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不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构式多义观"则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动态认知"的视角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一方面,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基义,它在各语境中兑现为具体的反映义.另一方面,使动构式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义的动态认知观对其他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Goldberg认为,动词要想进入使移构式,其论元结构必须与构式的题元结构相融。但是,Goldberg的理论对动词准入构式的动因还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根据Ruiz de Mendoza提出的词汇构式模型(Lexical Construction Model)框架,细化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高层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操作,有助于阐释动词准入使移构式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剖析"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基础,发现行为动词"死"的认知语义不能道出其构式实质.该构式的生命力在于"死"前后的微观论元组合,如果将其放在宏观构式中进行考察,其认知语义内涵会更加明确.这种构式可概括为"NTVN",其魅力在于它所产生的构式后果超出了人们的常规认知期待,导致人们情感的自然移情流露.  相似文献   

4.
构式语法具有系统性,构式与构分互动时对构分产生语义和用法的压制,因此不同于传统语法的词汇组合变异。构式图式可以兑现成原型和非原型两种情况。在双宾构式中,物件移动的路径在原型中是通过传递动词隐性表达的,在非原型双宾构式体现中,路径概念在英语里被构式蕴含,在汉语里通过“给”字显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评价是一个表达范畴,与句法、语义和语用都密切相关。评价意义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显性表达,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隐性表达。由于隐性表达比较隐蔽,对其进行发掘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属于隐性评价的个案研究,论述了"不/没+VP1+等于+没/没有+VP2"构式的句法和语义、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的语用功能,发现该构式表达一个蕴含假设关系的主观等值命题,主观性非常强。构式由动词"等于"连接前后两项,语义重心在前,其构式义是主观推介和隐性评价的复合。该构式具有焦点凸显、广告宣传、施为导向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构式是范畴,英语双宾语构式是复杂范畴,其中至少有12群参与动词,其中give词群承继句形成典型子范畴,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释的例外语例。历时调查发现,从中古英语曲折标记消除开始,双宾语构式的语义发生专化或范畴缩容,至少有5类动词被排除出去。此专化过程现仍在进行中。在更广的历时视野中描述使用中语言的语用-语义-句法的复杂互动,可以揭示当代英语双宾语构式的演变进程和理据,澄清一些疑惑。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出发,以信息焦点为主线,采用核心例句She died a miserable death及Shedied miserably分别作为"同源宾语"构式和"谓语 状语"构式的典型代表,能探讨这两种构式整体语义的差别。"同源宾语"构式和"谓语 状语"构式语义等同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两种构式虽有相同的词汇义,但其构式义却不同,因此它们的整体语义存在很大差别,绝非等同。  相似文献   

8.
历时构式语法框架下结合宏事件理论管窥"XP到C"构式层级网络的演化过程,发现:(1)基于语言实际使用情况,"XP到C"构式网络承继两个子图式构式"VP到C"及"AP到C";(2)"XP到C"构式在历时演化中不是单向线性发展,而是宏观构式层级网络的演变过程,该过程涉及到两次构式化及四个时期的构式演变关系;(3)宏观构式层现网络中由词汇构式"到"向"AP到C"构式的两次构式化过程分别受事件融合和构式压制的认知驱动。从历时构式语法视角对宏事件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对汉语宏事件的认知识解,并为其语用效用提供历时理据。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很+NP"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高程度性状义构式。构式的部分能产性基于范畴属性的归纳,其认知机制是非范畴化的。某个具体名词一旦进入"很+NP"构式,这个名词的意义就会遵循它所嵌入的构式的意义,条件是该名词具有可被激活的表示程度性状义的语义因子。构式指示语义类型、构式强制提供了词汇项产生语义类型转变的条件,以保证相应的语义因子获得合适的论元。进入"很+NP"构式的名词都含有该构式所在的具体语境的语义因子,整个过程是以认知语言学的凸显原则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VP+NP2+PP"和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把+NP2+V+PP"在句法、语义、语音、能产性、论元实例化模式及句法语义联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句法上,前者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后者是"主语+把+宾语+谓语+宾语补足语";语义上,前者表达"致使者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而后者表达"致使者针对被使者发出致使力,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语音上,前者动词不受音节数量限制,而后者动词大都是单音节动词,某些双音节及三音节动词不适用于它;能产性上,前者比后者能产性高;论元实例化模式上,前者属于直接实例化模式,而后者属于共同实例化模式;句法语义联接上,两者句法元素和语义论元的联接方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化”构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类词汇化构式。基于对该构式相关语法特征的描写,研究应用认知语法理论,从构式的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探讨其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其一,“××”与“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概念重合,是该构式语义成立的前提。其二,“××”分别是形容词、动词或名词时,与“化”的整合机制不同,这就决定了构式的多义性。其三,从构式内部视角来看,各构式变体的认知本质都离不开顺序扫描的识解方式,在这一识解方式下,“化”概念的动体的变化过程得以突显;从构式外部视角来看,对“化”概念的识解方式不同,“××化”便会发挥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谅+NP+VP"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分析"谅+NP+VP"构式的句法结构特点;从语义、语用视角考察其构式义、适用语境和话语功能;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探索该构式的成因理据,认为该结构的构式义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构式是语言使用者学得的形式和语义/功能的配对,包括语素、词、熟语和句式等语言单位。论元结构构式是用来表达基本句子的形式和意义的配对,它本身具有独立于动词的意义。动词与构式整合时,要遵循语义一致原则和对应原则。在从事语言研究时,我们既需要认真研究论元结构构式,同时也需要认真研究动词和论元以及句子所出现的语用环境。  相似文献   

14.
生成语法框架下认为存现动词是非宾格动词,但在英汉中却有很多违反这一定律的例子,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便成为了一个症结。文章首先综述了近些年四种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并指出了各自的问题,最后根据词汇映射和构式压制理论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认为词库中所有动词都有共性,在词库里时还不能把他们划分为及物动词、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动词只有在一些特殊语言或特殊构式中表现一些个性,如及物性、非作格性和非宾格性等。此外还认为,"存现构式状态化压制"是那些表面看来是"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派生成存现句中的非宾格动词的基础,即表面看来是"及物动词"原来的逻辑施事被存现构式压制删除,而表面看来是"作格动词"的施事被构式状态化压制成客体,当这些"另类"动词进入地点存现句的句法表达式时,就生成了合格的存现句,表现出非宾格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新闻报道和网络语言中频频出现“非常规双及物结构”的表达,非常规双及物结构的高频使用和非典型论元实体的参加以及不断被泛化让典型双及物结构的语义产生了多义。这不仅反映出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现象,而且体现出人们认识社会的方式和再范畴化的机制。非常规双及物结构对进入构式的动词音节及动词义都有制约作用,进入构式的动词对非常规双及物结构也有反压制作用。非常规双及物结构是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运用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共同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简单来说,它的产生历经了一个自“构式压制”到“词汇压制”再到“概念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反义词一直被认为是语义范畴内的一种语义关系。通过在认知构式语法框架内从词汇的层面对直接反义词对进行了词汇层面的分析,经过对大量的直接反义词对的考察研究发现,它们不仅仅是语义关系,还有词汇层面的关系,直接反义词对是存在于我们心理词库中的一个特殊的词汇项。我们认为直接反义词对是一个特殊的构式—反义构式,由此,从语法的角度来解释反义词同现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论动词本原构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构式语法中的构式是形义配对。各种语义和抽象度不同的构式通过传承关系分层分次组成语言网络系统。动词不是具有多义的独立词项,而是涉及表征行为事件的具体题元构式。动词与其高频共现的名词形成构式,称为“动词本原构式”。它具有独特的事件图式,有完形效应,并可以对含有新的参与组分的构式句进行范畴化。动词本原构式是动词的私用构式,而多个动词私用构式又能作为组分分别参与同一超动词构式,故后类构式是比前类构式抽象的公用构式。探讨动词本原构式的自在性和涉外行踪有助于展现一构多义现象,确立语言构式网络中的基本局域,廓清网络中的上下层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构式语法通常都是指的Goldberg的观点,认为影响语义意义的因素不仅有词汇,而且有更大的语言单位,即语法构式.一个句子不是一堆句子成分的堆砌,而是一个"完形"(陈香兰,认知语言学构式观,2009).在完形理论指导下,尝试将构式语法与翻译结合研究,对构式语法所界定的构式在英译汉过程中进行分析,在大胆尝试扩展构式语法研究的领域的同时,也期望能得到更高质量的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在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和微博出现了一类汉语新词汇"神X",比如神回复、神救场、神逻辑、神准等新表达。目前,不少学者从构式语法角度解析了各种汉语新词汇的认知机制,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只有三篇文章关注了"神X"新构式,且都只从语用层面浅析了这一构式。因此笔者试图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这一异常的或边缘性的新兴语言现象,解读其句法结构、构式语音语义特征以及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即构式和组成成分的互动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压制。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此构式具有独特的句法结构和语音语义结构,并且在构式压制、词汇压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压制的情况下,逐渐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独立的构式,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指引下,从双及物结构的基本语义“给予”义出发,根据动词本身“给予”义的强弱,将动词分为三类:动词本身有“给予”义;动词本身没有明显的给予义,在双及物构式里,通过转喻隐含“给予”义;动词本身没有“给予”义,只是在双及物构式里,使其潜在的“给予”义得以表达。并对各类动词的构式特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