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今文《尚书》的指示代词作了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 ,今文《尚书》中 ,只有近指代词 ,没有远指代词。近指代词中 ,常见的主要有 2个 :“时”、“兹”。大部分指示代词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部分代词的用法和古文《尚书》差别很大 ,由此可以看出古文《尚书》之伪  相似文献   

2.
运用穷尽性语料分析方法,对今文<尚书>指示代词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今文<尚书>的指示代词已形成独立的系统,与西周金文的指示代词相似.但今文<尚书>的近指代词比较丰富,不仅同义词多,使用频率高,而且高频近指代词的语法功能也比较全面.今文<尚书>指示代词的各个小类内部多有语音上的联系,各个小类之间也有语音上的联系.今文<尚书>特有的无指代词"罔"或源于副词"罔".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运用中,代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代替。从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物主代词、不定代词,到反身代词;从有定指代到无定指代等等,都从无形当中丰富了语言的内容,使语义表达更为明确,更为形象。本文以具体语言环境为实例,从代词功能的实际应用以及容易出现的指代误区等几方面论述了代词的文法功能以及生动的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是”字在西汉以前的语言中不是一个成熟的系词,而最初只是一个指示代词。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是”字作为指示代词的指示,称代作用逐步减弱,进而具有了系词功能。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系词。这一发展过程在东汉人王充的《论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中,“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语法特点同“此、兹、斯、之”相同,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在句子中,它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作定语时,一般只表指示,用作主、宾时,则兼表指示和称代。这都与“兹、之、此、斯”相同。但是,在春秋早期以前,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有一个不同于其它指示代词的特点。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指出:“‘是’作宾语,在上古文中,有时倒置在动词前,《诗经》这类句例不少,  相似文献   

6.
“如此”的程度副词用法源于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当指代义消失时,发展为程度副词,其演变路径为:跨层结构“如此0”>动宾短语“如此1”>指示代词“如此2”>程度副词“如此3”。“如此3”萌芽于先秦,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如此”在语义上经历了指代义弱化、感叹义强化的功能扩展,在功能上逐渐由客观指代发展至感叹程度。通过对“如此”语义演变的考察,发现汉语中存在“指代>感叹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指代范畴和感叹情态范畴存在语义衍生规律,这种演变还具有跨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8.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恣君之所使之”解释为“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在《古汉语通论》(十二)中,又把“所”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认为这“所”字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其后,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承此说,认为:“所使之:指支使他的方式。‘所’:指示代词,指代‘使之’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称代代词与指示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指代词“这”可分为指示代词“这”与称代代词“这” ,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表现在语法功能、称代对象、称代的语言位置等几方面。称代代词“这”还在语值上富于特点 ,表现在使句子结构合理、用语经济、语言形式灵活多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指示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而非特征范畴。具有原型范畴的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具备以下特性:封闭性,即倾向于功能词,相当一部分属于定位词,表示指别功能时重读,实现"确定口气"功能、"填补空缺"功能、语段连贯功能时轻读;指示代词的"替代"、"指别"功能进一步虚化,可以表示"确定无疑"、"迟疑不决"、"欲言又止"等口气。  相似文献   

12.
一般的代词,如人称代同、指示代词等,指代的对象都比较明确、具体,它们往往指代句子中前面已出现的某一或某些人或事物;而代词one却常用来代指句子前面部分已出现的某一或某些事物的同类,但并非该事物本身。这种表示类指的代词所指代的对象虽在程度上不及人称代同、指示代词那么明确,但却比不定代词在指代对象时明确得多,不定代词所指对象往往含糊不清。现分类叙述如下:一、它用来指代前文所出现的某一单数可数名词,表示泛指,指同类事物中的任意一个,含有同类事物中具不同特点的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区分的关系。这时,one前或后常用…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种语法结构,后来“VP者·S”内部重新分析,“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作定语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资料,《周书》(指今文《周书》中《秦誓》以外的十九篇。下同)是反映西周传统思想的典型资料。这篇文章准备将以上两种资料中的主要观念作一番比较研究,考察其异同,分析西周传统思想在孔子学说中发展的方向,从而为确定孔子这位西周文化继承人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位置,提供一个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因汉语指示词为三分法,日语指示词为二分法,日中指示词相互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日中两国文学作品中指示词的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中日指示词机能上的不同,以及日语人称代词没有汉语人称代词使用范围广泛,中日“指示词+时间”的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有一定差别.这是引起指示词不对应的重要要因.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中的“是”字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先秦典籍中为用“是”字最多者。“是”在《孟子》中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形容词和判断词,这基本体现了上古汉语中“是”的一般用法。作为判断词的“是”最早产生于先秦  相似文献   

17.
1 1.1 汉语中的“自己”,语法学者通常把它归入人称代词一类。但人称代词都有确定的人称和指代的对象,而归入人称代词的“自己”属于第几人称,指代什么? 1.2 我们以为,“自己”缺乏独立所指范畴,它可以与任何一类人称代词结合复指该人称代词,也可以与指人的名词(有时也含指物的名词)结合,共同指称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1.2.1“自己”与人称代词结合,复指该人称代词所属的人称。例如: (1)我自己对自己都恨不够,我还配说厌恶别人?(《雷雨》)  相似文献   

18.
描写子长方言的代词。子长方言代词中合音词比较丰富;人称代词有一定的数和格的形式;指示代词中处所代词有近指、中指和远指三分的区别,其他代词没有三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代词是代替实词或短语的词,可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小类。人称代词的主要作用是代替,指示代词的主要作用是指示,疑问代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疑问。这些都是它们的一般用法。代词由于它的极大的概括性,就有许多活用的情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人称代词不表示代替,指示代词不表示指示,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而带有种种感情色彩,具有许多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经传释词》把“所”解释为“若”、为“可” ,如果仅从句法功能角度考察 ,结论自然正确 ,如果从篇章功能角度考虑 ,则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并且认为 ,《经传释词》解释为“若”、“可”的“所” ,都可以用泛指指示代词来解释 ,它不仅具有句法上的功能 ,更具有篇章上的语义照应功能与标示主述位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