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经济分析法学对经济法研究方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娜 《理论界》2006,(1):14-15
经济分析法学是以经济学的方法对法律活动进行理性分析的一个法学流派。效益是法律的价值目标之一,因此经济分析法学的兴起为法学各分支学科尤其经济法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邓正来提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一设问,企图通过批判西方现代化范式为中国法学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新方向。季卫东则站在捍卫和发展现代化范式的立场,认为“新程序主义法学范式”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本文认为邓正来之所以能够提出其设问,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价值虚无主义的现代性危机已经成为全球现象,而基于程序性建构理性的新程序主义法学范式正是这一现象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并不能构成对它的克服。因此,一种超越新程序主义范式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诉求始终是被要求着的,它也要求我们在一种更广阔的思想版图中思考中国法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3.
关于法律职业化与法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职业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法学教育的现代化、规范化对法律职业化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是实现法律职业化的基础和条件;法律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对法学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明确法学教育的目标,对法学教育进行科学分类,合理设置法学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法律价值是价值的一般概念在法学中的具体应用。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对私权神圣原则的限制和制约,通过这种制约和限制来实现法律所保护的各种利益的平衡和法律所追求的正义的最终实现。将其上升为法律规范,对保护处于社会弱者地位的法律行为当事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在哲学的高度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洞悉法律本质的开放式路径。通过与其他法学流派的比较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法学非常清晰的方法论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具体包括批判分析、实践分析、价值分析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具体包括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实证分析等。马克思主义法学因科学的方法论而具有了青春永驻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侯强 《学术探索》2008,5(2):132-138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特定政治社会化的演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何从政治社会化与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辩证关系的特定视角,去把握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走向,应是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贾建平 《云梦学刊》2015,(3):124-128
公安专业法学课程的开设对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综观公安本科院校公安类专业法学课程的设置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根据公安专业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公安专业法学课程应当由警察法学、宪法判例与事例、民法、刑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法学模块化综合实训七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8.
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德国理性法学的产物,并且成为德国民法的基本概念。而其概念及其理论的缘起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深厚的历史、思想及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信息法学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法学是以信息法的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法学角度研究有关信息和法律的关系的学科。信息法学体系的形成,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信息法学的立法环境,是信息法学体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信息法学的逻辑起点,关系到信息法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同时,它还关系到信息法学的学术导向和理论功能。  相似文献   

10.
孙丽君 《兰州学刊》2012,(12):145-149
中国法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因素导致法学教育目的异化,而游移不定的教育目的又导致法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不确定。这两个因素导致中国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法学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因此,必须理清教育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一、引论 二战以后,以价值为导向的法学理论得到了复兴,其中主要有富勒的新自然法学,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德沃金的权利论法学等.这三种价值论法学都是应对现实而作,富勒的新自然法学是针对纳粹时期法制普遍极端败坏以及当时德国公民的处境极为困难的现实而提出的,罗尔斯和德沃金的理论则是对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美国社会传统的价值普遍怀疑时的一种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仲裁活动的开展,迫切需要加强对仲裁法学理论的研究.以推动仲裁法学体系的建立,为仲裁立法及仲裁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就仲裁法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仲裁法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仲裁法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关注,为早日建立我国仲裁法学体系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62-16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其他部门法研究相比,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现状难言满意:实践与文本相隔离的片面化的注释法学、本土与舶来相隔离的单向化的移植法学、制度与理论相隔离的孤立化的对策法学仍然占据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部分舞台,并使其陷入"无根之木"、"无病呻吟"、"无言以对"的困境。应通过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的革新与拓展、"拿来主义"到"自生主义"的本土化重塑、基于中国问题的基本共识的研究范式的转型,形成"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实践并存共生的研究范式,实现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事实、规范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法学研究性教学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它们对形成法学研究性教学目的具有决定性作用,法学研究性教学目的是法学研究性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的定向机制.有了目的,法学研究性教学主体对法学研究性教学的运用就表现得更具体、更活跃.法学研究性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围绕法学研究性教学目的这个核心展开.但法学研究性教学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法学方法论为法学理论的重要分支,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法学的基本内容、成文法之构成、事实判断、法律适用与解释、法律漏洞与法律续造等基本问题。根据目的之所需,良好的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础,对于法学的知识梳理与脉络认知,离不开法学方法论。鉴于学界对法学研究之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法学方法论仅有感性上的认识,并未深入法律实践尤其是部门法实践之中,有必要回归法学方法论的基本文本,研究卡尔·拉伦茨的名著《法学方法论》一书,概要梳理法学方法论的基本知识,为法学研究尤其是法教义学研究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及法治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在中国对法治的诉求过程中,法学理论赋有前瞻性的启蒙、阐释和导引功能,这就需要市民社会理论的导入。因为它能克服传统法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为法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系统丰富的深层理论基础,并能有效观照中国法治之路理论构建的有限和不足,从而推进法学现代化和法治理论与实践对现实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7.
方法论的选择是意思表示解释的基础性问题。拉伦茨法学方法论以价值为导向,克服了概念法学方法论形式逻辑的机械性。由于理论预设的理想化,该方法论可能带来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法学方法论更为理性,该方法论弥补了拉伦茨法学方法论的不足。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法学方法论存在如何实现与具体问题结合的难题。因循不同的方法论将构建出不同的法律制度,创新法学理论的研究方法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周世中教授以其二十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从认识、了解、研究到讲授的经历中,为我们廓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迷雾,并且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当代法学问题进行了阐述,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法学取得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景和走向.访谈还介绍了周教授的研究成果及其未来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计划和构想.  相似文献   

19.
法学是一门科学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的科学化问题,是确立法学性质的基础。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又与科学本身的定位密切相关。应当说,适用于自然科学的严格标准,则法学永远无法进入科学的殿堂;但将科学定位在知识化的体系,则法学可以属于科学的范围。当然,这也要求法学必须具有基本的科学特质,方法的科学性因之成为法学科学化的哲学基础。同样,有关法学理论的建构应当符合抽象性、一般性、客观性、可检验性、开放性的理论特质以及具备基本假定、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价值观念等逻辑要素。然而,法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又决定我们在信守科学规则的同时,必须反对科学主义可能对法学的终极关怀所造成的戕害。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对法学流派的界定大致有三种不同意见,但就其核心构成要素而言基本上是同一的.从法学流派的概念入手,结合西方法学发展之历程,以是否具有完备的组织形式为标准,我们可以将法学流派划分为思想型学派或松散型学派、组织型学派、结合型学派等三种不同类型.相比之下,目前中国法学流派的形成虽已初见端倪,但是仍有待进一步发展.法学流派的形成过程是对法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地接近真理的过程,中国的法学只能随着中国法治的现代化而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产生众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