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渔的<曲部誓词>其实是以发誓的极端方式,证实了艺术创作"以虚写实"、"以幻写真"这样一条法则.其所谓"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已经意识到传奇作为戏,既有它的"寓言"性、"无实"性、假定性的一面,又有它十分真实、可信的一面.李渔的戏曲美学尽管着意虚构,但突出强调传奇创作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中固有的"人情物理",强调表现真情,并视其为创作能否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非典籍文化层面和典籍文化层面,都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传奇传统在精神上有着"血缘"关系,以传奇为依托关注生命的神性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作家以现代理性反思湘西生命的存在形式,用自己真善美的价值尺度建立起具有神性的人性样本,瞩目"民族精神重建",完成了传奇传统与湘西世界的历史遇合与现代升华.  相似文献   

3.
晚明文人传奇中节妇形象的大量出现与"有益风化"的戏曲创作传统、统治上层的提倡、思想界的颂扬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明初期传奇中节妇形象更多是囿于道德规范的伦理表达相比,晚明传奇中节妇的"贞节"具备了更多情感的内涵,由"为理守节"转化为"为情守节"。然而,女性贞节内涵"情"的注入是以强化女性贞节观为目的的。文人作家即便受到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颂情的同时不敢忘却"理"的存在,不约而同立足主流文化填充儒家女性贞节观内涵,将看似不相容的"情"与"贞"以"情教"、"情正"等理论统一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韩愈发动的古文运动与唐代传奇的繁荣发展虽为同时 ,但韩愈只写过“以文为戏”的几篇散文 ,并未以古文尝试作传奇。他的以奇为特点的古文既不适合于传奇创作 ,也未对传奇产生过影响 ,古文运动与唐传奇的繁荣没有必然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在传奇文本中张爱玲赋予"月亮"、"镜子"这两个古老意象以现代性内涵."月亮"、"镜子"在传奇文本中是一对相辅相成,既相对立又相映衬的具有反向同构关系的一对隐喻体.它们参与了传奇文本旨归的构造.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传奇文本即可视为是竖在看/被看之间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期以后,文人们纷纷投身传奇戏曲创作。由于文人的身份首先是诗人,所以他们在文体上主动向诗靠拢,并以作诗的思维作曲,把"载道说""不平则鸣说""美刺说"等儒家诗学批评自然而然地移植进了戏曲中。明代传奇中的"载道说"强调传奇应发挥教化功能,这与明代独尊程朱的政策相适应;"不平则鸣说"体现了传奇作家科场不遂、人生艰难的苦闷心态;"美刺说"则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社会政治的腐朽和人心风俗的浇漓。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香港的"双城"背景下,以"他者凝视"和"自我探寻"为视角,亦舒与张爱玲的都市文本构成了某种对话,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传奇"与"世俗"交相变换的双城故事.  相似文献   

8.
“传奇小说的产生,既有其自身特有的渊源流变,也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外在原因。作为传统强势文体的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对唐传奇的发展乃至兴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该文从传统诗歌对传奇小说的影响,用诗歌的表达方式歌咏传奇小说的情事,以诗歌入小说或以歌行与传奇相配合,传奇的创作主体、男主人公等方面来说明诗歌为唐传奇提供了丰厚的滋养,系统地阐释了诗歌对于唐传奇繁盛传承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个人主义的反思性文本--张爱玲《传奇》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个人主义为切入点,分析张爱玲的传奇文本,可以揭示张爱玲前期创作的人生况味和文化哲学内涵。在个人主义人生观的观照下,传奇文本通过"月亮"、"镜子"等意象的运用,人物形象精神性特质的勾勒以及独特的封闭式循环结构恰好指向反思。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传奇文本即可视为是竖在看 被看之间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自我意识对人性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反思只有在清醒自我意识的状态下,通过"镜子"作为参照系才能得以完成。传奇文本因而具有深邃的文化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汉剧诞生、成长于"雅部"昆曲与"花部"地方戏曲"争胜"的环境之下.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成丰、同治年间,昆曲与地方戏曲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漫长竞争过程.在萌芽、孕育、发展过程中,汉剧对明清传奇的继承与发展不可忽视,它在剧目来源、脚色体制、音乐体系等诸多方面从明清传奇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同时,它又革新了明清传奇存在的音乐体系复杂、节奏拖沓缓慢、曲辞文雅难懂等创作、传播、接受环节之弊.在对明清传奇扬弃的基础上,汉剧在题材内容、音乐声腔、语言风格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其事动人"、"其词直质"、"其音慷慨"的优点.正是由于汉剧主动接近普通观众,逐渐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最终为"花部"诸腔取代"雅部"昆曲王者地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成为上海沦陷区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通俗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说到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她的小说虽然继承了古代传奇志怪小说的写作方式,然而她的作品又不是一般的传奇,特别是从主人公、调子及恋情三方面来感受"传奇中的反传奇"。  相似文献   

12.
《枕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奇文,然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自身的艺术成就。《枕中记》所代表的内向性和游戏性特征,是影响整个中唐士人心态的两种倾向,而且这两种倾向正是中唐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所造成的。《枕中记》作为唐传奇进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同时也是整个中唐士人心态走向重大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和反映农民起义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成功地适应了中国百姓的审美趣味,使"粗卤"一词在该小说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修辞和人物塑造的审美效果--正义美、率真美.这一风格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英雄传奇和公案侠义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4.
紫姑信仰作为一种世俗性很强的民间信仰曾经遍及华夏大地 ,而巫术文化则以不可抗拒之力在紫姑传说中踵事增华 ,拜偶人、穿败衣、请神、扶乩、颂祝辞、念咒语、画符 ,等等 ,各种巫术内容杂糅其中 ,紫姑传说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接纳了神秘诡谲的巫术文化的赠与。民间传说与巫术文化呈现出一种剧烈的互动态势 ,早期相对单薄的紫姑传说因为认可接纳了巫术文化的参与而获得了蓬勃生长的动力源。在此意义上 ,巫术并不单是紫姑传说中的副产品 ,它实际上已经成为紫姑传说中不可小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神仙想象在中国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处于枢纽位置,属于元话语的形态和本体论的层次,经由神话可以通达并阐释哲学、历史和文学的各个领域的基本问题,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以西方神话的经典形态来贬抑中国神仙特性,研究者也多在民俗学、宗教学以及文化学的层面进行讨论。中国神话思维较之西方具有非典型的形态,中国神话从巫学智慧走向了美学智慧;中国仙道智慧超越了唯物与唯心,具有强烈的唯生论哲学色彩;中国神仙想象的审美化表达方式,它是经验的哲学和叙事的哲学,突出表现为游仙、修道与逍遥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于全国各省汉族之中,有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安徽舒城四大文化遗址。也流传于壮、侗、布依、仫佬、毛南、水、傣、黎、京、仡佬、苗、瑶、畲、回、藏、白、土家等族。梁祝传说在少数民族的流行中存在的变异主要有:体裁与民间诗律之变异;人物之变异为当地人,本民族人;民族文化特色的细节方面的变异;情节方面的变异等等。这些变异均源于民族生活、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之差异。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的记载 ,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迷。对此 ,历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 ,论证了“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是传说的观点 ,指出“野合”就是指非正常性关系 ,但这并非是有意丑化圣贤 ,而恰恰是民间沿用描述英雄或伟人出生时常用的叙事模式 ,将孔子的出生传奇化。  相似文献   

18.
徐訏、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奇性是后期浪漫派徐、无名氏小说的显在审美范型。异域风情、奇幻恋情、奇异人物是这种审美呈现的三个层面,它们与现代哲理的遇合,向俗众趣味的倾斜,使“传奇”的审美旨趣告别了古典形态并获得了现代品格。对徐、无名氏来说,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对外国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接受,中国古代传奇审美精神的熏染,是传奇审美范型物化于小说作品的共同成因。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的小说依然深受读者喜爱,这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中国当代读者认同机制中最普遍、最恒定的元素:“硬汉”的励志传奇、道德视角的“底层叙事”、纯洁爱情的理想化书写。路遥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是因为它们总能在纯净而又温暖的氛围中给读者以勇气、温暖和希望。  相似文献   

20.
世代累积型作品是不知名群众作者和著名文人作家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加以演义、传奇、大话渲染而成,具有语言口语化、内容通俗化、精神平民化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倾向志异写奇、彰显道德意义、注重传播载体、立足最佳时空、受制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并以"高山流水式"传播模式广播于世,最终成为一种渗透全社会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