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Fe60Cr20Mo20和Fe50Cr20Mo20M10(M=Ni, W) 铁基非晶合金的形成过程,通过加热至熔融态再淬火的方法计算出了Fe60Cr20Mo20、Fe50Cr20Mo20Ni10和Fe50Cr20Mo20W10三种合金形成非晶的临界冷速及一系列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三种合金形成非晶的临界冷速分别为15.7 K/ps、3.62 K/ps和1.04 K/ps,四元合金较三元合金形成非晶所需的临界冷速大大降低,而W元素的添加更能提高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另外,通过热力学参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Al3X(X=Co, Ti)合金的微观结构. 通过对分布函数、键对等分析得出:随着温度的快速降低,Al3X(X=Co, Ti)合金体系的对分布函数的第二峰在900 K发生轻微的劈裂,则确定出体系的玻璃态的转变温度为900 K;温度从900~300 K降温过程中,Al3X (X=Co, Ti)合金体系对分布函数g(r)第一峰的峰高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变得尖锐;第二峰出现明显的劈裂,温度降至300 K,Al3Ti合金中1551键对的含量达到23.8﹪,说明其状态为非晶结构;而Al3Co合金体系中表征二十面体的1551键对的含量为27.5﹪;说明Al3Co合金体系较Al3Ti合金形成非晶的能力强.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Al3X(X=Co,Ti)合金的微观结构.通过对分布函数、键对等分析得出:随着温度的快速降低,Al3X(X=Co,Ti)合金体系的对分布函数的第二峰在900 K发生轻微的劈裂,则确定出体系的玻璃态的转变温度为900 K;温度从900300 K降温过程中,Al3X(X=Co,Ti)合金体系对分布函数g(r)第一峰的峰高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变得尖锐;第二峰出现明显的劈裂,温度降至300 K,Al3Ti合金中1551键对的含量达到23.8﹪,说明其状态为非晶结构;而Al3Co合金体系中表征二十面体的1551键对的含量为27.5﹪;说明Al3Co合金体系较Al3Ti合金形成非晶的能力强.  相似文献   

4.
用穆斯堡尔谱、XRD及TEM技术对铁系无铭(NBC-1)型催化剂的前驱态、母体及还原态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生成及晶相结构的激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确证了水合四氧化三铁Fe(3-x)O4·nH2O和γ-Fe2O3晶态的形成,及探讨了晶相参数微变引起晶体结构的差异导致催化活性的变化.获得Fe(3-x)O4·nH2O中SB/SA比值为2,x值接近0时,即Fe3O4接近化学计量时催化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双齿膦配体dppe与母体簇合物(μ3-S)(μ-H)Fe2Co(CO)9进行取代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混金属簇合物(μ3-S)(μ-H)Fe2Co(CO)7dppe.利用IR,NMR,MS等方法对新化合物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Fe2Co簇核中,两个Fe原子之间含有一个H桥,配体dppe中的两个P原子取代了Co和其中一个Fe原子上的CO.  相似文献   

6.
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恒电势电解断电后的电势——时间曲线法及电解产物的 X 射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 NaF—CaF_2—Dy_2O_3熔体中 Dy(Ⅲ)的电化学行为。在铂电极上 Dy(Ⅲ)的还原是分两步进行的:Dy~(3 ) 3e→Dy~ ,Dy~ e→Dy;并测得 Dy(Ⅲ)在该熔体中的扩散系数是(1.2±0.1)×10~(-9)m~3·s~(-1)(940C°)。镝在铁电极上的还原有强烈的去极化作用,形成镝—铁金属间化合物:Dy_2Fe_(17),Dy_6Fe_(23),DyFe_3,DyFe_2。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堆焊焊条药皮中加入不同量的Y2O3,通过分析合金堆焊层显微组织、结构,较系统地研究Y2O3对堆焊层耐磨性、结合性能和抗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Y2O3的合金堆焊层组织呈颗粒状生长,显微组织细小均匀,M23(Fe、Cr)C6和M7(Fe、Cr)C3在晶内沉淀析出,碳化物呈弥散分布,适量的Y2O3不仅使得堆焊合金层的耐磨性明显增加,而且提高了合金层的结合强度并改善了抗热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8.
用FT-IR、UV-Vis和XPS等分子光谱和电子能谱方法研究了铜在Fe(CN)_6~(3-)溶液中的腐蚀过程,表面膜的形成及其改性。结果表明,腐蚀膜主要由Cu_4~(1+)Fe~Ⅱ(CN)_6(大量)和Cu_2~(2+)Fe~Ⅱ(CN)_6(少量)组成,并夹杂有K_4Fe(CN)_6和K_3Fe(CN)_6。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Fe(Ⅲ)—I~-、Cr(Ⅵ)—I~-及Cr(Ⅵ)—I~-—Fe(Ⅱ)体系的反应曲线,证明了由于Fe(Ⅱ)的引入,使体系中产生Cr的五价中间体Cr(Ⅴ)并快速地氧化了I~-;通过实验确定了Cr(Ⅵ)—I~-—Fe(Ⅱ)体系的化学计量关系,导出了诱导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方程,并通过反应曲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稀土Ce对ZL101合金进行变质处理,从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两个方面研究了变质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稀土Ce减小初晶α-Al的晶粒度,对共晶Si有明显的变质效果,最终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不同的Ce含量对合金的变质效果不同,Ce添加量为0.1wt%时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179 MPa,延伸率4%.利用此种变质工艺可获得力学性能优良的ZL101合金.  相似文献   

11.
在CaO-Al_2O_3-B_2O_3-SiO_2-TEA-H_2O水热体系中合成了一种硼取代型层状化合物。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表明其XRD谱图与粘土矿物Saponite相吻合;红外光谱(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表明,结构中的硼以四面体形式存在,说明硼取代了Saponite结构中的硅;用DTA-TG分析法研究了样品的热稳定性,考察了温度对结构的影响;研究了样品的离子交换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Fe-Si-B-Cu系软磁合金在中国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从专利申请的技术分布、产品种类、主要申请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该体系软磁合金生产企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羊晶硅Si(111)上,通过电子束蒸发沉积方法制备Au(111)取向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在征Au(111)膜的表面微结构和表面晶格取向的原子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在超高真空的条件下,控制优化实验条件能制备高度取向的Au(111)膜,这在分子自组装技术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纳米薄膜材料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THMS600热台联用偏光显微镜(PLM)、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PLLA/PEO晶/晶共混物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左旋-聚乳酸PLLA/聚氧化乙烯PEO(50/50)共混物较之纯PLLA易形成更松散、更大球晶,表明该球晶中有片晶相互穿插或纤晶相互穿插结构的形成.PLLA/PEO共混物中PLLA相、PEO相熔点分别低于纯PLLA、纯PEO熔点,说明共混体系中两组分虽然相继结晶,但其结晶行为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5.
稳态金属切削过程中,若形成可断带状切屑,可以得到较好的表面质量。为研究带状切屑的形成过程,采用Johnson-Cook材料模型,利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网格算法(ALE)实现切屑分离,建立二维正交自由切削模型。有限元仿真获得带状切屑形成时的切削力、切削应力及能耗变化趋势,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分析不同刀一屑摩擦因数对切削过程影响规律,切削力变化趋势预测,切削各阶段对应力场影响的判断,切削过程中总能量变化情况等,初步揭示第一变形区弹性变形规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带状切屑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对金属切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用MBE法生长SiGe/Si新材料的无氧外延表面等关键技术,并据此外延生长出本征和掺杂Si1-xGex/Si材料。其测试结果与分析表明,该合金材料有效组成成分(x=0.15)和电学参数符合理论设计目标。利用该材料试制成功了St1-xGex-PMOS(X=0.18)器件。  相似文献   

17.
发明设计了一种实用新型的自发电暖手宝,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按压压杆时,压杆带动了齿轮旋转,进而带动环形磁铁槽内的铜丝线圈高速旋转,实现切割磁力场,产生电动势。外接蓄电池,电热布,LED发光二极管,输出电压经处理后能储存起来,可用于电热布发热或LED发光。将该系统装进毛绒手偶中,按压此暖手宝,既能暖手娱乐又能照明使用,兼具握力健身功能,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8.
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大孔树脂(HZ830)作载体制备出TBP浸渍树脂.研究了该浸渍树脂在氯化物介质中吸附铁(Ⅲ)过程中盐酸浓度、氢离子与氯离子的浓度以及萃取剂的含量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树脂对吸附铁(Ⅲ)的化学计量数的研究发现铁(Ⅲ)与浸渍树脂中萃取剂的结合方式为HFeCl4·2TBP.基于铁(Ⅲ)在氯化物介质中的存在形式和铁(Ⅲ)被浸渍树脂中萃取剂吸萃的结合方式,可以得出:铁(Ⅲ)在氯化物介质中被吸附是萃取剂、盐酸及树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