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作春联、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年节盛况、老南京过年的必备节目……南京年文化醇厚悠远。国民南京政府取消春节的波折、10年禁炮到限放、保卫春节的学者之争……南京年文化五味杂陈。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习俗礼仪。然而,随着经济环境、地缘环境、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现存春节习俗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山西省平遥县青村现存春节习俗为例,探寻节俗变迁的原因,对继承民俗传统、弘扬中国节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少年了,今年过这个年最像过年。”一位北京市民这句绕口令般的感慨代表了无数人的心声。看着五光十色的烟花,听着震耳欲聋的爆竹,人们感到,春节这个中国特有的古老节日正在向传统回归。中国的春节文化也在打动着世界。迎接农历新年的活动在海外一年比一年火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着“过年”,今年更有多国政府首脑出面,高规格地向世界华人拜年。人们日益将春节看作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蕴含的传统价值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专家提出,应该对春节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包装,使之成为世界文化品牌。大年初一,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并将传统节日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具广泛性与代表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发展对节日文化功能的消解、城市化以及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创新在时代发展中陷入了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探讨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价值的标准,更是探索其路径选择的方法指南。因此,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要强化重要传统节日的载体功能、重塑文化功能、统筹城乡节日文化资源以及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劳拉在狗年之际向全球华人拜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书面祝辞向英国华人拜年、亚洲多个国家沉浸在新春的气氛中、大年初一成为纽约法定假日。春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作为春节发祥地的中国人如此自豪,春节文化浸染在世界众多角落让我们有了浓浓的文化自信。 从4000年的历史中走来,到曾经遭受的;中击与迷失,再到反思与疾呼,今天又孕生出和谐文化、谅解文化、感息文化、迎新文化的多元综合体,春节,正开始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强大魅力,也让世界开始为华夏文化同声喝彩。  相似文献   

7.
《金陵瞭望》2008,(17):80-80
9月13日,“中国·江苏首届中秋民俗节暨2008中国南京国际桂花节”将在南京中山陵拉开帷幕,活动为期23天,至10月5日结束。自2008年起,国家首次将中秋节列入新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国家六部委决定自2008年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各类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8.
《金陵瞭望》2008,(17):80-80,F0003
9月13日,“中国·江苏首届中秋民俗节暨2008中国南京国际桂花节”将在南京中山陵拉开帷幕,活动为期23天,至10月5日结束。自2008年起,国家首次将中秋节列入新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国家六部委决定自2008年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各类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这一视角看,古代中国的很多节日都不是孤立的节日,而是一个个“节日群”。将以春节为中心的诸多节日作为一个节日群,结合实证史学和结构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会看到这个于中国古代最大的节日群,与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具有同构性,是融象数于一体的节日复合体。在新年节日群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存在一个从南北朝至唐朝的旧模式。这一模式与月相变化相关,以“七”为核心结构要素,存在着初一至初七的“神圣的七天”。另一个是我们今天仍旧在使用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与星辰循环相关,以兼容“七”“五”为结构特征,并存在着初一至初五的“神圣的五天”。比较新旧两种模式,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春节的新模式,实际上是新年节日群历史上不断被精简的结果。精简后的新年节日群节期更集中,内容更凝练,其主体部分内含着年的循环、月的循环、日辰(星辰)循环这三条线索。这三条线索经纬交错,共同组合形成我们今天新年的核心节俗。  相似文献   

10.
春节,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太重要的一个节日。奔波忙碌一年,到头来盼的就是个全家人的团聚。可现如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异乡过春节的人越来越多,那种伤心的滋味就甭提了,尤其到了风俗迥异的国外,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我们的改革开放近些年来进行得可谓是如火如荼,洋人洋观念洋节日都进来了。热情好客的中国人为外来的客人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一到他们的节日,比如:愚人节、圣诞节、万圣节,到处都会洋溢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一点都没有异乡的感觉。可在国外的华人呢?不知道他们能否享受到洋人在中国的款待?是否异乡…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8,(24)
电视过年、旅游过年、短信拜年等,正与传统年俗一道,丰富着中国人的年文化。每个春节都有人批评"年味"不足,但不难发现,一些新年俗已经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它们被演化,被固定,最终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理解。在  相似文献   

12.
赵锐 《金陵瞭望》2011,(20):10-18
2006年,我市启动了“文化名人精品工程”,今年,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项目评选揭晓,我们看到南京的天空又出现一簇璀璨的星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传统文化节日,春节的影响力并未局限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当中也备受重视、影响深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有效提升,春节在海外的传播正呈现出速度逐年加快、影响逐年扩大的发展态势。中国春节的海外传播必须把握好相关策略,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共享的国际化节日。  相似文献   

14.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上古时期劳动人民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认识结晶,凝结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和经验,与农业生产、民众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阐述了春节这一中国人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习俗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以及岁时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端午节是中华各地最主要的传统岁时节日之一,对端午节俗历史性的考察由来已久。其成果多从社会学、民俗学及政治学功用出发,注重民俗事象的缘起与变迁,为今天的端午节俗文化生产力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对其经济意义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生产力理论与端午节俗文化研究之间的结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尝试。  相似文献   

16.
秋风 《21世纪》2010,(2):11-11
浙江某地举办“中国传统节庆文化论坛”,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发表讲话,他针对各地掀起的“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复古”浪潮,如部分学校让学生穿古装诵三字经,王蒙直言此种行为有点走火入魔。他说,重视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今天的我们不可能像汉朝、清朝时那样过节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挑战与机遇。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已广泛受到全世界瞩目;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节日涌入中国,外国的节日文化也得到国人的参与喜爱。  相似文献   

18.
[摘要]四川新龙县的“十三”节与丹巴县的“香古”年不同于藏区通行的藏历年,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年节。从两个村落节俗的实地调查发现:两个地方性年节因两个地域的、历史的和民族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而自成体系,但是,两地节俗又具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两个年节皆源于古老的祭祀祈福习俗,至今节日的宗教性和原生性特点仍很突出;年节祭祀中都保留了许多早期宗教的文化内容;欢庆娱乐活动丰富。“十三”节与“香古”年反映了两地藏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旅泰杂记     
四月泰国最热闹 莫过清迈泼水节 我于去年3月由香港赴泰国,到了泰国,首站选择的是清迈,不久就赶上了泰国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是泰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场面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20.
中秋     
张立文 《今日南国》2006,(17):49-49
近年来,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近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中国人愈行愈远,逐渐过起了“洋节”,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