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苯教曾在藏地盛极一时,佛教传入并成为藏人主要的宗教信仰后,苯教从其显赫的地位陡然而下。但苯教在民间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藏族民间祭祀所传承的文化信息中领略到苯教对藏文化的影响。祭祀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曾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中。它的形式纷繁但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是非常相近的。本文主要以苯教时期为背景论述藏族民间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2.
苯教,又称为"苯波教",是根植于藏族原始文化之中,并对藏族文化的特性及传统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古老的宗教。学界一直都对苯教的研究保持着强劲的热情,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研究者及其颇具功力的论著,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无疑是可喜可贺的。然而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如就"苯教是否为原始宗教"、"苯教是否为萨满教"等问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和混乱。对此,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梳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苯教是研究象雄文明的珍贵钥匙,也是藏族早期文化的真实写照。探讨"苯教九乘"思想,并与藏传佛教"宁玛派九乘"的相关教法进行比较,对于研究古代藏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但就目前所掌握的相关史料推断,苯教的九乘和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必然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须深入研究探讨方能进一步理清两者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甘南舟曲苯教文献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教文化源远流长,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象雄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同外来佛教的长期斗争和磨合,苯教文化从本土文化的主流文化、中心地带渐渐走向边缘化,最终散落于偏远的山区。甘肃甘南舟曲发现的苯教文献在内容、字词及标点符号,尤其在行文特征方面与敦煌文献有较多的相同点,对于研究古代藏族社会、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苯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根基和源头,至今仍顽强存在并深刻影响着包括藏族传统法律观在内的藏民族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和行为模式。苯教文化的万物有灵观、三元世界观以及重仪式的观念对藏族传统法律观念、法律意识、诉讼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共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藏族传统法律观。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本期专栏刊发的这一组文章,大致分为四个内容。第一大内容是对西藏原生态宗教——苯教相关问题的探讨。藏族传统苯教不但历史悠久,起源甚古,而且它贯通了诸多不同的地区,也连接了诸种不同的文明,因此其研究的难度以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来在藏族宗教的研究中苯教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而远古苯教的研究又是薄弱中之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7.
宗教建筑既是宗教文化的产物,又是宗教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不同教派的寺院极为生动明显地折射出相应宗教文化的发展踪迹。根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将苯教发展历史与苯教寺院的发展相联系,对藏地苯教寺庙的发展演变、地区分布以及建筑特点进行初步的研究,并以卫藏地区的热拉雍仲林寺和卫藏周边地区雍仲拉顶寺的两个代表性寺院为例,详细描写寺院的情形,期望能够对藏地宗教建筑的了解起到一定的查遗补漏的作用,同时,对苯教寺庙建筑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对丰富多彩的藏文化作出更为整体和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据藏文文献载,佛教传入吐蕃之前,人们崇拜和追求的是原始宗教——苯教。兴饶雍仲苯教是苯教中最具代表性,理论体系最完善的教派。“九次第乘”(或“四门五库”)囊括了雍仲苯教的所有法门,其中前四乘(也称“四因乘”)对藏族社会的影响最大、最深刻。  相似文献   

9.
藏民族在本土苯教文化的基础上 ,吸收和发展佛教文化和汉文化及现代文化 ,形成了三元一体式的文化结构。这三元文化在藏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注重提倡和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充分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面 ,对推动藏族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华西学派"早期重点人物和华西边疆学会创办者之-,传教士叶长青(J.H.Edgar)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华西康藏地区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对康区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宗教进行了开创性地比较研究.叶长青考察了康藏地区的白石,研究了波斯文明对苯教的影响,并从佛教真言出发,分析了藏传佛教与摩尼教的关系.他的研究对华西边疆宗教研究的开创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具有鲜明原始信仰色彩的宗教,藏族本教和我国北方民族萨满教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相似性。比较分析本教和萨满教巫术仪式中“神灵附体”和祛病巫术中的“替身”现象,两者在昏迷原理、“附体”程序、“替身”仪轨和服饰法器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巫师和萨满的选择、训练方式和巫术仪轨的理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教和萨满教各有自己的特点,把本教和萨满教等同起来的观点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推动、指导报刊朝职业化方向发展,是五四前后徐宝璜、邵飘萍等人研究新闻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报业组织及其运转,是他们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提供新闻是报业的天职;为全社会服务是报业的目的;经济独立是职业化报刊的基石;言论自由是职业化报刊的生存环境。他们的这些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的报刊实践,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思潮在新闻研究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主要由第二代学生组成,他们接纳的新式教育使其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具有同质同构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他们所学西学中的自然科学科目上基本相近,而且还体现在他们在接纳“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在启蒙思想上也基本相似,这就为他们创建五四文学提供了可能。而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教师角色,使他们的“立人”或“树人”文化目标获得了实现的同时,也使他们进一步强化了对自我社会文化角色的认同,实现了从当初的非自觉到自觉的文化角色转换。这在客观上既促成了他们是新式教育的推动力量,也规范了他们文学启蒙的实现方式,从而为他们最终创建五四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纪性的核心问题。致思路向的狭隘、研究视角的偏颇和对"现代性"义涵的认知混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现代性由纯粹的内容或形式问题转换为基于现代情感的审美问题为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反思和研判提供了新的价值坐标。在与古典审美理性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文学主体情感、文学客体情感和文学本体三要素的现代审美理性框架,以此为指针系统考察和论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古典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美学质素多元并存的复杂性质,着重分析了现代审美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的地位和处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的文学理论,名目繁多,都先后输入中国,从世纪初即如此。中叶以后,文论的西潮更汹涌流入两岸三地,众多中华的文学研究者崇洋趋新,以西方的马首是瞻。20世纪西方文论内容丰富,有助于文学析评,却也有艰深或欠通达的不足。中华学者从这些文论中有所得益,却也有不分青红皂白照单全收而贻笑大方的。至于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文论虽见成果,但难免有偏差;一般学术界、文化界对中国文论则只作极有限的"接受",甚至完全忽视。20世纪的文学理论,中国多入而几乎没有出,出现严重的文化赤字。本文作者建议中华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重新诠释,并斟酌应用于实际批评,然后考虑向西方输出。作者认为可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一个中西合璧的文论体系,让雕龙成为飞龙。  相似文献   

17.
明确西藏本教的起源与发展,不仅要重视吐蕃王朝或者更晚时期的资料,而且要更加广泛地关注象雄王朝时期的所有资料,包括辛饶米奥切的子孙后代在内的其历代追随者以及相关人物、事件、寺庙、文物、教义、教规等等。只有从多学科、多角度观察分析才能使我们研究的内容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以降,德性内涵就一直变动不居,传统理性、现代理性、后现代理性交互影响、彼此渗透,直接带来了德性内涵的多种指向与流变。德性内涵渗透到作家主体意识,与其生命体验、审美感悟交相影响、碰撞与呼应,使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样态,进而制约甚至决定着其发展流变的走向,在婚恋文学中表现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叙述话语的转变 ;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 ,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