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死者为了生者”。这是巴黎一家著名的解剖学馆大门上方,用金碧辉煌的大字镌刻着的一句名言。它道出了尸体解剖工作和遗体捐献的实质与内涵。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医院都开展尸体解剖工作,现今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构造及其生理功能和相关的病理变化,就是通过尸体解剖实现的。然而,利用尸体作为供体进行各种脏器移植,却是20世纪初期的事。 遗体捐献在中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现状:捐献遗体少而难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可用于科研与医疗的尸体资源十分匮乏,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相应的遗体捐献法律制度.文章从遗体的性质、遗体捐献的法律规制和侵害遗体的民事责任三方面对遗体捐献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民众自愿遗体器官捐献的比率极低,民众对去世后捐献器官的意识茫然,相关伦理制度及体制不健全。规范体系缺失、传统“孝”观念的影响、生命形式的单一化认知、公共意识缺乏,是影响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重要伦理因素。破除遗体器官捐献的“坚冰”,应建立科学、透明的器官捐献保障机制,充分挖掘传统“孝”观念中的“延续性”意蕴,认识“关系生命体”的生命存在新形式,通过宣传提升人们的公共意识和公德精神。  相似文献   

4.
器官移植技术为许多因器官功能衰竭而生命垂危的病人带来了健康的福音,但供体器官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该项技术发展的瓶颈。构建切实可行的器官捐献体系是器官移植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我国器官捐献体系的现状,探讨了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原因,并在对国外器官捐献体系构建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健全相关法规、建立器官捐献基层组织、建立全国性的遗体器官调配机制等方面阐述完善我国遗体器官捐献体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南京市民众对于遗体捐献后续处理和服务以及纪念方式的看法,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遗体捐献工作的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用 Stata 1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和逻辑分析。结果:共分发1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944份。认为有必要开展遗体捐献者纪念活动的占82.3%,文化程度是需要开展纪念活动看法的一个影响因素。完善遗体捐献纪念方式对改变遗体捐献的看法具有一定影响。结论:我国目前遗体捐献工作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完善遗体接收以后的处理与服务工作以及开展更多形式的纪念活动,对遗体捐献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器官移植法规赋予了器官捐献人对其已作出的器官捐献意愿以撤销权,但若从民法理论上对“撤销权”与“撤回权”进行界分,则应称此项权利为“撤回权”。器官捐献的撤回非是使器官捐献不生效力,乃是停止对器官捐献意愿的追求,该项权利的行使只能是捐献主体在其生前或器官植入受体之前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行使。赋予器官捐献人撤回权在于尊重其自我决定权及体现民法所蕴含的价值。器官捐献者行使撤回权后,在活体器官捐献中捐献人恶意撤回致使受体死亡或严重身体损害时需要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医科院校与非医科院校大学生的对比为例,了解在校大学生关于遗体捐献的认知与态度,探寻遗体捐献过少的原因及问题化解途径?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两类院校共计30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前者对遗体捐献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后者;两类学生在本人捐献遗体的态度及对近亲属行使捐献决定之具体情境的看法上无显著差异,但前者更支持近亲属捐献遗体?结论:遗体捐献率的提高,离不开遗体捐献体系的完善?更多途径的宣传以及对死亡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因成为医学界临床治疗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而得以迅速开展。同时也使一直存在着的因器官需求短缺引发的管理无法可依、器官非法交易等问题更加突出。国务院因此在2007年通过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一定程度上为立法解决当下的器官移植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供需矛盾。就器官移植的供体权益而论,条例对人体部分器官移植,应当鼓励供者自愿捐献、受者自主补偿或亲属之间互助行为;对人体整体器官移植,应当在明令禁止同时,鼓励遗体器官捐献、或者增加生命预嘱内容;对器官供给管理,应当明确伦理学优先原则和伦理委员会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9.
千寻 《新天地》2012,(7):8-9
于佐良是一位83岁的老人,他不但决定在自己身后捐献出遗体,还劝说患癌症的女儿捐献遗体。8年前,他和几位高龄同伴在沈阳成立了中国首家遗体捐献志愿者俱乐部。8年来,于老带领同伴,忍受着他人的白眼、冷遇,甚至侮辱,坚持不懈地进行劝捐工作,谱写了一曲"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银发赞歌——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第994条规定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是指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利益受到侵害,死者的近亲属依法享有的保护死者人格利益,救济造成的损害或者妨害的请求权,包括侵权请求权和人格权请求权。其法理依据,是死者具有部分民事权利能力。条文中的“配偶、子女、父母”和“其他近亲属”,以及“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行为人”“民事责任”6个关键词,分别概括了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的请求权人、保护客体、请求权成立要件、责任人和责任承担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人体器官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人体器官捐赠行为生效的要件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意思表示自愿和真实、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并试图进一步明确人体器官捐赠行为的法律效力:捐赠人的权利包括自主自愿权、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获取补偿的权利,捐赠人有如实告知自己健康状况的义务;受赠人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受赠人有支付医疗费和对供体补偿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承诺作为一项正当化事由,包含着重要的刑法价值,它对如何在维护刑法正义的前提下,实现人的自主决定权最大化起关键作用。被害人承诺是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由于被害人承诺放弃该利益而可能得到刑法宽容评价的行为。以相当性为基础,被害人承诺具有阻却违法性之刑法效果。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的理论依据是被害人对于自己有权支配和处分的利益在不侵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放弃了刑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由于器官捐赠立法缺位以及传统文化对人体器官捐赠的排斥,导致我国供体较少。本文从我国面临的现实出发,对我国器官捐赠现状和法律规制现状进行思考,并对器官捐赠立法所坚持的法律原则以及其他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一书中女性的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具有强烈支配欲的泼妇和极度顺从的小甜心。女性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总是"失声"的并被客观化为表现男性需求的标志。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在情感和道德上的需要。海明威的"厌女症"情结深受家庭影响的海明威将对母亲的厌恶投射到了作品中的女性身上,他歪曲贬低丑化女性形象,过分渲染女性的危险与不祥,把女性当做死亡与痛苦,而不是当做生命和快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梦作为一种意象或者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红楼梦》中也有较多的梦境描写,主要有生者之梦和 逝者之梦。《红楼梦》中托梦情节数量虽少,却有着深刻的文本内涵。用托梦来建构故事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预示封 建家族的兴衰,宝黛钗等人人生爱情理想的破灭,从而向读者传达出其虚无空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器官捐赠的行为越来越多,其合法性特别是未成年人器官捐赠的合法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分析未成年人器官捐赠的现状及器官的法律性质,明确捐赠行为的合法性和知情同意权的法理基础,指出未成年人器官捐赠知情同意权的不足,并结合社会各方利益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建立合法合理的未成年人器官捐赠知情同意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债权让与制度以让与通知为核心内容,我国《合同法》第80条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让与通知作出的规定在总体上是合理且符合国际立法趋势的,然其缜密性仍有不足。我国《合同法》对让与通知的规定属于"对抗要件模式"。作出通知的主体是让与人以及一定条件下的受让人。通知的方式因通知主体不同而有别,而且地方各级法院的判例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通知方式。让与通知可以在让与同时或让与之后作出,也可以在让与之前预先作出。让与通知是否造成诉讼时效的中断,主要取决于通知中是否包含请求债务人履行的意思。当受让人作为通知主体且具备一定条件时,可以发生表见让与。秉持民法上不保护恶意之人的基本理念,表见让与不应当适用于恶意的债务人。虽未为通知,但有证据证明债务人已经知晓发生了让与事实的,债务人不得以未收到通知为由拒绝向受让人履行债务。  相似文献   

18.
生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人人都应该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诠释了很多生命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人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得到命运的眷顾。人只要有信念,就有成功的希望。面对种种逆境的挑战,人只有勇于坚持,与命运抗争,把握好每一丝机会,并且对财富有理性的取舍,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现实生活中,金钱固然重要,可是与生命比起来,它却变得无足轻重。因此,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放弃那些"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