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种类。我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引入生命教育,2001年被宣布为"生命教育年",在中小学和大学普遍地推广。中国大陆从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苏州、常州等省市都下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纲要或方案,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里都在开展生命教育,也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青少年学会如何积极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他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提高自我的整体生活品质和生命归属感,增进人与自然、与自己、与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2010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已经从引入、消化、探索、实验的阶段,进入到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和取得实质性成效的阶段了。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几位在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课程的老师,分别介绍各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情况与经验,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教育的伟大事业,期望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真正让广大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2.
关于长春医专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介绍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种类。我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引入生命教育,2001年被宣布为"生命教育年",在中小学和大学普遍地推广。中国大陆从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苏州、常州等省市都下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纲要或方案,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里都在开展生命教育,也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青少年学会如何积极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他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提高自我的整体生活品质和生命归属感,增进人与自然、与自己、与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2010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已经从引入、消化、探索、实验的阶段,进入到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和取得实质性成效的阶段了。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几位在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课程的老师,分别介绍各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情况与经验,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教育的伟大事业,期望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真正让广大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种类。我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引入生命教育,2001年被宣布为"生命教育年",在中小学和大学普遍地推广。中国大陆从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苏州、常州等省市都下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纲要或方案,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里都在开展生命教育,也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青少年学会如何积极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他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提高自我的整体生活品质和生命归属感,增进人与自然、与自己、与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2010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已经从引入、消化、探索、实验的阶段,进入到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和取得实质性成效的阶段了。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几位在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课程的老师,分别介绍各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情况与经验,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教育的伟大事业,期望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真正让广大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种类。我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引入生命教育,2001年被宣布为"生命教育年",在中小学和大学普遍地推广。中国大陆从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苏州、常州等省市都下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纲要或方案,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里都在开展生命教育,也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青少年学会如何积极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他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提高自我的整体生活品质和生命归属感,增进人与自然、与自己、与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2010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  相似文献   

5.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遵循以生为本、实事求是、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在学校教育中,设置独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开发渗透式的生命教育课程,拓展实践性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网络生命教育课程,充分发挥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作用,打造生命化的学校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命教育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激发生命潜能、创新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敬畏生命、追问生命意义、彰显人文关怀和确立人生信仰。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和加强心理咨询等几方面开展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拓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我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历史还比较短暂;现阶段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和通过组建相应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等途径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命教育近几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教育研究在高校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目前百家争鸣,其理念的构建,实施的途径,专家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和谐社会呼唤生命教育.高校应承担起研究和实施生命教育的责任,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为教育目标,以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为基本途径,整合高校现有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构建起高校生命教育体系,以此唤醒学生自信、自主、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用生命和谐构建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生活既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场域,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归宿。以大学生的生活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应该尊重教育主体和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等层面回归现实生活,从而实现高校价值观教育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责任伦理视角分析,不难发现,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存在教育主体责任思维欠缺、多元责任主体协同不足、个体责任伦理意识不强、责任伦理运行体系不畅等问题。当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伦理建构,应当充分遵循以认知理解为前提、内化认同为核心、外化践履为归宿的生命教育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信仰的内在关系,运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9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人生信仰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无帮助、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无积极影响及大学生性别、信仰等变量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欢迎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思想政治理论著作等变量是影响信仰状况的主要因素。对此,应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信仰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  相似文献   

16.
浸润于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两种文化冲突之中的中国大学生,对生命观念存在着多种误解,致使他们面临着诸多生命困境,如生命归宿感矛盾无序,生命权利与良善择取混乱,生命成长面临着被肢解和规训的困境等.为此,我们需要明确家庭、社会、学校的生命教育职责,构建生命教育的主题系统,厘清生命教育主题的展开顺序,营造管理与教化融合的生命调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合肥地区的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现代大学生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学生对实现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死亡的看法还有一点偏差,生命行为不能完全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有必要多方面加强高校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实施方面具有如下特点,学科课程与以活动体验为主的课程形式并存,关照现实生活与关怀人生终极目标的课程内容并重,正规培训教师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制度与强有力的行政支持相结合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外部保障。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寻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行政与制度上的合法性,追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形式的多样性,强调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漠视、践踏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生命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要在生命教育中发挥其他课程不能比拟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0.
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道德是人与生命之间的道德关系,个体生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从生命的视域看,生命道德教育主要具有生命性、开放性、感动性、促进性和叙事性。其中,生命性是最为根本的特征,它意味着教育要遵循与尊重个体生命的遗传独特性和体验表达的独特性,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经历与经验,顺应个体生命成长的时间性。在一定程度上讲,感动将个体生命中的道德情感激活,并呈现它自身及道德行为。生命叙事沟通与交流着生命感受,激活、生成生命需要,提供个体生命成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