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陆九渊,字子静,后人称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人。生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死于光宗绍熙三年(1193年)。他是南宋与朱熹齐名的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陆九渊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封建伦理熏陶,养成了好学深思,不苟言笑的个性。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三、四岁时,就曾问他父亲一个十分深奥的问题:“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答。遂至废寝忘食,父亲呵斥,遂姑置之而心中常在琢磨。五岁入塾读书,聪颖好学,悟性极好,七、八岁时即得乡誉。一次,“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其晚岁于贵溪象山建精舍讲学,故“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象山先生是南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鼻祖,其所创之学,自肇始至明代益臻完备,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内政不兴外患未已。面临这危机四伏的局势,封建统治者亟需安邦治国的人才,以加强对人民的  相似文献   

3.
一代巨擘陆九渊故里何处?有的说是青田桥(今桥上村),有的说是陆坊村,莫衷一是。1992年出版的《金溪县志》第45页载:“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是该乡青田(今陆访)村人。”而第493页则载:“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因其讲学于贵溪象山,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陆坊乡青田村人。”若陆坊村就是青田村,那么以上观点是同时成立的,而事实上,陆坊村与青田村相隔十里之遥!孰是孰非,很有弄个水落石出的必要。陆氏《年谱》载:“(希声)次子崇生德迁,五代末避地于抚州金溪,解囊中资装,置田治生,货高间里。为金溪陆氏之…  相似文献   

4.
白鹿洞书院     
彭代国 《社区》2012,(20):30-31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嵩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朱熹为南康知军时.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相似文献   

5.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早在宋代,它与嵩阳、岳麓、睢阳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淳熙年间(1179~1182年),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在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是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南唐升元中  相似文献   

6.
南宋陆九韶、陆九渊兄弟向朱熹发起的关于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的辩论.是一场有关宇宙本源问题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陆象山是为了敦促朱熹适应南宋的政治形势.更好地和他团结起来,以共同承担起支撑社稷(即南宋政权)的社会责任。而从他晚年的“象数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倾向性、和“玩象”术的祷雨祷雪活动看,陆象山思想上的道家倾向越来越明显了。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有名的书院教育家和哲学家,与朱熹齐名,世称“朱陆之学”。后来,人们又把他和继承他的心学思想的明代学者王阳明合称为“陆王学派”。这个学派与“程朱学派”相颉颃,在我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注重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而对他的书院教育思想则研究得不够,直至近年来才有所改观。近著《中国教育通史》和《中国教育家评传》有了他的专节及专章。为了总结古代教育思想和经验,表彰陆氏办书院的业绩,根据《象山先生全集》(《陆  相似文献   

8.
学而时习之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前来听讲。有个叫黄干的年轻人,见朱熹反复阅读他已经熟读的书,深受感动地说":先生简直是在‘吃’书啊!"朱熹回答说":对!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学规就是讲究‘吃’书。"朱熹认为,人  相似文献   

9.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又称“文宗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曾在此“相与讲其所闻之学”,围绕“性理之道”进行哲学辩论,各执己见,不合而罢,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学术辩论会,开辟了宋以后学术争鸣的先河。2000年10月在这里召开了“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005年9月,在这里又召开了“朱陆鹅湖之会830周年学术研讨会”。(禾子/撰稿千里/摄影)鹅湖书院@禾子 @千里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代,民族矛盾是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绍熙二年,陆九渊“拜之任之命”是忧国忧民的壮举。指控陆九渊“镇压农民起义”所引事实不足为据,把“捕逃卒”与“镇压农民起义”相提并论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陆九渊知荆门军,备战练兵、建立保伍、整顿税收、移风易俗,功不可灭;陈九渊一心为民,“爱人利物”的精神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针对来嘉的“道问学”,鲜明地提出以“尊德性”为中心,以“学为人”为目的的道德修养思想。现就陆九渊的道德修养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深化有所研益。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程朱“理学”盛行之际,陆九洲建立了一个与其抗衡的“心学”体系。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中包括了颇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13.
<正>书院之名始于我国唐朝,当时为收藏、校勘,整理典籍的处所。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4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辩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这就是当时设置书院的目的,亦即是书院之名的由来,而不是学子肄业的地方。 唐德宗贞元时,李渤隐居于江西庐山白鹿洞,至五代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宋时改称为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书院具有学校性质。  相似文献   

14.
康熙时期为了建构国家认同,在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域推崇程朱理学。江西督抚大员及地方官绅秉承康熙旨意,在九江庐山区域掀起了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热潮。白鹿洞书院的兴复与紫阳祠的创建、秀峰寺的扩建与"僧名儒行"的寺僧超渊、木瓜洞的崛起与"亦儒亦道"的洞主石和阳,集中体现了满清王朝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策略。考察这一历史过程,有助于深化对庐山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即一切真理和伦理道德都是人所固有的。由于"物欲"、"意见"蒙蔽了人的"本心",所以陆九渊提出通过"易简工夫"来克服人的"私欲"、"意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陆九渊关于道德修养问题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7年8月13日至8月17日,由九江学院主办,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及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博学多才的陆九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声名卓著的理学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个为官清上、政绩显著、深得民心的循吏。研究陆九渊治理荆门期间的政绩,这对于研究陆九渊这个历史人物有着重要的意义。陆九渊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外患最激烈的时代。腐朽的南宋王朝对北方人民和大好河山毫不顾惜,偏安江南,可耻地向金人屈膝投降。绍兴十一年(1141)11月,在秦桧主持下,南宋王朝与金统治者签署了宋金和议,史称“绍兴和议。”堂堂南来竟向金称臣纳贡,每年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从此,南宋王朝国力渐趋削弱…  相似文献   

18.
南宋陆学     
南宋陆学是以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为核心,由其浙东和江西弟子共同组成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宗旨是“发明本心”。本文努力在宋代思想和整个中国思想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对其主要人物的思想面貌进行分析,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编后语     
今年1月18日,是陆象山逝世80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心学创始人,我们特与金溪陆象山研究会合作,在国内首次推出这个文论专辑,以飨读者。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人,著名心学家。在南宋,他是“抚学”,也是“赣学”的代表。陆象山处于动荡不休的南宋,在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十字路口,他高标独帜,自成哲学体系,以其开创的“心学”,横扫陈腐之见。他的易简,他的呼唤人的“真我”主体意识,他的关于“人性”“人情”,眼睛向“下”,以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程未理学的叛逆,和“要决…  相似文献   

20.
1997年11年19日,江西金溪陆家山研究会代表专程访问了陆象山易篑之地──—湖北荆门市,受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荆门分院文史研究所刘海章教授等同志与荆门市园林管理处同志们的热烈欢迎。访问期间,登象山,谒新建的陆夫子调游览蒙泉、惠来及文明湖;又登凤鸣门城楼、领略荆楚风光。翌日,荆门陆九洲研究会成员与金溪陆象山研究会代表举行学术座谈,交流陆研经验,探讨陆学中的疑难问题,商洽了今后的陆研规划和合作事宜,并取得共识。他们送来《荆楚笔记》稿件三则.现予以发文。陆九渊筑荆门城考王心田荆门,军事地理位置重要,历来就是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