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所谓“趋同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提出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出现的趋同现象 ,要善于从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指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并且在中国成功地实践了这一思想 ,他特别指出要用科学态度对待资本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中国不能也不会走向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发展史作一个梳理。一方面,从马克思最早提出的“垄断”到列宁首先提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继承和批判,西方的学者根据西方资本主义现实的发展演变过程丰富着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也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学者们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审视,毛泽东、邓小平都对于“垄断资本主义”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论断,不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纠正”和“补充”;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完善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主观地想当然地诠释和套用“两个决不会”论断,其理论逻辑所导致的是退回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补课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规定;不应借“两个决不会”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两个“主义”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教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一方面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还必须科学认识对待资本主义。唯有把对两个“主义”的认识置于现实基础之上,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主义”的理论,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析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汤传信 《江淮论坛》2002,2(4):60-67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末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基于人类生存的未来视点,从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入手,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寻求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变革的根本途径和策略,建构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形成自己颇具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本文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分析了其理论缺陷和失误,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前瞻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不是先验的模式 ,而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总趋势的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属性决定它有很大的扩张能力和适应能力 ,从而决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内部表现为否定私人占有的变革。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一般历史进程是不可逾越的 ,因此 ,现实社会主义必须面对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 ,必须经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是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又批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寻求一条既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现存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或“新社会主义”。他们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批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在关于西方社会变革的动因、主体、途径及策略,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与蓝图,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等问题上提出了各种观点,形成了种种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在此,试作一述评。(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内…  相似文献   

9.
苏共“超阶段”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内的问题而是俄国、苏联在进行国家角色定位中产生的问题。苏共犯“超阶段”错误的原因不是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有误和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处理不当,而是在于它对俄国、苏联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尤其是在它与西方关系上定位不当。我们在探究苏共“超阶段”问题时,必须注意挖掘意识形态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内涵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错误解读,集中体现在对“跨越”对象和阶段的误读上。实际上,在马恩的“跨越”思想中,不仅认为生产关系可以跨越,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也是可以跨越的;跨越的应当是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误读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学者把现实的社会主义同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等同起来了,将二者混为一谈,并依此来对照和注解“跨越”思想,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希望所在.现代化模式不同意味着进入未来社会的具体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现代化使其离共产主义的门槛不是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现实社会主义是一些民族为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而选择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其历史使命是为使自己变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和最终进入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希望所在.现代化模式不同意味着进入未来社会的具体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现代化使其离共产主义的门槛不是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现实社会主义是一些民族为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而选择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其历史使命是为使自己变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和最终进入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婷 《中州学刊》2006,42(1):167-17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内部和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我们认为,二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等问题上,二者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阐释上,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现代性和资本主义进行武器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马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4.
“趋同论”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而又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混合在一起的第三种制度。显然,“趋同论”的实质就是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其要害就是“同化”社会主义。本文联系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拟对“趋同论”作些评析。 应该承认,现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确实存在着某些共同或近似的现象。在当今改革的时代潮流中,不同社会制  相似文献   

15.
"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质底差异乃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这具体表现为:第一,在生态危机的成因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和自然之间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据此,它要求解构人的主体性.而"生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主体性地位,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生态危机的本质界定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现代的理性主义导致了生态伦理异化,诞生了反生态的科学技术,这是生态危机的本质,据此,它对科技发展取敌视态度.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的生存模式.因此,人类不应反对科技进步,只应批判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理性运用及其造成的异化生存模式.第三,在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上,"生态中心主义"反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模式,要求根据"生物圈平等主义"来使人类回到前现代的服从自然的生活模式.而"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克服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增长经济,只是这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为了每个人的平等利益的有计划发展.因而,它将是有利于生态的."①依据以上学理,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吸收的主要文化素养应是"生态社会主义",而非"生态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资本主义辩护者自诩“资本主义具有无可替代性”,施韦卡特与之针锋相对,以资本主义为超越对象,先是清算苏联模式,为新模式的问世扫清了障碍,接着提出了作为资本主义替代制度的社会主义的新模式——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还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指令性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如何步入经济民主制度进行了理论探讨,试图达到超越资本主义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没有瑕疵,我们应看到其局限性,同时也应肯定其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晓晔 《江汉论坛》2006,34(7):31-32
现在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世界,两种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和平共处。当代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流和成熟模式尚未出现。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判断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主要标准,世界社会主义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反应对长期困扰我们的姓“社”姓“资”问题具有难得的方法论启示,即不要离开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去讨论姓“社”姓“资”问题,离开这个关系,便不能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问题.也不能回答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恰恰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依存和联结”,才使资本主义得到了局部的人性化的改善,才使资本主义在危机爆发时得以喘过气来。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因与资本主义的“相互依存和联结”现象,而坚信市场经济选择的正确性,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成果 ,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天才设想 ,并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的东方社会理论。使其世界历史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备 ,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特定含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范围的,有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小范围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按照传统的观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要么是社会主义“吃掉”资本主义,要么是资本主义“吃掉”社会主义。然而,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却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他关于“一国两制”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论上有许多创新,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思想,又在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现实关系上突破了某些传统观念,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学习。本文结合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论述,探讨大范围社会主义和小范围资本主义的关系, 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