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征 《学术界》2015,(2):187-192,327
近三十年来的马来西亚华文女性小说〔1〕创作成果丰富。总体呈现出三方面特点,分别为:小说主题的演变过程表现出女作家创作心态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转变;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出作家对第三世界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新世纪以来马华女性小说表现方式的革新展示出作家艺术水准的提升。纵观三十年来的马华女性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作家们在华文写作上的执着与坚守、认真与努力,也可以发现她们的不足之处,但她们用热忱之心共同描绘的南洋之花已经开始在马华文坛悄悄盛放。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文学的冰心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文学不是女权主义者同情和关注妇女命运的文学 ,也非一般妇女题材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性世界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 ,即现代女性观及其所规定的女性主体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具有主体意识的女性作家群体的形成 ,是女性主义文学产生的前提。现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是与其总体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它滥觞于近代而形成于五四新文学运动 ,其发展历史可以三个里程碑式作家依次划分为三个时代 :“冰心时代”、“丁玲时代”和“张爱玲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俄罗斯文学是指与今天的俄罗斯读者群生活在同一历史和精神时代的俄罗斯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创作背景下, 后现代、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学等文学模式在文坛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一切无不和"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杨彬  艾乐 《江汉论坛》2024,(2):78-82
新时代以来,叶梅的创作发生了较为鲜明的转向,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文体上,叶梅由以小说创作为主转向以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创作为主。在内容上,叶梅跳脱女性受压迫—女性意识觉醒—走向反抗之路的叙事套路,转而书写勇担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女性,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她的生态文学创作由自发转向自觉,用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进行生态书写,讲述生态故事,构建生态文化;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由书写土家山寨小故事到书写中国大故事,以文学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叶梅在新时代的创作转型,展示了一个中国土家族女作家的创作新历程,也展示了一个中国作家将创作生命融入祖国、融入时代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萧红是20世纪初中外文坛上两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前者被誉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现代英语小说的先驱,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①的称号。后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艺术表现上最具现代化的作家"。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时空,她们的艺术人生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家庭、社会的"叛逆者";作为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几乎都指向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她们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童年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写作逐渐成为创作潮流与研究热点。在创作群体扩大及大量作品涌现的背景下,非虚构写作逐渐暴露出文类概念界定模糊、文学性不足、"消费底层"等困境。在剖析非虚构写作面临困境根源的基础上,从非虚构写作为中国文坛注入新活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及重构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非虚构写作与当代文学如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路径变得尤为迫切与有益。  相似文献   

7.
陈梦 《兰州学刊》2014,(1):204-206
海外新移民作家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支崭新的创作队伍,他们被学界称之为"新移民海归作家"。这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产生发展缘由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作家创作的个人因素,以及新移民文学发展的需要。根据归国方式的不同特征,将新移民海归作家分为中外双栖、回国求学和回国就职等三种类型。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海归作家更是异军突起,先后出版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上千种,他们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7大的成就,对中国当代文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1959-)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轰动,值得进行个案分析和深入研究.本论文以跨文化的研究视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等方法,探讨严歌苓小说在创作题材、女性形象、叙述模式和美学意识等方面的演变和拓展,对作家如何将海外生活体验转化为文学艺术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揭示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严歌苓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以寻求海外华文文学新的"汉语诗学的话语".  相似文献   

9.
周艳丽 《殷都学刊》2011,32(2):87-91
生命意识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内在生长点,女性文学以生命意识建构的形式,在寻找着合适中国特点的性别和谐发展的道路。纵观20世纪以来女性小说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女性生命意识的表达走过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女性生命意识的甄没和生命意识的张扬和理性回归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是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五四”以来,女性写作出现了三个高峰时期:“五四”时期女性作家自我意识初步觉醒,而在民族危亡时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下,女性被迫集体“失语”;80年代女性意识再度觉醒;90年代的女性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随着又一次思想大解放而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苏状 《兰州学刊》2007,(7):139-140,135
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主要以性伦理的颠覆表现为特征.文章试图挖掘这种性伦理表现时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并认为其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反叛之路的必然阶段,一方面性是传统父权和夫权压制的历史起点和症结所在,因此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关键,另一方面对性的独特感受又拓展出女性文学创作的独特话语和文化空间,并在这种颠覆中流露了人存在最复杂、最深刻的形而上意义的挣扎,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有一些女作家活跃于文坛,以她们别具一格的作品,加入新文学壮丽的合唱中。我们姑且用“女性文学”这一名词,来概括她们的作品。现考察一下女性文学在整个新文学中的嬗变、演进,找出它们在文学史上的演进轨迹和参照系统,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一、女性文学的性化翻开中国文学史,女作家的出现寥若晨星,而新文学发端十年,女作家却竞相出现,形成新文学的第一次创作高潮。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冰心、庐隐、陈衡哲、冯沅君、石评梅、苏雪林、凌淑华、袁昌英、白薇等。两千年来,男性独据文坛的现象,第一次遭到冲击,使女性文学获得它应有的席位。  相似文献   

13.
所谓的"女性柔弱气质","平安假名日记"自诞生之日起长期不受文坛重视,但进入近代以来,适应国民国家建设的需要,它却被经典化为"平安女性日记文学"。近代所出现的"私小说"之所以发展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很大程度上也与国民国家建设密切相关。二者互为促进,推动了彼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女作家经受了双重启蒙,获得了个人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双重觉醒.她们比当时的男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女性觉醒的痛苦历程.这突出地反映在女作家创作的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作品中.冯沅君、庐隐和丁玲三位女作家,从女性的形体、心灵和精神三个层面,对女性的自我追寻进行了观熙和审视,丰富了我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发生期的文学形态和人物形象,大大拓展现代文学女性叙事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明清文学世家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瑜 《中州学刊》2006,(1):218-223
文学世家是一种与文学流派不同的作家群体,其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明清文坛上,文学世家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文学世家的形成有其多种原因,文化积累和文学传承是其形成的基本规律。文学世家在创作上会具有一些家族文化意味,其具体表现是在文学活动中的家族群体参与、家族意识及家学传承。与文学流派有很大不同的是,在文学世家中女性文学创作是一个重要存在,并成为文学世家的文学亮点之一。文学世家在明清文坛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主要表现为一个文学世家在理论或创作上某一方面的优势或特点,既是对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往往成为某种文学样式在一定时期内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书写"恶魔"般母亲、审视丑陋母爱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另类现象。此类现象体现在许多女性作家特别是女性意识更为自觉的张爱玲的创作文本中,构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审视这一"反母爱"主题,可以发现其蕴有丰富的社会、人性、历史内涵和提升女性文学价值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1919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富于女性主体意识的妇女文学第一次在中国文坛勃然兴起。一批有才华的知识女性脱颖而出,合着时代大潮,发出前所未有的女性之声。她们以自己的创作为五四新文学奉献了风采别具的篇章。一中国女性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崛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几千年间,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发展得极其完备,封建伦理规范严格控制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王琳  牛会娟 《天府新论》2004,(Z2):282-283
左翼文学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特殊文学现象,也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主流文学.但对其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众说纷纭.从恩格斯的"合力说"的角度分析,就能知其产生和兴起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女性文学研究、性别诗学与社会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研究及性别诗学与社会学理论之间,构成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彼此互动的关系:性别文化取向深刻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接受等过程,文学及文化产品必然或多或少抄上了创造者或接受者的性别特征,而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特征又使两性的社会存在更具有审美意味或"诗意".这成了女性文学研究及"性别诗学"得以成立的重要哲理依据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自1980年代先锋文学登上中国文坛以来,尽管备受争议,但是在不到20年内经历众多变化,对中国的当代文学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有人认为,目前先锋文学已经在中国文坛上消失,但事实上,先锋文学非但没有像外界传言那样"销声匿迹",反而是在苏童、格非、余华等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