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是近些年来中外学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河北大学刘永佶教授新著的《中国官文化的奠基者与批判家——孔子与毛泽东》(以下引文均只注明页码),抓住现代政治改革这个现代化的关键,从中国历史长河中寻找和批判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官文化,其立意新颖,见解独特。“官文化”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探索,在学术界首先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孔丘那里奠  相似文献   

2.
本书作者现任日本政府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副计划官。他应用美国经济学理论最新分枝之一“社会问题经济学”的理论,对日本的教育制度、男女差别、退休制度、医疗保险等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他在对人们的行动方式尽量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的家族社会通常被认为是国家的基层社会,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家族社会被贴上了落伍的标签,“落伍”必然就需要被“拯救”。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党明德教授主编的《中国家族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一书,对古代的家族社会进行了解读。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说:“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首位老师是母亲,最早的教育环境是家族,每一个人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家族是同一血缘的若干家庭的组合体,在古代的中国,家族是启蒙教育、技能教育和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家族教育中所采用的环境熏陶、因材施教等方法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郭英德 《中国学术》2000,(4):339-340
本书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汉学家,主要从事中国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近十年来,作者致力于从新视角研究明清社会人文精神的变化,力图描绘出一个明清时期中国人的精神演变史。目前他正与中国学者合作,就中国十六至十九世纪文学和历史典籍中的情感与心境词汇进行系列研究,本书即为该系列中的第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展开了对亨廷顿关于世界文明划分的剖析和批判,指出亨廷顿的基本谬误在于主观臆造了"既定文化论"与"文明板块说";接着规定了文化、文明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化是历史的、具体的,是具有阶级性和阶段性,同时也具有国度性和世界性的;探究了文化是如何作用和影响社会个体、社会总体进而推动整个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的,揭示了文化变革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演变的意义。作者着重论述了以儒家道统为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的官文化,作为旧时代的文化传统,依然是中国文化变革和政治、经济变革的致命障碍,认为唯有反省、批判官文化和儒家道统,变革文化,确立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文化——劳动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新的中国魂,主导政治、经济变革,才能振兴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展开了对亨廷顿关于世界文明划分的剖析和批判,指出亨廷顿的基本谬误在于主观臆造了"既定文化论"与"文明板块说";接着规定了文化、文明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化是历史的、具体的,是具有阶级性和阶段性,同时也具有国度性和世界性的;探究了文化是如何作用和影响社会个体、社会总体进而推动整个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的,揭示了文化变革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演变的意义。作者着重论述了以儒家道统为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的官文化,作为旧时代的文化传统,依然是中国文化变革和政治、经济变革的致命障碍,认为唯有反省、批判官文化和儒家道统,变革文化,确立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文化——劳动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新的中国魂,主导政治、经济变革,才能振兴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7.
朱来常同志的新著《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是一本试图从文化整体角度来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书。本书阐述的“文化”概念,是把价值观念放在文化诸要素之首,将“文化”一词置于一个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下,以及只能从行为和事件推导出来的共同观念系统的领域之内。作者从中国农耕文化的结构、要素以及宗教特点的角度,探索了中国农耕文化对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拓宽了研究古代中国的思路。对  相似文献   

8.
小农意识是小农经济中农民身份和地位的体现,它充分反映着农民为生存而对自己利益的维护,但不包含对权利的捍卫与争取;它虽是与官文化对立的民文化,但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官文化的统治,而是在如何适应集权官僚制的前提下,形成维护自己的生存和简单再生产的初级观念。小农意识是个体的,但却是普遍的,它作用于农民,影响于全社会,包括小市民,乃至官僚,其传统至今依然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的观念有所制约。  相似文献   

9.
读罢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朱义禄副授受的新作《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思绪久久萦绕其间而不能自拔。此书的主题是理想人格,而所谓理想人格则便是做人的标准。做人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才能做好一个人?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是一个现实而又永恒的问题。作者在这本书中虽然只探讨了中国古代儒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但是我以为,这项研究不仅对于总结历史,而且对于指导现在、面对未来、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的中国,曾有过热烈的文化讨论。但是,在那场讨论中,马克思主义文化派似乎缺少新的创获.在冷静沉潜下来以后,经过深入的反思和探讨,出现了一些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李宗桂的新作《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便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该书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体演进为背景,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流派、文化主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试图立足改革开放的现实,吸纳中国传统和人类文化精华,探索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建构。这部新作使文化讨论在90年代初出现了向深层发展、向破中有立、主要是解决立的问题的方向发展的良好势头。一、自觉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各种文化流派和学术主张,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在谈到明清之际的文化思潮时,作者  相似文献   

11.
由著名学者龚书铎教授任名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师渠教授任总主编的10卷本500万字的《中国文化通史》,近日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通史》是国家重点规划的出版项目,在这套洋洋500万字的巨著中,由吴怀祺、郑强胜等几位学者撰写的《两宋卷》是颇具特色的一卷,是近年来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诸多方面有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与其他宋代文化史不同的特点。首先是本书突出阐述了宋代文化生成的社会条件,即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与文化的关系,既强调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生成的作…  相似文献   

12.
任剑涛 《天府新论》2020,(5):112-120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面中,阆中以其春节文化的创制、传承和再造,成为文化中国的一个地方范本。阆中的文化发展具有国家层次的意义,不仅因为春节,还因为它体现了科举考试、文人墨客的古代主流文化精神;在古今中国的多元文化结构中呈现出古典与现代两种结构形式;在中国现代转型的进程中,阆中以自己的文化自觉,承接历史传统,创新现代文化,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局面。阆中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三城的比较呈现出来;阆中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共性与特性,也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逐渐展示出来。这对人们理解“何以中国”具有明显的助益。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出版的王学泰先生《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向读者说明:“游民”这个在以往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大被重视的阶层,其实对中国政治。文化和广大国民心理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游民阶层的组织方式、社会理想、行为准则、游民文化的传播方式等等,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应忽视的课题。 为了提示这个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该书的《序言》用了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发现另一个中国。并且认为这个以往被忽略的‘’另一个中国”,其分量与中国文化中那些久已声名赫赫的内容相比,并不见得就轻微一些;因此,所谓“大传统”“小传统”…  相似文献   

14.
王学泰先生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被 誉为“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 这是非常确切的评价。书里所谈到的问题有一些 我过去接触过,有一些有所接触,有所思考;但是,离“发现另一个中国”却远得很。 我喜欢读野史笔记。在这些大部分站在统治阶级一边的作者笔下,有关农民起义的记叙总是丑话多于好话。我们一直被教导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有农民战争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战争、起义的确推动了历史发展,但是,仅仅肯定这一面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5.
刁春婷 《理论界》2008,(9):116-117
明代州县官是一州一县的最高统治者,州是政府和州县官阶层,在传中国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从州县官收入入手,对傣禄、职田、家伙银、常例、耗银等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研究明代吏治以及州县社会作用是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对“数”的神秘崇拜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鲜明特色。本文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梳理,探讨了数字神秘观念的成因,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从一至九的自然数中包含的丰富的神秘崇拜观念,并做了文化学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初拿到这本书,曾以为这是一本讨论如何对新闻舆论实施控制的书,当读了作者苏简亚同志的“前言”后,才知道本书从社会控制论的视角,着重研究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一个控制器如何实施对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控制问题,作为至今也常和大众传媒打交道的读者,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理论创新目光和大胆突破的理论探索勇气。我们感到本书作者对中国新闻事业有着深刻的了解,对新闻事业的趋向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大系统变革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透视和剖析,本书无论是在理论创新还是实践运用上都具有着重大的开拓意义,确实像我国新闻学界的权威人士所评介的…  相似文献   

18.
自 20世纪 80年代“文化热”席卷中国大陆以来,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的热度历久不减。人们更衷情于卷帧浩繁的典籍文化,却疏忽了活生生的生活文化;多蔽于观念层面和理想型态,对日常生活社会和人生似有一种隔离的感觉。尽管早有学者呼吁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研究必须深入至民间社会、基层人群,但至今少见力作问世。因而,王学泰先生新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甫面世,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被称誉为“发现另一个中国”。 鉴于目前研究背景和情状,本刊旨在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志趣更多地引向中国文化中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大传统”“小传统”的提法受到一些学者的价值学意义上的质疑。但在未找到更为中立合宜的词之前,我们姑妄用之),展开对诸如小传统的实质、结构、功能,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小传统在民间社会的传承、传扬及其对民间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知识分子与小传统,小传统与国民性,小传统与区域文化,小传统在现代化转型社会的文化建构中的命运以及小传统之于未来中国的命运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为此本刊特辟“小传统与中国社会”专栏,诚邀对此类问题有兴趣的各界方家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国历史和政治的特定传统,循吏既肩负了一种特定的"官"之职责,又扮演了一种独特的"师"之角色。在地方行政活动中,循吏通过其"官"与"师"的角色互动,积极推进了地方风化。由此,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一个特定渠道,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行政伦理发展的一个特定向度。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之发挥。我国千百年来的古代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育在古代仅是培养“官”的工具。明清徽州教育中出现了书院的繁荣,成为古代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徽州书院教育力矫传统教育在培养人才、开发民智、传播文化、普及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了教育自身的社会功能作用,对徽州文化的发达和此后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