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基于熵值法的协调度函数模型对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表明,1996~ 2009年广西崇左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协调度C值总体呈增长态势.在协调度等级上,处于不断从不协调状态到协调状态的动态调整.基于此,崇左市地方政府应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利用土地、协调生态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地区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镇化地区乡村土地利用效益,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广州市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角度共选取9个指标构建乡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广州乡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结果表明,2003~2011年以来,广州市乡村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由极不协调向高度协调演变,其中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长最快,乡村土地利用正经历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增长缓慢,土地利用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尚未同步转化为社会效益,影响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宜宾市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的合理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土地利用协调度的研究可以综合分析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了解土地利用现状,挖掘土地发展潜力。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功效函数和协调函数,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系统评价宜宾市土地利用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利用总体协调度较低,其中,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系统为比较协调,环境效益系统为基本协调,社会效益系统为不协调,但总体而言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构建广西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变化特征稳定,南宁、桂林属于良好协调型,柳州属于初级协调型,其余城市耦合协调度较低。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出增长态势,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空间布局体系的科学构建是推动兰州新区公共服务重要的子成分,也是兰州新城市功能完善的重要推动力和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依据。构建兰州新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空间布局指标评价体系,按照不同层级需求对公共体育服务集约化和均衡化进行规划,并运用特尔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加权处理,建立由两个目标层,6个准则层,15个指标层及30个初始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旨在指导兰州新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合理进行空间布局,进一步增强兰州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在纵深推进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起点.以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1978-2008年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发展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发展协调度在大部分年份里呈下降趋势.2006年,湖南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2007年又提出“两型社会”建设,加大了对矿业经济整顿,并加大矿区环保投入.在此新政策下,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开始回升,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因此,应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完善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推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东营为例,通过构建专门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2000~2012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将呈现先优化后恶化的趋势。而13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程度呈现由中等向优质的系统演进,但生态环境建设仍整体落后于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文章以甘肃庆阳为例探索建立了区域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庆阳1990-2010年相关数据,对其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显得更加尖锐而突出。因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广泛调查和收集武汉市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实地调研等对土地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适宜性分区的指标体系,并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兰州城市垃圾资源综合开发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兰州城市垃圾资源的特点,垃圾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兰州城市垃圾资源综合开发整治措施。旨在促进兰州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美化城市市容,实现城市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一、兰州城市垃圾资源的基本特点 1.产生量大,人均垃圾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兰州市环保局提供的资料知,1986年兰州城市垃圾总量为274.80万吨,1993年达到315.46万吨,垃圾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8%。但人均垃圾年拥有量达1025公斤,其中人均工业垃圾年占有量为800公斤,生活垃圾为225公斤,分别比同期全国人均垃圾年占有量  相似文献   

11.
兰州的古民居四合院和悬楼,与兰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兰州历史文化传统的体现.在分析兰州民居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提升兰州民居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做了一些探讨,为新时期兰州新区开发乃至甘肃建设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06~2014年辽宁省零售业与物流业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度模型分析了两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零售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指数处于提升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整体协调度较低,目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零售业与物流业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性发展,2006~2008年物流业评价指数高于零售业评价指数,2009~2011年两大产业发展基本一致,2012~2014年两大产业之间表现为交叉波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协调发展程度还不够充分.基于2006-2019年中部地区六省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及Tobit模型,探究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发现: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波动的态势;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协调度方面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协调度类型分布呈现"中心高四周低,两翼高南北低"的特点,动力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各有差异.为此,中部地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注重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多种动力因素作用,形成耦合协调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正"名藩自古皋兰"。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曾为甘肃首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丝路重镇,陇西要冲。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归秦。西汉时属金城郡,首置金城县。西、北魏与北周时属子城县,子城县为金城郡治所在。隋初,属兰州总管府,废府复郡后,仍属金城郡金城县。唐属兰泉县,即现兰州市区所在,亦为金城郡治。唐后期与五代时,为吐蕃辖地。宋、金、元、明均属兰州。至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因境内有皋兰山而更名为皋兰县,沿用至今。清代至民国作为甘肃首县和省会重镇,幅员辽阔,辖今兰州、白银两市的大部分地区。1951年8月由省直辖,1970年4月重新划归兰州市管辖至今。皋兰县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三角辐射中心地带,是兰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通过对2008-2012年5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从省域和经济板块两个视角对山东省综合交通体系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从省域视角看,山东省综合交通体系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总体趋势是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发展;从区域经济板块视角看,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较高,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协调度出现向中等水平协调度发展的趋势,西部经济隆起带处于低水平协调。研究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为研究对象,根据福建省实际情况,构筑了BPSE系统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利用BPS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福建省2006--2015年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福建省BPSE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但全省BPSE系统耦合协调度梯度分布格局明显,大体可分为闽东南、闽西南和闽东北三大板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合成法得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并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得出预测值。研究表明:从199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的趋势是不断变好,但在不同的阶段其变化情况略有不同,在整个时段内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等级。通过预测得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不断上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到2030年环境质量将达到良好等级。  相似文献   

18.
3 兰州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3 1 兰州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兰州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即首先要保证粮食生产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其次是保证生产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达到资源的持续利用目的 ,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兰州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于四大体系的建立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使粮食生产有一个良好、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使粮食生产有强有…  相似文献   

19.
旨在考察基础研究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及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采用2001~2013年我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运用协同学理论评价"基础研究一产业结构"复合系统协调度。研究发现,30个省区协调度均值总体呈增长状态,不同省区协调度的趋势变化特征明显不同,整体呈现"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协调度均对区域专利授权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促进效应;产学研合作对协调度促进专利授权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响不显著。协调度对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主体省份青海和西藏为研究区域,依据1995年以来20年间的交通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统计数据,以协同论思想为指导,建立了青藏交通-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实证显示:统计期内,青藏高原交通系统和旅游系统各自综合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两系统间存在较强相关性,但总体耦合协调度不高。分析了青藏两省区交通-旅游经济协调度演化态势及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