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废名提出"重事实"的散文观念,发展了周作人的小品文观,产生以"隔"为特色的散文风格。辨析废名和周作人师生之间"隔"的异同,可窥其"重事实"散文观内质是重灵感、崇自然。废名从六朝文总结出"乱写"的技法,推崇无意为文,重内在灵感之线索。二者共同形成废名散文独特的"隔"之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废名创作中禅意的形成与嬗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适、周作人等人的启发、引导,激活了潜藏在废名身上的家乡禅文化之影响。废名因此而与禅宗结下不解之缘。废名的禅宗思想经历了由“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的阶段性变化,与之相对应的创作风格为空灵静寂与洒脱自由  相似文献   

3.
是“诗化”不是“散文化”──废名研究之三饶新冬自从周作人一语道破“废名君是诗人”①之后,废名小说的诗化倾向、诗式文体就成为文坛的公认的事实。废名自己也承认“一向自己作文也是兴会多佳,那大概是做诗”(《(泪与笑)序》)、“躲起来写小说乃很象古代陶渊明、...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小说史上,废名的艺术价值观与当时的主流艺术形成较大差异,他自觉地追求冲淡平和、抒情的审美趣味,在同时期的乡土文学创作领域中废名显示出独具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但是从现代隐逸派和现代隐逸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加之其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隐居,是现代隐逸派的忠实实践者.在文学上,他创作的《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田园世界.在废名的小说中,桥、塔、坟等意象都具有隐逸的哲学意蕴.他塑造的人物如小林、莫须有先生、陈聋子等人也是废名隐士人格的外化,是隐士原型的变形.废名的这种语言和审美风格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从周作人到废名,从废名到沈从文,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又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可以说,废名在现代隐逸派,在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废名是京派小说最早的一名作家,湖北黄梅县人,五四时期曾在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参加过语丝社,在语丝周刊上登载《竹林的故事》等作品,1925年10月,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呕竹林的故事》,因为多写“乡村的儿女翁媪之事”,可以归入当时乡土小说的范围。众所周知,“五四”时规的散文创作大家该算是周作人了,他的冲淡平和的“美文”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作家,俞平伯,朱自清等大散文家无一不受其必响,但这都是在散文小品领域内的继承,而在小说领域内继承这种美学风格的作家要算废名为最著名.周作人在三十年代说过他的得意门生只有二…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周作人同时投身“救救孩子”的新文化运动,以人道主义思想基础同时接受西方“儿童本位论”儿童观,构筑其大致相同的儿童文学观。十年以后,各自思想发展历程不同,其儿童文学观亦发生变化,一个提倡儿童文学培育新人,一个仅仅主张顺应儿童需要;一个主张“有味”与“有益”并重,另一个只提倡儿童文学的“趣味”。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文学观在“五四”运动以后呈倒退的趋势发展,这种倒退除文化学等方面的原因外,他自身的个性气质和由来已久的虚无主义意识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们潜藏在周作人的内心深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了他文学观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由此,我们可以透视周作人文化思想及人生道路的曲折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对古文学的调查与整理阑入了中国现代散文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其动因源自周作人早年留学所处的革命环境,及“五四”时期形成的人道主义文学观。新生运动影响了尚处于被引领和启蒙状态中的周作人,并充分体现在后来他所厘定的言志派谱系中。对韩愈、试贴诗、八股文和桐城派的批判是周作人建构现代散文诗学的重要一环。战时的周作人提出两大改革与三盏灯火,源于对道学派的反驳。周作人介入个人日常生活现代性体验,道德、智识、个性、趣味等是具体表现。周作人从思想到艺术的一系列实践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生态,包括美文、近代散文、杂文等散文理论的倡导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甚至培育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化散文和大散文,产生了当代反响。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理解文学家和哲学家废名的桥梁,是其创作整体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散文以"隔"为特色,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难度,但可从废名和周作人师生之间"隔"的异同,窥其一脉相承的文学趣味。从散文形式上剖析,废名从六朝散文中提炼出"乱写"的观念,其实质是重灵感的创作心理。二者共同形成其散文独特的"乱写"之"隔"的美学风格,有助于理解废名后期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传统诗现代性的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孙玉石废名(1901-1967)的《谈新诗》①,包含了他关于中国新诗评论和研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在此书初版的时候,周作人先生在序言中就说过,这里边“有他特别的东西,他的思想与观察。”②李健吾...  相似文献   

12.
论厨川白村对周作人文学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周作人的文学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灵肉一致”的理想人性、个人与人类的统一及“苦闷的象征”等文学总体观念上,周作人受到厨川白村的启发,但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学命题,与此同时,周作人还创作了诗集《过去的生命》中的诗歌。《过去的生命》主要体现了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中的三方面重要内容:“人道主义为本”、“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求生意志”和“求胜意志”。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周作人的“魏晋文章”可谓独具特色。其散文小品以及新旧诗体 ,皆以风格的冲淡平和与语言的流丽自然而见长 ,与魏晋文学神似。由于最为服膺陶渊明与颜之推 ,周作人的这一追求 ,对于后来的废名、俞平伯、江绍原等人都影响至深 ,从而于中国现代散文中的隐逸与静穆一脉风格之形成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 2 0年代初 ,周作人提出了教育童话的观念 ,主张应用童话进行儿童教育。周作人的教育童话观蕴含了民俗学的方法和儿童心理学的成果 ,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建立了一个“现代”的环节。同时 ,周作人的教育童话观也存在着儿童本位主义的弊病。  相似文献   

16.
我们把1923年周作人出版他的文艺论集《自已的园地》作为划分周作人儿童观发展前后期的标志,是因为在此之前,周作人的儿童观经早东京留学时启蒙于西方儿童学及回国后致力于教育实验已初具雏形,又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检验而发展臻于成熟,且与那个时代的精神相吻合的积极面最为突出。“五四”退潮后,周作人于旁徨中埋头耕种“自己的园地”,理性的清朗与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在矛盾的磨砺中逐渐丧失了“热”与“力”,最终成为一个“生错了时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周作人将“余裕”作为漱石文学的特色,最为看重和推崇的也是以《我是猫》为代表的能够体现“余裕”特色的前期作品。其闲适文学观深得“余裕”论神髓,但他对于“余裕”论的片面理解则消极影响了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8.
罗关德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四期撰文指出,中国20世纪初期乡土文学理论主要有三种:周作人民俗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鲁迅文化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他们三者从不同视角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都是秉持振兴民族文化这一共同立场的。所不同的是周作人民俗学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建设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的关注;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民族政治前途,特别是农民命运的关怀;而鲁迅的文化学理论,则使他超越了单纯的风土描绘和对农民政治命运的展示,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鲁迅对作为启蒙…  相似文献   

19.
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的《骆驼草》同人远避现实残酷的斗争,退守书斋过着隐逸生活,从事抒发性灵的趣味小品文和抒情小说的创作。这一时期周作人的小品文从风格境界到美学境界都走向成熟,与俞平伯一起力争给小品文以文学正统之地位。废名的抒情小说达到了他无法超越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儿歌理论体系由民间儿歌与新儿歌两部分构成,其核心要点是“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由于该理论是在新儿歌(创作儿歌)缺席的前提下产生的,所以,笔者认为其中“儿歌者”之“儿歌”当是特指民间儿歌,并非新儿歌。因此,周作人儿歌观之实质乃是“民间儿歌即童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