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基本要素,诗人们常借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它是恋人间表达爱情最直接、最有意味的方式.在唐代的相思诗中,存在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它们被诗人用来寄托相思情绪,而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也提升了诗歌的深厚韵味,增加了唐代相思诗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2.
爱情诗是《诗经》中最精彩、最动人的部分。这类诗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婚姻不幸的弃妇诗。综观这些诗,其中都氤氲着忧伤之情。本文拟从"忧"字入手,挖掘《诗经》婚姻爱情诗中"忧"的成因,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闺怨诗,即反映闺中思妇离愁别怨的诗,是闺妇对丈夫的相思怨恨之词。它是诗歌中的古老题材,发展到唐代更盛,因唐代闺怨诗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唐代闺怨诗中大量出现月、衣、柳、梦这些意象,成为令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它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诗歌融为一体。唐代闺怨诗中常见的月、衣、柳、梦等意象,为认识唐代闺怨诗的艺术特性和了解诗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提供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发出长盛不衰的"红豆"风俗.本文从多方资料.考证出王维是"红豆"入诗的第一人,并指出相思子(红豆)产地已由岭南扩至长江南岸,探索出唐代是"红豆"风俗盛行的年代,"红豆"亦由入诗延至入词,解析出唐之后的"红豆"风俗,于程、朱理学思想锢制下的艰难传承,追溯出"红豆"风俗里的宗教特色,体现了儒、释、道精神文化境界大一统的中国特色.最后归结出:<相思>诗的魅力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红豆"风俗已融入经济市场,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一翻开宋人的诗词集子,人们便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诗中,往往多议论时政,直接反映现实,抒写心志;或沉郁悲愤,或慷慨激昂,显得格外严肃庄重,而描写爱情的诗就比较少。相反,词的创作则总是离不了男欢女爱,相思离情,咏写物志;或意绪绵绵,或情调悠悠,又是那样的妩媚柔婉,除了几个豪放派的作家之外,多数人的词集里就很少看到直接反映现实之作。  相似文献   

6.
<正> 宋人严羽曰:“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严氏把“征戍”列为众题材之首,确实反映了战争诗在唐诗中所占的地位。唐代不仅拥有一批成就卓著的边塞诗人,而且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战争题材。十年前关于边塞诗的热烈讨论,对于战争诗的研究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次讨论人们似乎太多地着眼于对战争的讴歌与否。实际上无论是对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的讴歌,在战争诗中并不占很重要的地位,而弥漫于整个唐诗的是对战争的厌恶,是远征将士的悲哀和征人妻子的相思之泪。汉民族的厌战心态在唐诗中有着典型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表达两性之间相亲相爱可以有多种形式,咒术诗歌当是最为原始的形式之一.上面这首诗题为<相思咒>,是<阿达婆吠陀>中众多爱情咒歌中的一首,它鲜明地体现了以咒为诗的特点.抒情主人公在三章之中连用三种种惊人的比喻,尽情地表达了自己一定要抓住情人之心,使之永不离分的强烈意志.读之足以使寡情者胆战,使变心的情人不寒而栗.这动人心魄的力量自然不是来源于诗,而是来源于咒.  相似文献   

8.
某一天,看到一文,说蔡澜有一方印,印文是:相思又一年.于是,想起相思这个话题.泡一杯苦荞茶,推开半扇窗,涂抹一些与相思有关的文字. 为自己的大胆而兴奋了,在文人笔下,相思是个暧昧而敏感的话题.但,秋天毕竟是秋天,古人悲秋伤秋,未尝不是把相思变换了马甲.秋天的倾诉方式是委婉曲折的,道不尽,相思意.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以月言情,借月述情,月圆是诗,月缺也是诗。清词人纳兰性德以月来表现美丽多情的女子;以月来悼念亡妻,寄托相思离愁;以月述友情,表达关爱之意。营造了一个凄婉迷离、坚贞不渝、摇曳多姿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11.
王维努力开拓诗歌创作题材 ,努力实现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改变了当时诗歌创作风格比较单一的体制。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雄浑与冲淡的意境、风格 ;边塞、杂咏诗以劲健的风格为主 ;酬唱赠答诗的语言风格大多委曲、含蓄 ,时而风格洗炼 ;送别诗包含豪放与悲慨等风格、情调 ;咏史、闺怨、相思诗呈现典雅、纤 禾农、自然等风格  相似文献   

12.
艺术形象,是一切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也是抒情诗反映现实生活并借以抒发激情的手段.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景、物、事、形,指的就是诗的艺术形象,名异而实同.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细胞”.然而什么是诗的艺术形象?过去有种种议论.有人说,诗的形象就是“意境”,这就把“细胞”当作整体了;有人说,诗的形象是诗人自己和他所刻画的人物,这就过窄了.诗的形象是自然、社会、和曲折反映现实的幻想的情、景、事、物,其中包括作为直接抒情主体  相似文献   

13.
红豆诗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五绝《相思》,原本是写给好友李龟年的。也许是因为红豆鲜艳如火的色彩、坚实的果实,诠释男女间真挚恒久的爱情更为恰当、更加动人。于是,鲜红浑圆的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和相思的载体。古往今来的红豆诗,多将红豆来记述男女间的爱情。晚唐诗人韩在《玉合》诗中吟道:“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温庭筠在《南歌子》中曰:“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前蜀牛希济《生查子》云:“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通过红豆寄…  相似文献   

14.
古时诗歌实际是诗与歌融为一体,后来诗、歌分离而各自独立发展.现代流行歌曲实际替代了古时诗歌功能,而流行歌词具有诗的特质.歌词创作应该反映民众情绪,从而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内在情绪.  相似文献   

15.
《国风》中有大量的爱情诗,它们都与周礼有着某种联系。周代社会,“礼不下庶人”,所以民间自由恋爱较为普遍,出现了很多写恋爱、相思、欢会的诗;周礼强调“婚姻以时”,所以有一些写婚姻“即时”和“失时”的诗;风诗中的爱情悲剧,大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阻挠;弃妇诗,则是当时男尊女卑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6.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文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眺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眺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句式的一致性.另外,谢眺联句诗语言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7.
苏过现存诗歌303首,其中明示兄弟寄意的仅有9首,数量虽不多,但内蕴丰富,感情深挚。这些诗,在超世中寄予悲慨,在淑世中传递相思,在身世沉浮中寄托生命观照与宇宙情怀,呈现为多向度的情感投射。诗艺方面,诗人或借物遣怀,或无复依傍,但都没有任之宣泄,而是收束在深厚的诗意蕴蓄与谨严的使事用典中,呈现出淡然理性的节制情绪,反映了诗人"温纯无愠喜"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很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主要包括恋爱的欢歌、失恋的悲歌以及充满喜庆气氛的贺婚诗.这些婚恋诗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怨政诗主要抒写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责,<诗经>、楚辞中大量的批判性反映社情政况的篇章构成了先秦时期怨政诗的主体.在先秦怨政诗中,有平民讥刺国君、嘲讽权贵的嬉笑恕骂,其间充满了道义审判的优越感;有贵族焦虑国事、痛心朝政的严辞厉语,其间充满了命运攸关的忧愤感.先秦怨政诗毫无矫饰地表达不同阶层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确立了中国古代怨政诗反映社套政治生态状况的基本模式,凸显了中国古代怨政诗堆护公共价值及诉求阶层利益的社会功能,是中国古代诗歌积极干预社套的优良传统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20.
王维《相思》是"秋来发几枝"还是"春来发几枝"历来颇有争议。本文试图通过这首诗版本演变过程的探究,说明应该是"秋来发几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