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论直接言词原则与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人文杂志》2001,(3):20-25
直接言词原则是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有助于实现现代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价值;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应以直接言词原则为指导思想,为此,必须做到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取消单位作为证人的法律规定,限制和改进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强化质证完善认证等.  相似文献   

2.
直接言词原则要求诉讼主体在开庭审理时均应到庭且以言词陈述的方式参加庭审活动,该原则具有实现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益的价值,本文从论述直接言词原则的内涵和价值出发,探讨该原则在我国诉讼制度的实现方式———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改革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  相似文献   

3.
鉴定人的诉讼地位是鉴定人制国鉴定人制度的立法现状进行探究,结合对两大法系鉴定人地位的考察,界定了我国的鉴定人的诉讼角色,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建立我国鉴定人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4.
鉴定人在诉讼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传统诉讼模式的影响和鉴定人出庭质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鉴定人的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鉴定人出庭率低的现象。对此,应通过法律规定明确鉴定人的出庭义务,设立鉴定人资格审查程序,同时为鉴定人提供作证的经济补偿和安全保护,以完善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提高鉴定人的出庭率。  相似文献   

5.
梁静 《中州学刊》2004,(4):200-202
证人证言具有生动、直观、直接等属性.为了查清案件的事实真相,应当贯彻证人出庭作证,坚持直接言词原则要求法官与证据接触,这是对抗式诉讼的必然要求.所以,需要进一步探讨直接言词原则和证人出庭制度.  相似文献   

6.
鉴定人的诉讼地位是鉴定人制度的关键问题,它决定了鉴定人制度如何建构。从这个角度对我国鉴定人制度的立法现状进行探究,结合对两大法系鉴定人地位的考察,界定了我国的鉴定人的诉讼角色,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建立我国鉴定人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
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司法鉴定的不断深入发展,鉴定结论在诉讼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由此鉴定人的地位及其在司法鉴定中作用亦非常关键,而现实中由于制度和意识方面的缺陷导致鉴定人出庭作证率极低.因此,完善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中国鉴定人出庭率极低的原因,在借鉴国外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先进制度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如何提高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质上是强调审判阶段尤其是第一审程序中的法庭审判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中心地位,强调把事实认定和证据采信限定在审判阶段,并通过制度提升法院的权威,保证判决的终局性。为此,一方面,应当对现行刑事审前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引入司法令状原则,加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引导和监督,通过权力制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另一方面,应当对法庭审判进行实质化改革,确立、完善证据开示制度和庭前会议制度,改革全案卷宗移送制度,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此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还要求全面落实证据裁判原则,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相似文献   

9.
胡道华 《兰州学刊》2012,(8):200-202
语言是维护司法正义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语言专家在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证据使用的语言证据,也必须满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要求。在我国当前的诉讼制度下,语言学家应作为鉴定人及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程序,以维护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10.
直接言词原则蕴含了一系列的价值理念,其中实体真实与诉讼公正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我国刑事诉讼立法虽然在一些规定上体现了直接言词原则的相关精神,但由于未对其加以明确规定,因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与这一原则不协调甚至是相违背的地方,如证人出庭率低导致庭审过度依赖书面证据;庭审法官缺乏独立的裁判权,裁判结论不完全是法庭审理的直接结果;相当一部分法官业务水平不高,难以驾驭以直接言词审理为指导的庭审等。对此,应完善证人出庭制度,加强对法官素质的培养,强化合议庭的审理功能,以使直接言词原则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鉴定人制度主要包括司法鉴定人的法律地位、委托、资格、权利与义务等主要内容。结合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和法律规定,改革完善司法鉴定人制度,是使我国司法鉴定走向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根植于现代对话的民事诉讼构造中的直接言词原则,力图构建以审判者与诉讼两造、诉讼两造之间的信息流动秩序,以此最大限度地营造诉讼信息传递过程的对称状态,从而建立判者有据、争者服膺的正当性诉讼场域,因此应纳于我国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范畴。直接言词基本原则地位的确定应包括五点:充实直接言词原则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体系之中、完善证人出庭制度、强化质证与认证制度,正确认识审判委员会职权,真正落实合议庭职能、宽容直接言词原则的例外。  相似文献   

13.
试论完善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司法实践中 ,鉴定人出庭率很低 ,这严重损害了司法鉴定的权威 ,削弱了鉴定人出庭制度在诉讼中的作用 ,且与庭审方式改革相悖 ,造成了一定的负效应。本文分析了鉴定人不出庭的原因、后果 ,提出建立鉴定人人身保护制度、出庭作证经济补偿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群体诉讼的困境与出路:示范诉讼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案件频发,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解决群体性纠纷中的作用极其有限.示范诉讼通过个案审理明确具有共通性的事实或法律问题,一次性解决具有共同争点的大量诉讼请求,在缓解审判压力的同时,有助于"和谐诉讼"的司法改革目标的实现.我国应通过立法完善积极引进这一制度,同时在法院系统内部建立处理群体诉讼案件的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司法.  相似文献   

15.
诉讼,以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为内容,而适用法律须以有一定的事实存在为前提,事实的存在须以证据证明之,在证据方法中,就事实证明而言,最为直接最为具体和详细者即为人的证据方法。人的证据方法不仅包括证人陈述(证人证言),还包括当事人陈述、专家证人意见陈述、职务证据等。诉讼中应强调行为证人当证陈述;专家证人应涵盖我国的鉴定结论制度,专家证人必须出庭接受询问,专家证人不出庭其所做出的鉴定结论没有证据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首次在原有鉴定制度之外,补充了新的非鉴定专家制度。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但规则还有待完善。目前立法对专家的法律性质规定并不明确,在日后的实践中,专家对鉴定事项应主要履行辅助人的职责;专家在接受询问时应允许其阐述完整、独立的意见并作为证明参考;对非鉴定事项,允许专家发挥类似于专家证人的功能并将其提供的检验报告作为证据使用。在专家资格的审查方面,不设立回避制度,法院应在个案中确认专家证人的适格性并在专业性、重要性、争议性三方面审查专家出庭的必要性。同时,专家出庭适用鉴定人的规定亦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专家不同于鉴定人的质询规则、费用支付规则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但在司法实践中 ,鉴定人的出庭率极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受我国现行审判模式的影响 ,认识的不到位 ,相关法律不完善以及鉴定人自身的一些因素等。解决鉴定人出庭问题应从完善诉讼法体系 ,完善鉴定人出庭的程序规范 ,明确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及制裁措施 ,建立鉴定人出庭的经济补偿及人身保障制度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直接言词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原则,其实质内容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直接听取当事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陈述,对案件事实和证据当庭进行审查和认定。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法律对其使用作了严格的要求。直接言词原则在证人证言的审查、认证上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直接决定着证人证言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中,"两造具备"是司法审判的基本制度。法律规定了采取强制措施、诉讼代理、农忙止讼等制度保障被告出庭。若被告仍未出庭,实务中法官一般采取官批民调、拖延诉讼等手段以达息讼之目的。强制被告出庭应诉的规定反映了统治阶级认为缺席是对国家权力的漠视和否定的观点以及追求实体真实的强烈愿望和价值取向。这种规定和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基础、诉讼文化以及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杨永 《理论界》2009,(12):62-63
刑事诉讼证据中的排除传闻规则是为了确保证人证词的可靠性。当诉讼一方在审判中引用证人在庭外的证言作为证据,来证明所提及或指称的事实属实时,这些证言会遭到排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除外,证人没有出庭所作出的书面证言原则上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证人出庭,确保被告人可以在庭上提出质问,使证言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