ,在悲剧的情节结构、场景变化、人物塑造等方面制约戏剧 ,为悲剧的意义模式服务 ,成为古希腊悲剧舞台叙述的基本显在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悲剧中的歌队这一“戏剧现象”具有神秘感和庄严感。本文拟对其在戏剧发生学、宗教学、人类学 和美学上的特殊价值给予全新的审视,试图逼近歌队的真相,并探讨悲剧作为一种体裁的发生、发展以及衰落的过 程。  相似文献   

3.
歌队在希腊悲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点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本文探索了歌队与悲剧之间生死攸关之关系 ,指出 :歌队不仅是悲剧的协助部分 ,更是悲剧赖以产生的基础。歌队的仪式性即宗教本质决定了它在呈现上的庄严性和神秘感。随着歌队在现代戏剧中的消失 ,严格意义上的悲剧 (tragoidia)也就随之而衰亡。  相似文献   

4.
西方古典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我国古典悲剧却大部分有着“善恶有报”的团圆结局。这种以“大团圆”而收场的悲剧大致有四种类型:复仇型、补偿型、果报型和调和型。形成这种结构模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长于作整体思维的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起于冲突,终于和谐,否极泰来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中国传统美学着眼于内心情感的抒发,悲剧中“大团圆”的结局便成了作者和观众抒发主观情感的载体。再次,是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悲剧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曲论中虽无“悲剧”这一概念,但自有了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便有了成功的悲剧作品,而且“就其存者言之,……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些作品,通过“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演述了“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或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收到了悲剧艺术借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  相似文献   

6.
悲剧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曲论中虽无“悲剧”这一概念,但自有了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便有了成功的悲剧作品,而且“就其存者言之,……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些作品,通过“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演述了“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或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收到了悲剧艺术借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特殊效果。究其成功的原因虽是多种多样的,但剧作家通过巧妙地设置剧中的人物关系、组  相似文献   

7.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欧·亨利的小说叙事呈现情感与理性、真实与假定、喜剧与悲剧的三重错位,这种错位使小说与现实拉开距离形成艺术张力,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错位,而在审美维度上小说达到了智、情、意的统一,这正是“欧·亨利手法”的艺术奥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悲剧是一种将命运的残酷、人生的悲惨展示给人看的文学样式。关于悲剧快感的形成历来很受关注。本文以名剧《俄狄浦斯王》为例,力图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悲剧力量"假说。通过分析"悲剧力量"从观众内心积蓄到反作用于观众而爆发,再完成使观众情绪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的其运行机制,得出"悲剧力量"是悲剧快感的内核的结论。并且"悲剧力量"的发生和转化机制都经历了一个"我—人—我"的过程,这指向了"认识你自己"的古希腊经典命题。  相似文献   

10.
以斯坦纳为代表的“悲剧消亡论”认为,悲剧在现代已经消亡。从作为一种戏剧形式的悲剧来说,斯坦纳的观点具有其合理性。威廉斯认为不能仅从悲剧传统来论述悲剧,应将悲剧传统和悲剧经验相结合。每个时代都有其包含特定情感结构的悲剧经验,从悲剧经验入手,悲剧在现代并没消亡,而是表现为革命悲剧。延续威廉斯的这一思路,悲剧观念在当代已广泛渗入到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觉媒介之中,悲剧在当代表现为一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1.
声乐是人类特有的用声音和旋律结合起来揭示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本文以“声情并茂”为审美原则,通过对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与“情”的作用论述,综合阐述了“声情并茂”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人工情感技术通过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情感,使机器具有识别、理解、表达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然而,人工情感技术发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集中体现在人类情感发生机制的不确定性、技术设计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使用的不确定性。为此,应以具有现代技术典型特征的人工情感技术为伦理实践情境,通过助推人工情感技术“负责任创新”实施,构建预测与反思的伦理评估机制、利益攸关者责任共担机制、基于道德自省的跨学科合作机制、立体化科普能力建设机制,将人工情感技术研究引向“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和谐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13.
中古时期的咏史诗艺术表现情理结合,创作成就远超前代。中古诗人借史咏怀,寄托理想,殷鉴兴废。咏史诗熔述史、达识、抒情为一炉,与诗人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具有现实意义。在文学自觉的大背景下,“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主张,促使咏史诗在艺术表现上力求丰富。中古咏史诗在这一点上正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各有侧重,深邃的历史感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结合,理与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消费情绪与购后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情绪在消费者购后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消费情绪与购后行为的关系就成为众多研究成果的重点。总结这些研究内容,大致有三个研究方向:消费情绪与期望—差异理论;消费情绪与消费者满意;消费情绪与认知理论。第一类研究将二者的关系置于传统的期望—差异理论框架下,可以说是对原有模型的补充和完善;第二类研究是纯粹对消费情绪与满意二者的关系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其中负面情绪与满意的关系研究和第一类研究有密切的联系,从负面情绪的起因出发,研究不同起因的负面情绪与满意之间的不同关系,改变了第一类研究“负面情绪导致不满意”这一相对简单的认识;而第三类研究是将消费情绪纳入传统的认知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可以被看作是对以往认知理论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徐文博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1):61-64,95
混声合唱《把崭新的世纪开创》是作曲家平黎明教授的代表作品,2007年获得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首作品在结构上巧妙构建,突破了传统理论上的曲式结构;在调式调性上中西并用,巧妙地使用人声特点安排声部布局,为精炼的歌词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混声合唱《把崭新的世纪开创》在经过多次的锤炼后,已经成为一首优秀的合唱作品。  相似文献   

16.
晓之以理 ,就是向工作对象宣传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使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动之以情 ,就是通过情感交流 ,语言疏导 ,形象感染和行为影响激起工作对象的情感共鸣 ,使其思想行为逐渐向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转化 ;情与理是辩证统一 ,情以理为指导 ,理以情为纽带  相似文献   

17.
道德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悲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存在方式和强弱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西方悲剧更加突出命运观念,以至于几乎淹没了其中的道德感,可以称之为命运悲剧;中国古典悲剧则基本上是以伦理道德观念取代了命运观念成为现实人类新的主宰,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强化,因此可以把它称为是“伦理悲剧”。  相似文献   

18.
"线"是素描中最直接的语言形式,它主要是为塑造形体服务,但同时又充分体现出独特的韵律特征,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由于素描中的"线"还渗透着画者的情感和情绪,因此"线"的判断和把握离不开绘画主体的参与,离不开画者的艺术感觉;对"线"这种绘画语言形式的把握应该与画者自身造型能力的培养、情感的表达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情感思想上,在自制者与具有完满德性之人的区分、情感不是行为良好的保证等方面,康德与亚里士多德是有共同之处的。但在解释情感与德性、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方面,亚里士多德主义则要比康德主义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上,情感和认知被认为是极端对立的,而且这一观点在学习理论当中有所体现。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缺乏对情感的正确理解。事实上,情绪与认知有关,情绪与智力有关,情绪与学习有关。这些观点在网上学习的实践中逐渐呈现出新的活力。本文在调查访谈几十位不同层次的在线学习大学生之后,着重探讨有关在线学习的主要情绪以及这些情绪对网络教与学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