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县令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县令长的出身与迁转情况,及其在西汉行政系统中的特殊地位问题,在传世文献资料与尹湾汉简的材料中都有反映。通过分析可知,西汉的权贵之家和贫困之家子弟都可以通过小吏迁升为县令长,当时还不存在二百石之关;县令长中儒生与文吏在数量上也不相上下,且基本稳定;县令长任用主要通过功次与察举,官职的去免对其以后的迁升不构成大影响。县令长与地方王侯的关系很微妙。  相似文献   

2.
碑文由碑额、碑序、碑铭三部分组成,其中碑额即碑文的首行。历代所书写碑额的方法很不相同, 汉代碑额是书写碑主所任官职中最尊贵的官职,南北朝时期碑额就比较混乱了,而唐代碑额是书写碑主所任官职中最后的官职。这些方法的运用与当时的特定时代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对西汉护羌校尉的设置时间和其属官作了探讨,认为西汉护羌校尉有一个由临时设置到常设官职的转变过程;其属官有司马、从事等.此外,西汉时期还有护羌使者、主羌史、主羌使者、护羌都吏等其它羌吏,年代跨度从宣帝一直到西汉末.西汉王朝最晚从宣帝开始,就在西北边疆羌族地区建立了包括护羌校尉以及护羌使者、主羌史、主羌使者、护羌都吏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护羌、治羌的边疆民族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黄力 《中华魂》2008,(11):44-44
在现实生活中,贪官们往往把自己的官职和权力当成了保护伞,以为官职越高,这把伞的遮盖面就越大。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是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的观念在作祟。但是,我们且慢嘲笑他们的愚蠢,因为这其中确有不少侥幸和偶然。  相似文献   

5.
在南朝送别、赠答诗中常常对赠别对象但题姓氏和官职而不提及其名,这种题名法为唐宋诗歌所继承。往往同一姓氏和官职指代不同人物,所以考证其所指对象是理解相关诗歌的首要条件。就南朝诗歌题而言,以姓氏加官职表述的人名中,"萧咨议"出现得最多,通过逐一考辨,在排除附会之作后,发现南朝诗歌中的"萧咨议"除了前人已指出的萧衍,另有萧景先、萧坦之、萧敷。  相似文献   

6.
都铎晚期和斯图亚特早期英国地方官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铎王朝晚期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英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中央权力的集中,地方官职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国内史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地方官职的系统研究较少,有的地方官职的名称都未曾见到过,更谈不上对其职责的认识。而且,在这一时期,新的地方官职开始出现,旧的地方官职的部分职能被他人所取代;地方官职的结构和功能出现了新的特点。阐释清楚地方官职的问题,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这一时期英国的尤其是英国地方层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文官制度是美国行政组织法中的重要制度,它是在政党分赃制改革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党分赃制的特征是政党候选人把政府官职作为报偿分配给帮助其在选举中获胜的人,而获得政府官职的政府官员就会利用手中的职权,以行使公务为名为自己谋取私利,这违背了公务行为不营利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官职设置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国和丞相两个官职。相国和丞相虽然官名不同,但实际上职掌相同,都是处于宰辅地位。历代学者对这两个官职论述甚多,认识颇不一致:在设置的国别问题上,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认为,“相国、丞相皆秦官”,似乎仅为秦国所独有;在初置的时间问题上,杜佑的《通典》认为“始皇始置  相似文献   

9.
西汉长安曾经表现出世界都会的气象。这里是西汉帝国经济和政治的中心,也是文化的中心。在经学兴起的时代,这里实现了经学主导地位的确立。经学人才的空前集中,经学论著的收藏和传播,经学的研究和经学的教育,也以这里为中心。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考察西汉文化史和西汉思想史,不可以不重视西汉经学在长安的地位和影响。而中国经学史中的若干疑问,或许也可以因长安经学问题的说明得以更好的澄清。  相似文献   

10.
惕隐作为契丹民族所建立政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在辽代政治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惕隐这一辽代官职也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既往学界针对辽代惕隐的群体演变历史、机构设置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拟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辽代惕隐职任和迁转的角度对惕隐这一官职进行分析,以便对辽代职官相关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