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无"沿着延异的踪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有","无"就是"有"。"无"这一能指符号是对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的不在场的替补,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在非理性直观上却是在场之物。从感性直观来看,"无"是无形的;从非理性直观来说,"无"却是有形的。正是因为"无"就是"有",并且"无"还是有形的,所以人们才能以"无"为用、以"无为"为"有为"。虽然"无"就是"有",但是"无"又不同于"有",不同形式的"无"是不同形式的"有","无"和"有"构成差异的嬉戏系统。"无"和"有"都不能单独存在,二者只能存在于这一差异的嬉戏系统之中。"无"和"有"的关系体现了语言的游戏性。游戏性的语言为人们建构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诗意的生活世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派艺术大潮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美学观念,形式主义美学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他把"有意味的形式"作为衡量艺术审美价值的标准,并提出来了"有意味的形式"创造的美学原则。这一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不用系词,"是"在中古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为判断动词。但这个结论主要依赖于共同语的书面形式,"是"的发展历程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吴语诸暨枫桥方言中系词"是"有两种用法:"是1"表肯定判断,"是2"既可表示判断,也可表示强调,是一个焦点标记,这种用法在中古汉语中也有表现。枫桥方言中的系词还有"得"、"勒"、"末"等,它们既表示判断,又是话题标志(提顿词),这在吴语中有相当的共性。因此,汉语的判断句既有用系词"是"的典型形式,也有用准系词及不用系词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薛丽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8):171-172,187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第二人称代词作为称呼语面称中的一种,在现代汉语中有"你"和"您"两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选取哪种形式更是表明了交际者双方的关系及说话者对听者的态度。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其在日常生活中对"你"和"您"的使用情况及使用原则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5.
"小词"与"词小"不属同一范畴。"小词"属形式美学范畴,"词小"属道德美学范畴。"小词"依词体短小而生出,注重的是形式,成为词体文学的专有名词,极少含有贬意;"词小"由词的内容而论,注重的是伦理道德,是时人对词体文学蔑视的表现。二者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论普遍价值——与陈先达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其许多经典著作中从"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立场出发,肯定了人的实践的"共同性"和社会意识的"共同形式",肯定现实感性的"共同的利益"的存在。为普遍价值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普遍价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普世价值"有根本区别。普遍价值具有客观现实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为……"兼语结构是先秦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从语义、结构和变换形式三方面对这一结构做详细分析。"以……为……"兼语结构有使令和认定两种意义;兼语和"为"的宾语比较多样,但这只限于表认定意的兼语结构,表使令意的却很单一;由于兼语的移位和省略,"以……为……"形成了四种变换形式,其中"以为AB"和"以为B"是促使"以为"发展为复音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上"和"下"在"V+上/下+N"格式中出现的有关不对称和对称的一个具体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形式不对称、形式对称但意义不对称、形式和意义均对称等现象展开研究,运用"视角"、"凸显"等概念,从语言要素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为"V+上/下+N"格式中"上"、"下"出现的不对称与对称性提出了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义位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是语义系统中最基本、最自然、最现成的语义单位,是与单个的词义相联系的一级语义单位,是与"义项"、"词义"、"语素义"、"语素组义"都有某种关系而又不完全等同的语义概念,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一种语言义,是静态的、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它不包括特定语言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的、临时的、具体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的教学形式,双语教学中有许多值得讨论和有待于探索的问题。文章对"语音信号处理"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语音处理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原版教材的合理组织以及通过做"课程项目"和"陈述"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能力等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汉语史的论著,都认为"尔"、"汝"在战国时期是表示贱称,而通过考察战国、秦、西汉出土文献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的用法,得出战国、秦、西汉时期,只有封建文人或士大夫言语对称使用"尔"、"汝"才可能有谦敬功能,在老百姓实际口语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一直都是通称形式,没有谦敬功能。对此认为:以往学者依据的语料是文人或士大夫的作品,而出土文献中有第二人称代词的例句多是当时人的口语,士大夫用语与百姓口语对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九"体的认识,有简单粗疏之嫌。"汉三九"九章成篇、代屈立言、悼屈抒愤的形式和内容并不能有效地概括"九"体的特点。认为"九"体发源于先秦的"楚辞之三九",稍后在汉人手中正式定型。然自魏晋以来,其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尤其是宋以后,明确越过"汉三九",向"楚辞之三九"回归。内容上,凸显了两个新的主题,即抒写个人情思和祭祀。形式上,十一章与不分章的体制得到延续,另外,还出现了多种变体。  相似文献   

13.
"一般国家"是对历史上所出现的人类政治共同体的抽象,"民族-国家"是"一般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化,也是对"一般国家"的超越。在国家的形式与内容、主权的归属、人民的地位等方面,"民族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性,霍布斯与卢梭的国家理论充分体现了"一般国家"和"民族国家"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如今,电台、电视台的少儿节目内容很丰富,形式很活泼。这些节目不仅少年儿童百看不厌,许多老年人也是情有独钟。曾有机构对一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观看的电视节目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除爱看"新闻联播""夕阳红"外,有85.9%老年人也看"大风车"等儿童节目,不少老人表示"看过一次年轻一次"。四川百岁老人张若华说,她的长寿秘诀就是"看动画片"。  相似文献   

15.
在空间意义上,"离"表示两点间距离的长度,在语义上隐含着具有方向性的特点。"离"的意义非常实在,导致"离"的词性存在争议。但从语法功能分析,"离"仍应看作介词。介词"离"构成的基本句式是"Np1离Np2C",变化形式有"离Np2C有Np1"、"离Np2C的Np1"、"Np1 Vp离Np2C"等。这些句式在空间域、时间域和目标域都可以使用,但在不同的领域中Np1、Np2、C、"离"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科学地认知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运用空间形式的逻辑理论,分析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空间形式具象,即空间形式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中的具体表现,进而研究其在文学中的作用。分析认为,文学作品的空间形式有其特定功用,它促成文学作品成为丰满完整的"有机"体,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陌生化效应,增强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将内容凌驾于形式之上的美学方法。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审美形式"——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中,不过最终落脚点在政治的"审美的社会政治理论"观点深具梦幻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8.
曹文轩继承了古典主义一脉的创作范式,但"古典"并不能概括其全部美学追求,其对文学"形式"的执着追求形成了其小说一个最鲜明的特质。悲剧快感、贵族趣味、语言嗜好三个特征是曹文轩作为古典主义者将其"形式"嗜好投射到小说创作中的明证。但某些情况下由于曹文轩对"形式"过分追求,导致其作品相较于前辈的京派大师显现出不自信的气质。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时期,除数词外能与动量词组合使用的语言成分主要有:指代词"此""这""那";疑问代词"那"(哪);方位词"后""前""下""上";时间词"今""先";后缀"子""儿""家(价)""里"等。各组合形式的出现时间和发展过程各不相同。近代汉语动量词在组合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对而言,计数动量词("次""回")的组合能力最强,现代汉语中消失了的动量词(如"过""巡""转""度")在近代汉语时期的组合能力很弱;从时间角度来看,元、明时期动量词的组合能力最强。各组合形式的出现一方面与动量词及语言成分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语言发展的类推作用有关;其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主要与同义词之间的互相竞争有关;社会时代是促进各组合形式发展或消亡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20.
明州本除了二家注的注文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字上的变化,共有几种形式,一是漏注,二是漏字,三是异文,四是衍文,五是倒文,六是秀州本有多处作"毛诗"的地方,明州本作"韩诗",七是个别地方出现了注家有异、注文相同的情况,八是个别地方出现了善注置于五臣注之前的情况,九是明州本的编排形式为卷首目录在表、序之前,十是增强了校语,十一是校语相异,十二是音注的增加与删减的变化,十三是进一步增加了"某同同注"的形式,十四是夹注位置的变化,十五是句末"也"字的增删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