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民主文化转型基本经验体现在基本影响和动力作用两方面。基本影响包括社会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基本规定与社会转型作用下民主文化转型所体现出的重要特征。动力作用包括社会技术形态转型、社会交换形态转型、社会主体形态转型以及全球化等对民主文化转型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当代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 ,必须在理解和把握这一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解决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以下几点是先进生产力历史内涵的展开环节 :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的“独立因素”;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作用不断扩大的“独立变量”;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先导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经济特别是网络经济作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的整体体现。在网络经济中 ,先进生产力已经展现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可以预言 ,随着这一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整个社会形态也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因此必须以此为基点确定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社会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新的社会转型的挑战,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重新认识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认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基本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结构,警惕两极分化,重视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歌这种古朴而且稳定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所提出的问题为例,分析了民歌在当代大众文化模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矛盾,初步分析了民族艺术在文明冲突和全球化的压力下的特殊作用。首先,民族艺术可以起到新文化建设"母胎"一样的作用;其次,民族艺术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大众化的文化形式,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再次,在社会主义艺术生产方式的条件下,民族艺术有可能发挥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牵引性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或者说一种预演。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江苏徐州地区经济呈跨越式发展,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以经济利益矛盾为主要形态的社会矛盾显著增多,各类社会纠纷数量持续高位运行。这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针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调处社会矛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社会公平、利益均衡与利益共享、民主法治与安定有序、政府主导与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的责任分担机制、源头治理机制、多元化解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6.
道德文化建设.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众多,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矛盾、多元价值观导致的矛盾、民众的民主诉求、参政议政需求与制度的矛盾等.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个体价值多元化、道德失范成本太小、道德行为缺乏共识等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政府、企业和媒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应通过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是马克思社会生产力论中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二个方面,所谓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由精神生产力渐次获得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一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转型的实质是以物质生产力为主导向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根本动力”的转型。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精神生产力也获得加速发展,并以其一系列质的变化而构成当代人类文明特有的景观。强调精神生产力的主导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和轻视物质生产力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相反却是力求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坚持“两手抓”,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文化精神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文化实际上对社会生产的作用一直是存在着的。文化生产力的形成过程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原始时代——物质与精神交混一处的低级"混沌体"时期,文化萌芽阶段;农业时代——物质与精神相剥离时期,文化生产力萌芽阶段;工业时代——物质文明主导、主体时期,文化生产力为间接生产力阶段;知识时代——精神文明反作用而逐步占主导、主体时期,文化生产力成为直接生产力阶段。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它以其开放性、实时交互性和受众主导等独特优势迅速地发展起来,作用于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网络文化缤纷复杂的内容和异域风格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成挑战,是新世纪中国网络文化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本文拟就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问题谈点个人学习体会。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依据,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明确地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概括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作出了正确的解释,为  相似文献   

11.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contain rich logic about supply and demand. Observ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we can fin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fact that China’s social production supply has changed from “backward social production” to productivity level of meeting the people’s material cul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t the same time, the supply-side level is facing the outstanding problem of im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people have a growing need for a better life at the demand side,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a new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 of imbalance in the new era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还未能充分地反映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因此,必须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将其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同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政治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从发展中求生存、在和谐中求发展,妥善协调解决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出现了相对和谐的社会景象,形成了“和谐边区”的雏形。这一尝试,其意义不在于这种“雏形”有多么完善和自觉,而在于它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阐述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所有领域和与其他社会的基本矛盾相一致的普遍属性,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外延式”的解释和界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要求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重点领域和其他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区别的特殊性质,以达到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式”的认识和解答。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雇佣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自主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也逐渐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主要存在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完善的紧迫任务。只有增强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自主性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创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古今中外无数先贤志士上下求索,苦苦探寻,形成了关于和谐社会的种种构想。今天党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突显出来,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解决、调和各种矛盾,建设和谐的经济和社会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生产力内在构成要素的转换,其中精神文化因素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要素,经济发展从客体性经济转向主体性经济。其本质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从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向现代性的物质生产方式转换,具有现代经济的精神文化特性,主体的精神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从"直接劳动"向"科学劳动"的转变,具有鲜明的现代科学文化精神;发掘人的智能,以精神性的资源逐步替代物质性的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改革进程在实质上由以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的经济体制转轨和以构建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制度为总体目标的社会制度转型两个发展阶段构成。目前,我国改革的发展已开始进入以社会转型为标志的一种较高级且较特殊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和经济—社会问题的大量存在是转型社会的常态,其发展也因此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与高风险性。在现有的制度—体制下,社会调整是缓解现存经济—社会问题及其矛盾,并将其控制和保持在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范围内的基本途径;而建设和谐社会则是解决现存经济—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此进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一个客观结果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处于剧烈的重新分化和重新整合过程中,对于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如何在一个阶层化的社会中保持社会的稳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国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具有经济基础知识化、产业结构信息化、社会劳动智能化、资产投资无形化、生产方式个性化、经济发展持续化等六大特征 ,全面分析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多维影响 ,进而指出了知识经济是科技文明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进入近代以来,壮族地区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部分地区仍旧保留土司统治或土司旧制,这些情况使得近代壮族社会的结构具有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代壮族社会的封闭性逐渐被打破,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家庭、宗族和村社的基本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阶级形态的转化,造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步解体.这种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无疑对壮族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