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离婚率民族及地区差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届人口普查资料及有关调查和文献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离婚率的变动趋势同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新疆几个主要少数民族人口的离婚率变动及其地区差异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索维吾尔族人口离婚率的变动规律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石河子现有54万多人口,是解放后建立起来的新型城市,这里有一百多个工矿企业,十八个国营农牧团场和一个乡。研究这类地区的婚姻状况是人口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本地区1982年至1986年五年的2538对离婚案件的特点,原因和趋势作了调查分析。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一、离婚率较高,五年来持续增长离婚率从1982年的1.84‰,上升到1986年的2.51‰,均高于全国1982年离婚率1‰的水平。而且呈持续上升的趋势(x~2=180.7p<0.005)平均每年以14.12%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少数民族集中,且人口流出较多的贵州省某县为例,从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的角度,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技术,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流出人口的特殊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一半以上家庭都有成员流出的现象,且具有明显家庭化趋势,家庭人数和家庭抚养人数是影响家庭成员流出的重要因素.在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活的汉族家庭有较强的成员流出倾向,少数民族家庭更倾向于留守.该地区流出人口的离婚率高于常住人口,尤其是在已婚家庭中单独外出打工的男性具有较高的离婚倾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综述西方学者关于离婚率地区差异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包括社会聚合力和家庭结构等五个变量在内的解释我国离婚率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结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作用最大 ,由城市化水平、人口流动系数等指标组成的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复合变量也与离婚率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全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维吾尔族的离婚率(尤其是农村)在各民族中一直较高。调查和分析发现离婚率主要集中于初婚生育前,离婚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结婚前后女性角色地位的骤变引发的心理落差。文章探讨了在全国离婚率上升的同时,农村维吾尔族的离婚率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结语中预测了今后20年维吾尔族离婚率的变动趋势,指出这对改变现代中国社会的离婚问题所具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8,(5):38-46
婚姻相关问题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的现象近年来尤其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在全国离婚率逐年升高的背景下,东北三省的离婚率变化规律相似而又不同。若将东北三省看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则这一大区域内人口的离婚率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按照粗离婚率和"离结比"两种离婚率衡量指标对全国31个地区的离婚率进行降序排列,东北三省的粗离婚率长期居于排行榜的前列,而"离结比"则长期居于排行榜首位。总体上,东北地区的离婚率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升高,而且长期以来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分析东北地区人口离婚率高居全国首位的原因则发现既有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的共性原因,也有东北地区特有的区域原因。具体而言,导致这一现象的共性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婚姻功能发生改变;离婚的法律程序简化、社会成本降低;婚前感情基础不够、对婚姻质量要求提高、婚外诱惑增加等。导致这一现象的区域内独特原因主要包括:低生育率导致东北地区婚龄人口中独生子女比例更高;东北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区域内的移民文化使离婚的外界阻力较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人口流动性较大、经济发展落后等。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离婚率特征分析及原因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离婚率也不断上升。离婚率节节攀升,既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映射出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为这种社会现象定性。从1995~2008年全国各地区粗离婚率来看,东北地区的离婚率在全国各地区离婚率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并且呈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东北地区离婚率偏高的原因,除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类似的社会、经济等原因外,还与东北地区特有的城市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区域文化、民族构成、人口流动规模等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台湾的人口婚姻状况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与模式。与大陆地区相比,台湾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晚婚、人口的不婚比例偏高、离婚现象相对普遍、已婚有配偶比重较低,而丧偶情况复杂。但在夫妇年龄差、离婚率变动趋势、新郎新娘受教育程度匹配模式等方面,两地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老年人的不婚与离婚、婚姻市场的“婚姻拥挤”、离婚率的持续攀升,是目前台湾面临的主要人口婚姻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人口结构变动对粗离婚率持续攀升的影响,本文基于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的离婚登记数据,分解了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和年龄别离婚率变动对粗离婚率攀升的贡献率。研究发现:2010年北京市粗离婚率较之2005年上升了0.23个千分点,其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粗离婚率上升的贡献率为31%,男性和女性年龄结构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4%和7%;年龄别离婚率变动对粗离婚率上升的贡献率为69%,男性和女性年龄别离婚率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38%和31%。这表明男性在婚姻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此外,通过编制婚姻预期生命表显示,2010年平均婚姻预期寿命比2005年下降了0.7年,女性的平均婚姻预期寿命较男性长,但减少的幅度在增加。  相似文献   

10.
客观看待离婚 共筑和谐家庭——对中国离婚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秀华  夏淼 《西北人口》2006,(2):63-64,F0003
本文通过对我国离婚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离婚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今后我国离婚率将继续上扬,离婚现象将更为普遍,这将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因此要求人们客观看待离婚,重视婚姻质量,提高婚姻素质,共筑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族人口规模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维吾尔族人口规模与分布这个专题,从维吾尔族人口规模及数量变动、维吾尔族人口的分布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席卷全国的"农民工"大潮中,南疆维吾尔族农民跨省去沿海城市打工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新现象。这些来到沿海企业打工的维族青年需要面对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困难,如果组织工作做得不好,出现问题,就可能对维汉民族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的实地调查,对目前的劳务输出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劳务输出对未来南疆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女性初婚年龄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吾尔族农村女性早婚率高,会导致早育和高离婚率等一系列后果,这些都会影响到她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本文试图从客位和主位进行全方位考察,对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失业率、年龄结构与人口迁移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及实践两种角度,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及失业率是人口迁移率大小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 21世纪我国人口的迁移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16.
甘肃省人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何瑛  马涛 《西北人口》2001,(3):51-54
本文对近10年来甘肃省人才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人才总量及相对存量、人才的地区分布、人才的行业、职业构成以及科技、教育(主要是师资)状况的分析,就我省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7.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248名八旬老人与437名七旬老人的生活质量(QOL)与生活满意度(DSL)的调查分析,发现八旬老人生活质量不如七旬老人,但生活满意度却优于七旬组;八旬老人呼吸系统与五官科疾病多见,但影响八旬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婚姻状况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在描述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是否拖欠、劳动安全的状况及日工作时间的长短4个方面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就业的行业和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对于劳动权益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工会会员身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流动家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家庭规模、代数、结构和居住安排等方面,描述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特征.结果表明,家庭规模为2.46人;平均1.54代人;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68.6%),单人家庭次之(占27.0%),主干家庭和其他家庭各占3.3%和1.1%;2/3的子女与流动父母同住.但是,全国的平均水平掩盖了较大的地区性差别:中部地区和跨县流动者的家庭规模最大、代数最多、家庭结构更复杂、子女更易与父母团聚,而在东部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跨省流动者中,家庭规模最小、代数最少、结构最简单,团聚更不易.这些特点透视出,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家庭团聚设置的门槛不同,同时也折射出流动人口的自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隶属等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反映健康不同维度上的50个变量,本文用隶属等级模型将1998年被访高龄老人的健康状态分为健康、比较健康、功能受限、体弱多病、极度虚弱五个纯类.分析结果表明,健康隶属度随龄增加而递减趋势明显,城乡在健康隶属等级上的差异与年龄和性别有关.总体上说,健康隶属等级年龄差异大于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大于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