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岩 《南都学坛》2013,33(1):45-5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现代作家之所以会创作古老的神话,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现代作家在对新文化的积极建构中,对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汲取;第二,现代作家的神话题材作品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关切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指向;第三,创作神话题材作品的作家大都表现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异域文化的多方关照,他们既是新文学的巨匠,也对包括神话在内的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积累。对于现代作家创作神话题材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也丰富了对于现代文学多元性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复杂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研讨视角。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因其深远的道德信仰关怀和人文关怀而具有了独特的舆论和精神导向,最终拯救和塑造人类灵魂的功能。美国通俗小说作家丹.布朗采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不确定的文本中心意义,逐一消解了人性与神性、善与恶、男人与女人,科学与宗教、政治与道德等这些在传统价值体系中处于二元对立的中心概念,他以相对轻松的文学技巧成功地将对神圣的回归与现代人的心灵诉求结合起来,以犀利的视角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生态危机,以及因此所产生的思考。这在结果上强烈冲击和动摇了传统的西方文化,重构了现代人的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3.
杨洪承在《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2期撰文指出,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作用的“圆型”复合体,它虽直接承传于传统文化,但西方浪漫文学,特别是重感情、幻想和精神生活的基督教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基督教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基督教文化与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情结”影响了现代作家的人生哲学、价值取向,伴随时代、社会、本土文化基因的诸因素,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多呈现的是不同质的互补,相同精神的吸收和充实后的文化变异现象。现代中国浪漫文学观正是基督教文化与道家文化、禅宗文化互补、变异的产物。郭沫若与沈从文对神、对自然的接受方式,理解内容的差异,周作人等返朴归真的自然观,就是现代浪漫文学的最典型的几个不同层面,也是现代作家接受基督教文化中认同、改持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6.
马尔克斯强调具有"现代"色彩的《百年孤独》是一部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揣度,它以生活中的现实为依据,就跟梦境一样,从而奠定了作家本人文学认知的主基调:从生活中的现实出发进入到想象的奇异现实。马尔克斯的文学观和创作思想,其中对涉及到中国作家对人的观念的调整,思维中心的转移和艺术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等方面,其产生的影响力表现为激活或唤醒。分析这种影响力对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异质化作用,在于弄清它是怎样激发出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写实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重视作家个人独有的精神文化品质和对中国文学地域性血缘文化进行新的追寻的。检讨这种在马尔克斯创作思想的启迪和反思中的文学探索,是怎样在背负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历史重任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中,将那种所谓的"思考后"写作与"思考前"写作融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沈从文作为两代现代作家之代表,他们在文学书写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方式具有某种"共名"的一致性,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生命观的重要内涵。他们的生命观吸取了传统儒家生命观与现代个性主义生命观中生命要有所作为的积极因素,扬弃了儒家生命观为"仁义"的绝对价值理念与个性主义生命观中极端"为我"的狭隘性,不惜以"死"为最坏的结局,义无反顾地进行生命"实验"。两者"有所为"的生命价值取向、关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自我道德的探寻与确证等生命观,彰显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对生命价值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及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留日作家陈希我、林祁长期浸淫于日本社会独特的性别文化当中,从不同的性别视角与文学书写的“异趣”表达,呈现了中国作家对中日两个国度复杂的社会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多向度思考。“享虐”与“性越境”是他们从日本体验以及文学书写中萃取而成的独具个性的性别话语。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10.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3,(6):I0001-I0001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神话观的变革",《新世纪神话观的变革与神话研究新趋势——中国神话学会前沿对话》文章中,叶舒宪与廖明君探讨如何让神话研究重新整合和沟通文史哲与宗教、政治、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谭佳《神话为何属于文学研究?——以晚明、晚清西学分类为起点》从晚清由西学传入中国的“神话”与中国“天”之内涵的错位,造成了中国神话学从属于文学研究的尴尬境地,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何以能更贴近本土文化实质的思考。安妮萨·卡萨姆、杰梅楚·梅格萨著、唐启翠译的《铁和珠子:男性与女性的象征符号——一项关于博尔兰奥罗莫人饰品的研究》尝试在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中来探索和展示“物的意义”,是人类学研究“物的民族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2.
出走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精神要求,因此成为中外文学重要的原型主题,并在中国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中国现代剧作家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惧出走的思维模式和感情定势,崇尚西方出走的文化传统和"在路上"的现代精神,在对现实使命的关注中满足对这一主题现实层面的表达,却缺乏形而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考察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文化存在、文化类型出发,讨论了中国现代作家浓重的乡土情结这一文学—文化现象。文章重点阐发了现代作家乡情与理性的冲突这一独特精神生活方式的文化涵蕴。同时,还挖掘了现代知识者乡土情结的历史根性,以及这种根性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转型期遭遇的文化尴尬及其在作家个体生存层面上的精神价值意义。文章旨在朗显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以期助益世纪末人文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大量地描绘了家乡四国的森林.他在叙写时代现实的同时,以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一个神话与现实交融的森林世界,表现出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状况的独特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儒学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的重大贡献毋需赘言。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即是"儒家神话新探",所刊发的两篇文章,一是叶舒宪《儒家神话的再认识》,一是唐启翠《體与禮:佩玉践形与儒家神话礼仪》。叶文是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  相似文献   

16.
卢森堡对文学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她对文学的基本认识是: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尤其要反映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是日常生活的反射,同时也应该是社会历史的史料。而反映现实的文艺正是作家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是产生革命的思想源泉,对斗争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卢森堡认为,艺术家、作家与社会思想家并存。作为社会思想家的艺术家要有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与思考,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反思社会,在批判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无论就艺术作品本身所反映的社会事实,还是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意义的深刻思考都见证着作家与社会思想家的统一。因此,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艺术作品所对应的必须是作家所处时代的现实社会,发生在社会中的一切问题都能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得到呈现;而艺术家就是战士,他们用作品揭露社会的不公平并寻求解决不公平的手段。卢森堡对文学的独特看法在今天并不过时。事实上,用她对当时文学创作的批判性认知来比照今天的文学创作,让我们看到了现时代的文学在激发社会批判力量方面的某种缺位。  相似文献   

17.
疾病不仅是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学描写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疾病超越了具体的生理病象与医学意义,成为了一个载体.中国现代小城小说的疾病叙事具有多重指向性,既有形而下的反映,又有形而上的思考.在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疾病书写被放置在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疾病的描写包含了特定时代的社会性、思想性内涵;疾病叙事不仅是对个体身体症状的叙述,更是对中国病态社会特征的展示;身体症状与国疾民瘼形成表征与同构,表达了作家对社会现实、民族现状深刻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18.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戏剧的革新运动中,留日学生群体起到了突出而关键的作用。他们的戏剧观念虽基于当时改良社会的现实诉求,却不乏对戏剧艺术本体内容的思考。它既在戏剧功用和创作理念上显示出艺术对于政治、社会、人生的多方位关注,又在戏剧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等方面体现出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方向的主动探索,从而成为上世纪初中国戏剧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从戏剧功用观、戏剧创作观、戏剧审美观等方面对该群体的戏剧观念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作为致力于考察人类灵魂的作家,残雪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把握是否具有深刻的当下意义?通过分析认为:她以小说时空构建的新方式勾勒了人的精神轮廓,并从反面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现代人信仰缺失与重建的问题.其中,残雪对于西方文化精神的借重表达了其对当代文化语境的一种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端木蕻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富有多方面才学和深厚的中外文学素养的作家。学术渊源既深且广,其中来自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他是一株植根于华夏沃土兼汲外来营养的“端木”,联系着中国古代和现代两大文学传统。他的小说既长于个人心灵的自我表现,也注重政治教化、社会功用,构成社会政治话语与个人生命体验的交错呈现,走过一条从拯救家庭、个人,到拯救社会的创作道路,既联系承传文化传统,又富有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