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安人是深受社会动荡之苦后,才落居大河家的。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原居住地保安城。从族源讲,保安族是元代以来一些中亚来华的穆斯林回回人和改信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的藏、土、汉等民族长期相处,通过婚姻等自然融合,约在明朝中叶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清咸丰、同治年间,从青海同仁辗转到循化,后又迁徙落居甘肃河州大河家地区,形成以大墩村、梅坡村、甘河滩村为主的新的保安族聚居区。1952年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称保安民族乡),下辖大墩、梅坡、甘河滩和高赵李家4个行政村的644户保安族。1981…  相似文献   

2.
保安族,主要分布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据1990年统计,全国有12212人,甘肃境内有11069人.一般认为保安族是中国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保安人原居青海省同仁地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先后迁徙来甘落户.所谓“保安三庄”,系保安人颇具传统的历史名称,原故地青海同仁有“保安三庄”,今甘肃积石山又有“保安三庄”——大墩、甘河滩和梅坡.住地名称的传留,保存了不被文献记载的保安人的民族历史与形成的某些根据.  相似文献   

3.
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共有五千六百多人,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县大河家地区,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保安民族乡。关于保安族的历史,过去沒有文字記載。据說在百年前,保安族的祖先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后来才迁到甘肃省临夏县現在住的地方,因他們是从保安来的,所以称作“保安人”。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无文字。由于保安族在經济上文化上与蒙古、藏、汉、东乡等民族有長期的友好往来,因此,在保安語中有多汉語、蒙語、藏語的词彙。在保安人中絕大多数都会說汉語。  相似文献   

4.
窦贤 《民族论坛》2006,(1):38-41
一路风雨送我到黄河边时,清真寺里传来阵阵邦开声。此处叫大河家——黄河岸边无数个小镇中的一个。黄河出积石峡自西而来,在大河家平静地向东而去。站在连接甘肃青海两省的大河家桥上,看到黄河上下两端都被夜幕吞没了,只有脚下的河面如一池泛着波光的大湖,平静而幽深。大河家镇可能算得上是中国民族聚集最多的小镇这一,有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民族。其中保安族是这里独有的民族,在全国其他地方再也没有定居地。但保安族的聚居地并非集中在大河家镇,而是集中在“保安三庄”。“保安三庄”位于大河家镇之西五六公…  相似文献   

5.
家在积石山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是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我们保安族93%的人都居住在这里。兰州、青海和新疆只有极少的保安人。保安族人口共有12212人。我们保安族的族源是回回色目人。后来他们与藏、汉、土(青海同仁的土族)等民族自然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保安族。历史上,保安族善于经商、善于骑射,来往于古丝绸之路。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大约1858年至1863年间),由于民族歧视和宗教矛盾激化,保安族人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流落到循化街子一带。因为人多地少,祖先们没有土地耕种,在居住了三年后,只好继续东迁。保安人扶老携幼,沿黄河南岸东行,穿过险峻的积石峡,来到积石山下的大墩、梅坡、千河滩落户。这就是俗称的“保安三庄”。  相似文献   

6.
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民族之一,现今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下的甘河滩、梅坡、大墩“保安三庄”。关于保安族的族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人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藏、土族人等而逐渐形成的。”保安族族源成分复杂,加之其居住地的特殊地理生态环境,保安族在与兄弟民族间交往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了本民族的民族个性。保安族世代传承和延续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习俗无疑是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以下通过描述保安族的婚礼过程,简要分析这种婚俗形式的构成,进而揭示保安族婚俗及其民俗构成在保安族社会与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保安族地区刚解放起,党的民族政策便得到贯彻、执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与作用。1949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二军进驻大河家,保安族人民迎来了解放,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正如保安族“花儿”所唱的:“扁石头翻身(者)见太阳,保安人盼来了解放;放开嗓子(者)花儿唱,心宽(者)好比个校场。”当六十二军开进大河家时,保安、东乡、回、汉、撒拉等族人民怀着喜悦的心情,张贴标语,燃放鞭炮,牵羊挂红,热烈欢迎解放军。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临夏县境内有一座不太出名的山,叫做积石山。山脚下是大河家公社三个毗连的村庄。这就是我国保安族人民唯一聚居的地方。当地人习惯地称它为保安三庄。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总人口六千八百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没有文字。由于和回、汉等民族长期往来,保安人都会说汉话。保安族风俗习惯和回族基本相同。信  相似文献   

9.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保安族是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的保安族为14116人,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5.55%,其余散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兰州、青海省河东地区及新疆等地。保安族仅有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诗歌、小说等,民间工艺以保安腰刀最为著名,女性喜欢带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可见,保安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生育文化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倍受关注,事实上国内外对保安族生育文化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仅在相关的文章中有零星的涉及,对保安族生育文化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0.
英加布 《民族论坛》2006,(10):35-35
在中国西部天下积石雄关,有一个从藏族文化圈变迁到伊斯兰文化地域的独特民族,它就是甘肃省特有民族保安族。本文作者两年前与几位人类学工作者前往保安族最大村寨大墩村做过为期20天的田野调查,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保安语的哭泣。大墩村位于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是一个多种民族语言文化汇合的地方。大墩村保安族人的祖先离开现青海同仁藏区迁往积石山定居已有140年,其最初聚居地尕撒尔、保安(妥加)、下庄三地被称为“保安三庄”。由于历史的原因,保安族被迫从藏文化地域迁移到伊斯兰文化地域生活,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  相似文献   

11.
保安族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1.4万余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保安族最早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畔,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保安族在本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作用下,无论在服饰还是工艺美术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西北各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形成时期。从不同民族语言可以窥知“撒尔特兀勒”一词与“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保安三庄 积石山下的保安庄,金盆养鱼的地方…… ——保安族民歌 我带着几分好奇、几分神秘、几分神往,造访美丽的大河家。 大河家坐落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北面。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盆地,约有70多平方公里。西边是巍峨屹立的积石山,它是莽莽昆仑的支脉,有大、中积石之分。大积石山在青海省境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有的文件或报刊,将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撤拉、东乡、保安等10个兄弟民族、概称为“禁猪民族”,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而穆斯林的传统饮食习惯除了喜食牛、羊肉(反刍动物),鸡鸭鱼肉和禁食猪肉外,也不吃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和一切凶禽猛兽的肉,更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的肉。此外,穆斯林还有在宰牲时口诵真主“安拉”名字的宗教习俗(回族一般由阿訇或专职刀师傅专门屠宰牛、羊、驼、鸡、鸭、鹅),否则就是“非礼之妄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形象地说明了食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超过2000万的穆斯林人口中,除了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10个民族外,在西藏和青海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穆斯林,在内蒙阿拉善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在云南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白族穆斯林,在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信仰伊斯教的汉族穆斯林。他们由于特有的伊斯兰教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丧葬习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十个民族,在丧葬习俗上有其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族传统与宗教影响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来考证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7.
坦诚而言,保安族的民族文化的底蕴不算深厚、遗存也不丰硕。这一现实的形成,既有主观意愿也有客观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前,保安族群众普遍对文化教育欠缺理性的认识,不够重视。再者,由于是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保安族中的“文化人”也很难形成笔录记载诸如口头文化等文化事象的习惯。因此,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有关“保安人”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保安族古籍的整理者常常是捉襟见肘。然而可幸的是,流传下来的一部分口承语言民俗部分却对人们研究、探索保安族的精神价值观以及保安人早先的生活境遇等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条件,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现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伊斯兰教在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信仰;汉传佛教和道教主要为汉族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者主要是汉族,有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信仰。截止1995年底,全省信教人数约为21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7%,其中信仰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人数约为202万人,占全省信教总人口的96%。  相似文献   

19.
对保安族妇女经济参与和教育的调查马亚萍一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亦是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在积石山县境内,又以大墩、甘河滩和梅坡三村为保安族的聚居区,也就是人们俗...  相似文献   

20.
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积石山县)的保安族能打造具有相对稳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保安腰刀,在长达15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腰刀文化已与保安族生活环境、毕产方式和文明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保安腰刀深深的打上了民族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