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发育于渭北地区的口镇-关山大断裂口镇段的冶峪河谷地貌进行了研究。断裂北盘阶段性构造抬升与流水作用形成了山顶面、两级河谷谷坡阶面和现代深切河谷4个地貌面,反映出本地至少存在3次阶段性的构造抬升活动。河谷中局部发现了相应的山间河流相砾石堆积层,可与乾县大北沟乾县组对比。多级地貌结构反映了新构造时期陕北高原阶段性抬升与渭河谷地阶段性断陷的构造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2.
庐山地质地貌景观类型具多样性特征,大致可分为:气候景观、气象景观、孑遗植物景观、河流景观、湖泊景观、地层景观、构造景观、地貌景观等类型。笔者建议对这些景观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贺兰山主要气候因子的区域分异规律及其与山地地貌发育的关系,从气候地貌角度,将贺兰山地貌空间结构自上而下划分出4个气候地貌带。即冻融作用带、流水作用带、风水两相作用带和风蚀风积作用带,并分别探讨了各带内的气候地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济南—烟台地质、地貌旅游线开发的潜力和可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初步提出了开发地质、地貌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武汉城市生态地貌作了初步研究,并就武汉市市情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某些影响作了分析,认为城市生态地貌的研究将作为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层状地貌的广泛分布形成了西南地区的一个主要特;证据表明本区发育了一级夷平面,二~三级剥蚀面及多级河流(湖滨)阶地,并构成了三种层状地貌结构,即:夷平面—剥蚀面—湖滨阶地—湖积平原—湖泊;夷平面—剥蚀面—河流阶地;夷平面—剥蚀面。  相似文献   

7.
以莱州湾东南岸1979~2014年的Landsat MSS/TM/OLI-TIRS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野外调查、遥感地貌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研究了近40年来莱州湾海岸地貌、海岸线和地貌淤蚀状态演变,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以及海岸线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潍河河口、胶莱河河口、海庙港到刁龙嘴以及三山岛附近海岸岸线空间变化幅度较大,最大变化率为300.51 m/a,海岸淤涨明显,人工开发贡献较大;太平湾南端到海庙港以北海岸以及虎头崖西侧出现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1979年以来,各地貌类型与盐田、养殖池之间的转化最为频繁、面积转化较大,海岸线向海推进明显,海岸开发到1988年进入一个围垦活跃期,之后围垦活动减弱,到2005年又进入一个小高峰,之后便进入平缓期.因此,最近40年来人类活动在莱州湾东南岸地貌演变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规划和规范开发活动是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崛起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根据野外考察和航片解译资料,论述了黄河下游河谷地貌发育的规律,指出了科氏力在河谷地貌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南巴构造带飞三段鲕粒滩储层发育,属低孔低渗致密灰岩储层。利用测井、岩芯以及薄片等资料,从构造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等多方面探讨了该区飞三段鲕滩储层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三段鲕滩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微古地貌、构造活动、成岩作用及多因素匹配等制约。台内滩滩核微相是鲕粒滩储层发育的先决条件;微古地貌高地为优质的鲕粒滩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颗粒滩暴露遭受大气淡水淋滤改造作用的强弱与改造时间长短是优质鲕滩储层形成的关键;构造破裂作用为储层孔、洞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改善了储集体渗流能力;多因素匹配好则可形成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论述了兰江冲积地貌的心洲相与浸滩相的沉积,对沉积过程中横向环流的心洲作用、河曲作用、支流作用作了探讨,并对堆积物作了详细的分类.  相似文献   

11.
在“建构”逐渐为国内建筑界所热衷的背景下,中国实验性建筑师开始了有关建构的创作实践,为我国当前建筑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实验性建筑师近期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解读,指出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经过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2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利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中的2口井做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为三叠纪末期发生构造抬升形成古隆起构造,之后的侏罗纪未发生构造沉降,一直处于沉积间断状态,白垩纪早中期发生构造沉降,白垩纪末期库车拗陷整体发生抬升剥蚀,古近纪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的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强度较弱,苏维依组-康村组沉积期的喜马拉雅中期构造运动强度逐渐增大,到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活动最强烈。盐层的滑脱作用使得盐上、盐下地层变形极不协调,盐上地层缩短量明显大于盐下地层,表现出明显的盐上、盐下分层缩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并且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对四川盆地基本构造样式分析、碎屑岩层系油气圈闭类型及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3 个构造变形区,由西至东可以划分为川西—川西北前陆盆地区、川中隆起区、川东—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变形区,不同构造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近源下生上储裂缝型成藏模式”、“远源不整合输导型岩性成藏模式”、“近源断裂疏导型背斜成藏模式”,并认为基底古隆起、分带差异构造变形、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是该种成藏模式的主要成因,对后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全直径岩芯、 薄片鉴定等资料, 对宣汉地区飞仙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该区井剖面裂缝发育情况及纵向裂缝可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结合川东地区地质特征,对研究区裂缝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飞仙关组中下段主要发育有垂直构造裂缝、 水平裂缝、斜交裂缝及成岩期形成的裂缝; 裂缝主要有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两类, 构造裂缝成因主要包括与断层构造有关的裂缝、 与褶皱构造有关的裂缝及与弱变形构造区有关的裂缝, 力学成因主要有剪切裂缝、 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 3 种基本类型; 非构造裂缝主要成因可分为成岩裂缝、 溶蚀裂缝、 收缩裂缝、 表生裂缝。生产实践表明, 任何一种裂缝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均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  相似文献   

15.
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对明确盆地内部基本构造特征,深化对盆地的地质认识、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规律、油气分布特点、基底岩性、起伏特征、重磁电资料以及构造变形特征等构造单元划分依据的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甘森—小柴旦一线在沉积构造特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区性。西区构造变形强烈,可划分为祁南逆冲带、一里坪拗陷和昆北逆冲带3 个构造单元;东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可划分为德令哈拗陷、欧龙布鲁克隆起和三湖拗陷3 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6.
构造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格局。从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指出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2)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演化;(3)断裂系统还控制着输导系统的分布,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4)喜马拉雅晚期断层活动具有破坏性;(5)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聚集带的分布;(6)在柴达木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以前形成的古隆起构造带上。因此,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控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岩芯观察统计及地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应变能、表面能理论,采用格里菲斯岩石破裂准则,建立古、今裂缝参数计算模型,预测了闵桥油田阜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密度、开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研究发现,闵桥油田阜二段构造裂缝在阜宁晚期古地应力场中产生,在断裂带附近最为发育,走向以北东东向与北西西向为主。现今地应力对裂缝具有改造作用,裂缝参数高值区主要位于构造高部位,工区南部闵35断块裂缝最为发育,裂缝线密度约为1.5条/m,开度约为0.84mm,孔隙度约为0.26%,东西向渗透率约为94.00mD。受裂缝自身发育方向影响,裂缝南北向渗透率最小,低于5.00mD。  相似文献   

18.
潍北凹陷构造演化过程复杂造成对沉积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潍北凹陷边 界断裂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持续活动,潍北凹陷经历了左旋走滑、左右旋 转换、右旋走滑和区域拗陷4 个构造演化阶段。左旋走滑期(Ek3)拉张控制形成了火成岩基底,奠定了潍北凹陷北断 南超构造格局;左右旋转换期(Ek2)发育了盆地烃源岩和东西方向的扇三角洲;右旋期(Ek1 Ed)形成了盆地最主要的 储盖组合。走滑形成的古凸起地形控制凹陷边缘扇体发育,自下而上沉积中心较沉降中心明显向东迁移。灶户断鼻带 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指向区,沙四末期构造抬升运动形成了现今“东富西贫”的油气分布格局。东西部成藏模式存 在差异,东部地区为“单期成藏双向输导侧向运移”,西部地区为“两期成藏近源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