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独特审美视角之一是城市人的现代意识的视角.沈从文一方面留恋乡村厌恶城市,另一方面,乡村的愚昧与落后加上难解的政治情结让他潜意识里又向往城市文明,蕴涵他对整个中华民族前程的忧思,表达他重造"民族的经典"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论90年代的家族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家族小说表现历史变迁与文化沧桑,构成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呼应世界文学的特殊景观.其一显示出对民族现代转型的精神关注乃至历史主义的自信;其二借家族叙事呈示历史寓言,体现当代作家退回内心的忧思;也出现了某种"衰败历史的形式".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家族母题切入五四的时代主题,90年代家族小说更注意发挥家族叙事的自由空间,表现民族及人类的生存特点.  相似文献   

3.
"青春"哲学与"第三文明"观均衍生于现代中国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且忧患不断的"五四"时代,是同属于李大钊的两个独特思想命题,体现了他对处于水火之中民族的深切关怀和解决现实深重危机的渴望.前者融现代宇宙观、国家观、人生观、历史观于一体,为李大钊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准备;后者则是李大钊社会政治理想的现实目标和价值述求,并以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为现实指归."青春"哲学与"第三文明"观为李大钊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现实图景.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实现了李大钊思想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飞跃,印证了他最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忧患意识是儒家艺术精神的核心,周作人散文的忧患意识与儒家艺术精神具有渊源关系.早期杂文的感时忧国、闲适小品的人生忧思和抄书体散文的历史忧患贯穿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忧患意识也是周作人散文"浮躁凌厉"和"苦涩"特色的形成和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忧患意识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传统。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一位有"终生之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忧国家落后、忧人民生活水平低、忧党的建设和忧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几个方面。邓小平忧患意识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现实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忧患与解放思想的统一、忧患与乐观进取的统一、忧患与实干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右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会通的结晶,其中极为明显地彰显出中国传统的人生与艺术相统一的忧患情结及其观念;王国维将境界的内涵首先理解成人格境界,然后再以人格境界推演到诗学境界这种阐释过程充满着强烈的主观性,真实地展露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他将美学问题与改造国民人格问题相结合的人文忧思,是铸就其境界说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一部具有“韵外之致”的艺术建构,它不仅使人联想到古典诗文中表达的怀乡忧思情怀,更使人领悟到沈从文作为现代人的生命体验的诗性寄意和对民族生存忧患的象征性寓意。这种诗性寄意和象征性寓意,是通过作家所营造的桃源梦境、所安排的开放性环状结构来承载的,从而形成了“圆融绝妙”的“边城”神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期,竹内好陆续发表了很多言论.据他说,1945年日本战败给日本人民带来一种"解放感",但他所说的"解放感"并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因解脱日本法西斯主义而带来的快感.他同时根据他的经验和问题意识在反思日本人民战败时没能抵抗、丧失独立心诸问题,并因此把日本的战败表现说成"屈辱的事件".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作为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却从军侵略中国大陆等经历所带给他的严重压迫感.因此,战争的结束无疑使得他从长期的忧患、压抑中解脱了出来.可见对日本人民战败后完全缺少独立心的失望、对侵略战争结束的喜悦等多方面的状况共同产生了竹内好独特的"解放感".他以这种感觉为基点,对战后日本的现实发出了严厉的质疑和批判,这质疑和批判构成了他战后言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孟德的诗句同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一样不朽.虽然我们不能同意他"惟有"的限定,但酒可解忧,可以消释人生的忧患却是确定无疑的.1 人生忧患是多种多样的,而凡有忧患之处即常有酒的精灵存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生离死别、羁旅行役、壮志难酬、忧生念死、情感失落五种情愫与酒结缘最深.①生离死别.人生喜聚恶离,亲人骨肉与友朋同道之间更是如此.一旦分离,总令人心  相似文献   

10.
忧患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内涵的忧患思想。在殷周之际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激发了一场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至深的忧患思潮。史籍明确记载周公是作为这股思潮的突出代表而出现的,惜前贤对此关注不多。周公的忧患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家国命运的忧患、对民的忧患、对君主用人的忧患、对效法文武之德的忧患、对执法的忧患等几个层面。周公的忧患思想对中国古代士人群体的忧国、忧民、忧道等民族精神性格的形塑具有源发性影响,乃至当今,依然可视为一思想文化瑰宝,发挥其应有之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