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癫狂边缘的审美诉求——感悟福柯的"哲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似乎已成为了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全球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但其哲学试验就像在其精神导师尼采那里一样,实际上都是"上帝死了"之后无家可归的现代人的某种精神赌博和灵魂冒险.这个过程既体现为一种审美诉求,又具有某种可能会导致哲学主体疯癫的歇斯底里性质.本文通过对福柯的"哲学行为"的现代性实质及心理实质的探考,试图对现代西方人文语境里某种精神"病症"进行诊断,以期唤起某种新的心灵期待.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是出现于20世纪末中国大地的一位精神漫游者。他从一个“追忆”的浪漫诗人,到一个“道路的精灵”,最终叩响了宗教的门扉,逐步攀登着精神的新境界,同时又陷入了与之俱来的精神痛苦。其实,他是无“家”可归的,他“命”中注定,将是永远的漂泊,永远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4.
关于尼采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以往的论述多依其表面的思想陈述从纯粹"认识论"意义上去进行解读。实质上,这一问题比我们已经触及的要复杂得多。尼采非常天才的思想试验很多时候只是他的一副面具,他至死也未从自己的思想诉求中获得根本的安慰。真实的尼采其实始终都是一位在世界上挣扎的"病诗人"和"病圣徒"。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他在陷入疯癫之际于耶稣的"十字架"上内在地触及了自身生命体验的最高象征,并极其刻骨地道说了作为一颗典型的雅利安灵魂的他与基督教精神的最为隐秘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胡书庆 《中州学刊》2007,(1):232-235
张承志自称是一个“公开的教徒”,其宗教情结自不待言。但我们却不能把他创作中的宗教性因素过分夸大,甚至简单地称之为圣徒。因为他始终只是一位唯美主义骑士,就连其宗教诉求也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追忆和倾诉几乎贯穿了张承志的大部分作品,张承志的小说中还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冲动的诉求,这些都体现出张承志的理想情怀、浪漫情怀以及宗教浪漫精神。  相似文献   
6.
胡书庆 《江汉论坛》2012,(3):114-118
史铁生既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个性突出的作家,也是这个语境中一位特殊的宗教思想家。他的作品中一直有着大量的宗教性书写,而其《我的丁一之旅》在这一点上堪称其总结性的"心灵文献"。基督教及佛教元素渗透了这部小说的叙述,这两种元素自始至终矛盾统一于一颗不知所终地祈祷的"心魂"。  相似文献   
7.
"永恒轮回"思想是尼采思想的一个制高点,但这一思想本身却像是一道晦涩艰深、隐喻复杂的难题。要想找到打开这一思想暗室的钥匙,必须把这一思想诉求置入尼采那氤氲着浓得化不开的生命感觉的心理场去考量。尼采之宣讲的永恒轮回思想,与人类以往关于轮回的觉知有着某种实质性差异,这一差异乃在于道说者在道说这一思想时背后所折射的态度。"永恒轮回"的真正内涵意指以体验本身为鹄的、存在者自我沉醉地出神地去存在的存在状态,这一内涵的根本体现载体是"瞬间"。这一思想的精神内核完全是宗教性的,而它所氤氲的是一种新的宗教诉求:一种以狄奥尼索斯精神为存在理念的宇宙宗教和生命宗教。  相似文献   
8.
胡书庆 《中州学刊》2008,(2):217-219
中国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弊病在于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和精神性.长期以来,我们都渴望伟大作品的出现和文学大师的出现.中国新文学经过近百年的积淀,也应该是能够出现大师的时候了.大师的真正标志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写出灵魂.中国文学应该在写出灵魂、写真实或诚实写作上取得真正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考察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文化存在、文化类型出发,讨论了中国现代作家浓重的乡土情结这一文学—文化现象。文章重点阐发了现代作家乡情与理性的冲突这一独特精神生活方式的文化涵蕴。同时,还挖掘了现代知识者乡土情结的历史根性,以及这种根性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转型期遭遇的文化尴尬及其在作家个体生存层面上的精神价值意义。文章旨在朗显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以期助益世纪末人文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