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艺术史,本质上是综合的、宏观的、整体的研究与描述的中国艺术史,即是“复数”的艺术史形态,不是分门别类的门类史的形态,也不是“拼盘”的艺术史形态。将各种艺术门类同时纳入“史境”中,整体地研究中国艺术各种现象的形成与流变,整合艺术门类的材料与作品,对“史境”中的共同艺术规律和艺术现象进行综合的描述,避免像过去的艺术史成为门类艺术史的“拼盘”方式。这是在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基础上,建立、架构与整体地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起点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世界艺术史的研究正在兴起,且已有多部相关著作出版,但目前这一方面的出版物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代西方世界艺术史写作对东方艺术涉及较少;其二,目前所谓的世界"艺术史",大多是美术史或者造型艺术史,而非一般艺术学层面上的艺术史书写。徐子方的《世界艺术史纲》可谓应运而生。这本著作,既体现了中国史学精神,也是打通各艺术门类壁垒的《艺术世界史纲》艺术学理论研究层面上的艺术史。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艺术以多样的形态、丰赡的成果及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构成了迄今为止涵盖面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人类艺术现象,具有建构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基础和依据。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建构,或许会触动世界艺术史的重写,将可能影响世界艺术史观,反思并重建世界艺术史的逻辑。在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建构中,分期断代是绕不开的课题,也是必须克服的难题。笔者尝试从长时期历史特征和阶段性特点着眼,将丝绸之路艺术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七个阶段。文章首先探讨了丝绸之路艺术史撰写的基本问题,继而探赜丝绸之路艺术史第一时期,即丝绸之路艺术史前史,对丝绸之路艺术溯源。  相似文献   

4.
观念艺术源于20世纪西方,迄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作为一种“讽喻”或“寓言”的新型艺术形态,观念艺术涉及到如何重审艺术自身以及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艺术史哲学问题。在文化虚无主义盛行的当下,中国观念艺术呈现出鲜明的入文关怀与泛宗教倾向,是人们寻求精神皈依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造物艺术史研究之中只有赋予造物艺术史以某种新意义、新价值或者新答案的论著才称得上是具有启迪意义的论著。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历史意识,更要求其在研究中把握好“源与流”“内容与形式”“历时性与共时性”“造物的因果律”等核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能否准确把握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全貌,而且关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和规律中复杂关系的揭示。造物艺术的历史,不只是物态的历史,还是一部与人有关的生产生活史。近年来,造物艺术史研究对这些问题和关系的探索,出现了两个引人瞩目的新变化:一是研究方式从描述转向阐释;二是研究视角从核心转移到了边缘。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品、艺术家、文献、史境与文化逻辑,是构建中国艺术史学体系的五大要素。首先,艺术作品无疑是构成艺术史学的核心要素,没有艺术作品就没有艺术史学的主体;其次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创作者,也就没有产生艺术活动历史的主体;再次是文献,文献是印证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历史活动关系的重要依据,缺乏中国艺术文献的艺术史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可信的;前三种要素需置入史境中才能准确呈现其面貌,并得到正确的诠释。这四大要素贯穿于中国文化逻辑结构与历史路径并不断地演变,生成了艺术历史变迁路径的体例与结构轴线,显示出中国艺术史学的文化整体感,形成整合复数的中国艺术史的形状。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史是“艺术共性”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作为独立范畴的"艺术",也不是各门类艺术的一种或是综合,而是艺术通感论下的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艺术相似性、艺术共性。因此,艺术史就是"艺术共性"史。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模式、进化论模式、形式主义模式是对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嬗变形成不同历史时期对艺术与非艺术的评判体系,其体系内部发展的逻辑动力促进了艺术的终结.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艺术理论模式的构造,分析其历史意识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说明由于传统模式中艺术边界的设定,使艺术史概念的外延狭窄化,导致了"终结论"的产生.同时,针对丹托的"终结论"话语系统,分析"后历史"叙事的矛盾性,揭示出:艺术史边界的扩张仍然不能把握艺术的本质,相反,艺术在新的概念中迷失了方向,超越了历史的边界,成为不可言说的"观念".因而,"后艺术史"陷入了无效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基于形上学宇宙论的艺术观与美学观纠结在一起,具有艺术哲学的色彩。他始终关注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追求艺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也是建立在民族宇宙观和美学诠释学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温克尔曼所期待的科学艺术史的合理原则和丰富史实,但他并未寻找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演绎艺术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沿着"艺术精神"主导下的艺术风格的变迁以及美感类型的演进来展开的。他主要是从艺术精神、文化象征与艺术风格、美感类型、艺术境界与价值等多个向度来阐释艺术史的观念。其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同样面对图像时,思想史与艺术史有不同侧重选择和不同研究进路。和艺术史主要关注天才的精彩的艺术品不同,思想史家可能更关注落入俗套的反复出现的图像;与艺术史要从审美的角度分析风格、布局、笔墨、技法不同,思想史家可能会更关注图像背后呈现的观念和知识。但是,由于近年来艺术史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影响下,渐渐趋近追求“历史证据”的历史学,越来越注意讨论艺术背后的社会、政治、制度、宗教等因素,它和同样与社会生活史日益趋近的思想史越来越角色混融。因此,本文特别指出的问题是,艺术史尤其是中国艺术史,是否要有中国的和艺术的研究立场,以及诸如“风格”、“笔墨”、“气韵”之类的分析方法?同样,这些传统的艺术分析方法又如何可能在艺术史越来越趋向历史学的现代趋势下,使艺术史可以有自己的脉络和边界?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处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上。印象派在艺术观点上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在技法、色彩等方面则与传统艺术背道而驰,给现代艺术以直接启示,使后来的绘画艺术在视觉与审美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艺术史的研究应分为两部分来探讨。一是史前艺术或原始艺术 ,一是有史载记录后的艺术。史前艺术史的研究应以考古学的方法和反推法为主 ;史载后艺术史的风格研究法和编年研究法都有其缺陷 ,风格和编年研究法相结合构成的十字交叉法可能是一个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新的变化入手,探讨文艺研究面对的新问题,即由历史的终结推导而来的“艺术史的终结”,指出这里有着我们看待文艺问题的新的可能视角,并且由此视角可以为文艺研究的进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女性艺术史范式的转换正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这关系到在文化语境中对以父权主导的意识形态的质疑和颠覆,其理念品格与女性主义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发展状态紧密相关.本文从女性主义艺术史范式转换意识的起源、转换意义、理念架构以及对以往转换策略的反思这些方面人手,对当前女性艺术史范式转换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世界器乐史,一件乐器得以经久不衰的条件不外是:具有独特的不能被代替的音色;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来满足不同年代音乐的需要;富有强烈、浓郁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16.
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对民间口头文学及其他民间艺术的关注与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别开生面的崭新篇章。从作品的丰厚积累到相关理论著作的陆续问世,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正走向成熟。保护民间文化的世界性热潮,使其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强化卓然独立的学科品格,是建设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小说艺术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这小说技巧日益丰富提高的过程中,天才的小说家的创新是重要的因素.在小说艺术发展的各个历史关头,他们总是能够满足历史对小说提出的新的要求,为这门文学样式增添新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视觉文化史上,摄影理论一直围绕着"摄影作为艺术"而展开.然而,摄影作为艺术的辩护是以屈从于传统艺术观念为代价的失败的辩护.对此,本雅明提出应将"摄影作为艺术"的思考方式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的思考方式.这一转换带来了摄影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从哲学、文化学、主从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艺术作为摄影"的理论内涵.如何理解这一转换的真实内容,是理解摄影及其当代视觉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风格学的方法为美术史的分期研究打开了思路。民国时期的滕固先生尝试用当时最先进的风格学方法对中国美术史做出的分期,具有颠覆传统美术史写作的意义,是中国美术史写作现代模式的开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