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电影的改编存在许多普遍的“病症”,为了娱乐和市场往往会消解某种精神性的东西。与此同时,电影也会淡化小说中一些不合理的虚构情节,使之更好地回归真实。《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改编的得与失主要表现为“精神的流失”和“真实的回归”这两个方面。但一个真正的编剧应该以某种方式成功地逃脱剧本和时间的侵袭,努力获得某种永恒性。  相似文献   

2.
<正>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思想,这就是对人物性格作“卓越的个性刻画”。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別致拉萨尔的信中,都提出了必须重视人物描写的个性化问题。马克思针对拉萨尔剧本中济金根“被描写得太抽象了”的倾向,要求他“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在肯定拉萨尔对教皇使节和特利尔大主教“这两个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在济金根和查理的那场戏中对性格的描绘也是很动人的”同时,也进一步指出:“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的,”从而要  相似文献   

3.
格拉斯在小说创作中以象征性的矛盾多维的典型人物诊断民族的弊病。批判了德国市民的劣根性,真诚忏悔纳粹史,为重建社会道德服务。他在小说中努力追求的是“用文学形式来描述整个时期的事实,描述小市民阶级狭隘中矛盾和荒谬以及发生在这段时期的巨大的罪恶”。其“但泽三部曲”中象征性人物个性矛盾多维,又寓意丰富。其创作“但泽三部曲”意在借助象征性的矛盾多维的人物来揭示20世纪30、50年代德国的市民特性。以此阻止人们对国家社会主义妖魔化。  相似文献   

4.
冷卫国  肖俊卿 《东方论坛》2011,(1):19-24,37
由于世代口耳相传,在目前的柳腔研究中,剧本研究仍是一个空白。通过对柳腔传统剧目代表作“四京八记”的分析,归纳其情节人物的艺术特色,发掘其产生的历史渊源,考察其剧本的受众心理,可为柳腔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确有“自由个性”思想,其“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这三个阶段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人物虽多,但都各具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本文论证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时采用的“阴阳对应”和“阴阳循环”法则,对主要人物进行全面定性和定位;然后对曹雪芹的善恶观和宝玉精神进行探讨,认为《红楼梦》是现代思想和文明的启蒙之作  相似文献   

7.
老舍于 1939~ 194 3年间创作的 9个剧本中 ,《大地龙蛇》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人的解放”思考的文学史价值意义。对此 ,评论家们却不置一词而对剧本大加否定。老舍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审美感受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感知与知解出发 ,把自己“颇费了一些心思”思索出的文化与现实社会人生的内在精神联系融入于戏剧情节运行和人物思想意识演变之中 ,显示出民族文化在科学精神烛照下焕发出的伟大力量 ,表明“做了我国几千年文化核心”的龙文化 ,这时才真正成了“我们立国的象征” ,并消解“五四”以来包括老舍在内的以鲁迅为代表的文艺家们对于“人的解放”和“启蒙”时效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8.
浅析《雷雨》中的“空白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雷雨》剧中人物运用“空白话”的举例剖析,表明了“空白话”作为一种言语现象,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言犹尽而意未尽的作用。同时,它还能显现语境对语言的创造功能和填补功能,是表现人物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话语中的“空白话”不完全同于潜台词。  相似文献   

9.
“威尔第式男中音”是歌剧《弄臣》第一主人公黎戈莱托在歌剧舞台陈述空间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威尔第用独具个性的音乐旋律、宽广的音域、声乐色彩丰厚而富有弹性的音色和以极具戏剧性表现力的歌唱与表演揭示人物复杂情感、塑造角色鲜明性格,极为成功地塑造了黎戈莱托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10.
老舍说:“话剧主要是以对话来表达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①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老舍的这句话,说出了话剧剧本与其他文学形式之间的不同点。整个剧本的语言,都是剧中人物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剧作者的语言。人物是什么样子的,故事情节如何发展,完全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话,剧作者是插不上嘴的。因此,剧本中的人物对话,做到随人而发,恰合身分,声如口出,谁说象谁,就显得特别重要。也可以说,优秀剧本之所以成为优秀剧本,语言的性格化亦即人物对话的性格化,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沙叶新同志创作的话剧《陈毅市长》(载《剧本》1980年第5期)是一出不同凡响的好戏。这个作品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国内戏剧界、评论界已发表过不少评介文章。但侧重论该剧作语言艺术的,似乎还未有。本文试图从该剧作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情节结构上“中介语言”的巧妙运用、想象触发和言语环境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戏剧是语言的艺术,话剧当然更是如此。精采的话剧语言总是以它鲜明的个性、起伏的感情、强烈的节奏,使读者领悟到它的丰  相似文献   

12.
三月二十一日晚,电影《雅马哈鱼档》编剧、广州师范学院讲师章以武同志应中文系邀请为中山大学师生作报告,谈他创作《雅马哈鱼档》剧本的体会。报告分两部分: 一、从生活积累到观念的调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现在电影剧本质量差,有人认为是剧作者缺乏电影新观念,剧本不够“电影化”;有人说塑造人物手段太贫乏,使剧本中的形象千人一面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归  相似文献   

13.
论《红楼梦》的人物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话描写,是曹雪芹刻划人物最主要的方法。这不仅由于人物的对话在《红楼梦》描写语言总量中占了最重大部分,还由于作者赋予了全书四百多个人物——上至王公侯伯、贵妃宫监,下至三站六婆、市井无赖——每人以独特的个性语言,产生了“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红楼梦》在对话之生动方面“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文学大师”、甚至“略胜一筹”的独步文坛的地位。毫无疑问,《红楼梦》的对话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领域。可惜的是,历代以来,对之的研究不多,至于从微观上研究《红楼梦》对话何以这样…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不可能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物。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个性的人物才可能是真实可信的人物,才可能是有感染力的人物。所以,写人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写出人物最突出、最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人物栩栩如生地立起来,“活”起来。中学生正处在写作的关键时期,怎样让他们学会写好一个人,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底层》这个剧本的来历,是高尔基对“过时人物”的世界将近二十年观察的总结。一九○二年十二月剧本首次演出后,在回答询问者时,高尔基曾直率地说过他的创作意图:“在舞台上只用拿着旗子的人群表现革命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人的——登场人物的心灵来表现革命”。 《在底层》写的是一群失业者、流浪汉的生活。这些“曾经是人的动物”,象一堆散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扮演了“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的双重角色。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自我发展和解放的过程;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集中探讨了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个性化问题 ,从“说什么”和“怎么说”两方面展开论述 ,从而揭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既可使人物个性的意识风貌得到明晰、准确地展现 ,又显示其性格特征 ;特别是通过“怎么说”的方式 ,对人物性格进行生动地表现和深入地开掘。  相似文献   

18.
在戏剧文学中,人物台词是表达主题、塑造典型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高尔基说:“要使剧本的人物在舞台上,在它的演员的扮演方面,具有艺术的价值和社会的说服力量,就必须使每个人物的台词是有严格的独特性和极富有表现力的……”(高尔基《论剧本》,见《文学理论参考资料》第七八六页,高教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月第一版)高尔基所说的“严格的独特性”,是说台词要充分体现出人物的独特性格;所谓“富有表现力”,是说台词所体现的性格,不仅具有社会典型意义,而且台词本身应当是最具艺术力量,最能从艺术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学维度解读《俄狄浦斯王》这个剧本,剖析语言对于现实的先在性和创造性。指出以预言形式出现的“能指”极大过剩,使“所指”(人的实际命运)更趋模糊与诡秘;同时,将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视为最大的“能指”进行分析;通过对剧本情节的推衍力证语言创造现实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从剧本《伊凡诺夫》开始,创造了一个被评论家称之为“缺乏中心思想”的“厌倦”人物系列。而关于这一系列人物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过去一般都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加以阐明的。首先它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反映;其次,它的被反映则是契诃夫强烈的“公民责任感”的表现,是作者对其进行的无情揭露与批判。这些观点并不乏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