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洛克自然法思想研究作为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研究热点,其体系中理智主义与意志主义的区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根据洛克著述的分期,可以发现他在早期自然法论文中就已构建起道德实在论的理智主义框架,追溯思想史渊源可以厘清这一框架的立意与突破。取得突破的原因在于洛克糅合“理性”的双重作用,在理智主义传统中嵌入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功用,通过“直观”获得自然法诸规定,通过推理能力获得更为丰富的道德知识。但洛克认定道德判断以意志而非理智作为根据,又使得一种道德非实在论的意志主义倾向在其体系中产生,因此给其理智主义框架带来了巨大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背后,是洛克试图使其自然法思想与近代自然观相符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有些哲学家赞同康德的观点,认为人可能情愿做x,而不愿做y,即使x不如y。作为一位道德哲学家的苏格拉底的名望,在很大程度上即建立在他对那一观点的驳斥上。苏格拉底否认道德弱点,他认为,任何一个相信做y而不是做x对自己更有益的人,都不可能为被某种欲望或任何其他东西所打动而改做x。由于在这里是理智决定愿望,所以我称这种观点为道德理智主义。这样,  相似文献   

3.
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马可福音》中表达了其对理智主义的质疑与忧虑。在小说中,博尔赫斯试图建构一组理智主义对直觉主义的矛盾,旨在呈现两个主体间的互动与对抗。故事中代表理智主义的埃斯比诺萨运用修辞、表演向代表直觉主义的古特雷一家讲述"马可福音"的过程是二者关系发生蜕变之过程;同时,埃斯比诺萨与古特雷一家讲者与被讲述者关系的最终破裂则暗示了博尔赫斯对于理智主义在把握世界认识方面的质疑与忧虑。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论述了斯宾诺莎理智主义人生理论的坚实基础和对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这一亘古常新的人生课题的深度分析,指出了斯宾诺莎理智主义人生理论的个人主义实质,并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情”与“理”问题作了比较分析,说明了这两种人生理论在现代人构建人生观时既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因素,又有应该舍弃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斯坎伦的道德契约主义要解决的是道德行为正当与否以及如何确定道德动机的问题,并为此提出了“没有人能够合理拒绝”的道德原则。批评者认为,无论是在判断道德正当与否,还是在解释道德动机的问题上,斯坎伦的理论都是多余的,这就构成了对他的契约主义的“多余性反对”,这一反对包含程序性和动机性两种类型。然而,这种多余性反对并不能驳倒斯坎伦,因为批评者判断道德行为的正当与否和寻求道德动机的基础都是行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理由,而斯坎伦的基础是个人自身的理由。从个人理由出发来理解斯坎伦的契约主义,有助于理解某些行为正当与否的复杂理由,并且有助于确定行为的动机。因此,作为一种实质性道德理论,斯坎伦的契约主义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6.
规范辩护是一种元伦理学分析,它不是应用特殊的道德规范去辩护具体的行为,而是追问道德之所以具有规范性力量的理由或根据。对道德要求的权威进行规范辩护就是要说明规范性的来源,外在主义、内在主义和建构主义代表了规范性来源的三种立场。康德主张理性必然也是实践的,休谟则坚持实践理性的工具主义和动机怀疑主义。康德回答了道德的客观性问题,休谟则回答了道德的动机有效性问题。在两者基础上提出的欲望-信念的动机解释框架,既可以看做是对康德与休谟的调和,也可以视为解决道德客观性与动机有效性相统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能力之知与命题性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理智主义者认为,能力之知可以被还原为命题性知识;反理智主义者则认为,能力之知无法被还原为命题性知识。然而,反理智主义者的核心论证即无穷倒退论证并不能有效地反驳理智主义。而且,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表明,理智主义的观点在事实层面上得到了更好的辩护,能力之知与命题性知识之间并没有种类上的区分。从整体论的视角来看,能力之知最终能够被还原成一系列命题性知识的组合,这一观点也为能力之知的积累提供了保障。不过,将能力之知还原为命题性知识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为了使用方便,保留"能力之知"这一名称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8.
在黑尔看来,从普遍规定主义出发,传统功利主义与康德义务论伦理学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水火不容.一方面,不必过多地关注那些少见的、不重复发生的特殊情况,而依据道德直觉原则或康德义务论行动;另一方面,在一些确属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批判思维灵活地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而根据功利主义原则去行动,这就是康德主义的功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学者们普遍认为,苏格拉底伦理学是理智主义伦理学,其中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德性就是知识,或至少在本质上是由知识构成的,因此,每一个别的德性都是对其所关涉的对象主题的一种理智认知上的把握,人的行动动机也是理智主义的,因为行动者在行动时相信这对自己是最好的,这表示,任何一种伦理上的失败都是基于或者至少部分地基于行动者对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的错误信念或认知。本文的旨趣并不是对苏格拉底的这种理智主义进行辩护或批判,而是更多地通过早期对话中有关德性即知识的段落分析去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的丰富内涵,通过Euthyphro,Charmides,Laches,Protagoras这四篇对话来探寻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的内在涵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一切社会现象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它的出现,使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有可能摆脱以往一切混乱和武断的见解,而真正成为科学。在伦理和道德领域里也是这样。它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以及道德评价的根据和标准、道德的社会作用、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等等,无不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第一次给了这些问题以最好、最正确的解答。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发展伦理学,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鼠疫》反映了加缪对基督教神学与现代理智主义关系的认识。作品中有两种对鼠疫的认知:以里厄为代表的理智主义和以神甫为代表的基督教神学。加缪的思考游动在两者之间,一方面以基督教神学诠释鼠疫,将思维指向西方世界的邪恶;一方面借理智主义对鼠疫进行积极的反抗,将行动指向荒诞与存在主义哲学。在此过程中加缪表现出对原罪与救赎、神义论与集体惩罚、生活之爱与信仰之爱等众多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传媒的快速发展,全球新闻专业主义概念频频出现于学术论坛,进入21世纪,愈来愈多的东西方学者参与这一概念的讨论,什么是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今天,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研究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可能的问题。在当前世界多层次多方位深刻全球化的历史性语境中,当然有必要设置一些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诸如新闻传媒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问责、真理与客观性、隐私与公共性等,世界许多重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思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可能这一元问题,在先设定生命、自由、财产等最为基本的个体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制度安排,以便从策略上保障全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道德动机问题是当代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所要澄清的是欲望和理由究竟哪一个在行动者的行动激发中发挥着更基础和更根本的作用。动机休谟主义理论主张道德动机来自被恰当定义的欲望,动机康德主义理论认为行动的动机来自不依赖欲望的理由。这一问题对伦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最终的论断是欲望占据基础地位,那么这在规范伦理学层面将得出情感主义的结论,在元伦理学层面将得出非认知主义和非实在主义的结论;反之,如果最终的论断是不依赖欲望的理由占据基础地位,在规范伦理学层面将导向理性主义,在元伦理学层面将导向认知主义和实在主义。  相似文献   

14.
道德合理性证明问题是当代西方伦理学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关涉理性与合理性的区分,反映出西方理性观的变化。基础主义证明方法在道德合理性证明问题上已经缺乏说服力。在当代西方伦理学中,道德合理性证明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叙事和道德论证。叙事和道德论证之间的紧张关系制约着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伦理学起始于摩尔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批判。自然主义坚持道德判断可以还原为事实判断,直觉主义则声称"善"不可定义。情感主义反过来把道德判断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感判断,力图从价值方面而不是经验方面来理解道德判断的性质问题。非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命令性语句样武,并由此揭示出造成传统伦理学谬误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梅洛-庞蒂:知觉何以具有首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展开其知觉现象学体系的整个过程就是论证知觉首要地位的过程。然而,考察世界如何将自己呈现给知觉始终受到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阻碍。因此,论证知觉何以具有首要地位就意味着必须首先批判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并在批判中发现和重返被它们遮蔽和扭曲,但又是它们不可缺少的前提的知觉。  相似文献   

17.
虽然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但《尼各马可伦理学》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尼各马可伦理学》区分了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作为一种理智德性,明智与政治密切相关,二者都指向人对具体事务的实践。明智因其诸多特点,搭建起了从道德德性上升到理智德性的桥梁,同时也蕴含着从政治生活上升到沉思生活的可能性。对明智和政治的解读和定位,被看作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具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即一切的评判标准基于道德.以道德相尚,道德就无处不在.五德的广泛应用,是中国文化中泛道德主义倾向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道德是全部思想的焦点和核心。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 ,它突出地表现为人伦道德本位化及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就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主义的成因、特点及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审美正义的厘定需借助于伦理与道德的厘清,审美正义是在艺术自律前提下的一种艺术伦理,它既非一种道德主义,也非一种审美主义,前者是一种严格的道德律令,后者本质上是一种趣味主义和审美本体论意义上的虚无主义,重申审美正义的实质就是要回归伦理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