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卫星账户是以国民经济账户的中心框架为基础,对所有涉及体育的相关活动建立的附属核算体系,它可用于扩充中心框架的分析功能,以便更加系统地厘清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文章首先依据《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界定的体育产业统计范围,基于投入产出表对所有涉及体育的相关活动进行剥离,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然后,构建价格换算系数以编制可比价体育产业投入产出表;最后,从产业层面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现行统计核算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其在经济生产、收入分配和资本核算方面的挑战,研究了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框架的设计原理及可行性。首先,探讨了数字经济活动对现有核算体系中生产核算、收入分配核算、资本核算、金融核算的影响,包括数字经济核算与中心框架中产业单位、交易特征、生产者、生产范围、收入分配等的关系。然后,基于国内外数字经济相关分类和中国核算实践分析了中国产业、产品分类的国际可比性和可行性,形成了对数字经济生产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和资本核算的专门性设计,并构建了一般性的核算指标。在框架设计的基础上,对2012-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主要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了初步测算。最后,结合中国数字经济研究现状,对中国开展数字经济核算工作提出了建议,即建议深化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及相应的核算方法体系、研究开发中国数字经济高频大数据的获取方法、完善中国数字经济产业产品分类标准及相关统计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3.
蒋萍  蒋再平 《统计研究》2020,37(8):3-10
SNA中心框架即综合经济账户是在一定框架下完成的,本文从中心框架的限定谈起,梳理了卫星账户的突破视角,并将其与SNA 口径卫星账户、宽口径卫星账户相对应,归纳了SNA口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宽口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关系、中心框架与卫星账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卫星账户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但我国文化产业核算仍存在概念不明确、分类不完全以及缺乏系统核算框架等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构建我国文化卫星账户,初步形成文化产业核算的基本框架,从核算层面提供衡量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可行性方案。本文深入探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文化核算范畴,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的文化活动定义出发,基于“文化周期-文化功能-文化领域”三要素交叉分类,明确文化核算范围;二是文化产品和产业分类,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文化统计框架以及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投入产出表产品/产业组,建立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分类框架;三是文化核算框架,系统阐述概念框架及核算思路、核心账户及表式设计、总量指标及测算方法等关键性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卫星账户核算提供了探索性方案,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我国文化产业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享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来自政策制定者、商业部门、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现实迫切需要分享经济统计核算提供分享经济方面详尽的数据信息。为准确把握分享经济的规模以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分享经济纳入宏观经济核算的范畴。就分享经济的定义、核算对象和范围、核算内容和形式等基本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力图给出一个分享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以期对分享经济核算的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中首先给出了分享经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分享经济的主要分类进行了概况和总结。接着以交通运输服务数字平台和私人住宿服务数字平台的分析为例,探讨分享经济核算涉及的部门分类及基本核算内容。之后,考虑到分享经济的统计核算可以通过目前的宏观核算原则和方法实现,但现行分产业核算的中国GDP核算框架无法与涉及到众多行业的分享经济直接对接,建议通过统一的分享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相对独立地反映分享经济的发展情况,并给出了分享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的基本架构设想,并对分享经济核算涉及的数据来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分享经济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面临诸多挑战,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民经济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户部门的非市场性生产中只有部分被纳入到现行中心框架生产核算范围内并体现在GDP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准确衡量住户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消费水平.借鉴SNA2008的建议:对于现行中心框架无法解决的核算问题,可以在中心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概念加以修改并建立专门的卫星账户.文章依据住户卫星账户与中心框架下住户部门账户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对中心框架下住户部门账户体系中的相关经济交易项目进行调整,形成了住户卫星账户中的经济交易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最终构建了住户卫星账户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旅游卫星账户(英文缩写为TSA)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和分类要求,将所有由于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消费和产出部分分离出来进行单独核算的虚拟账户.旅游卫星账户涉及旅游消费核算、生产账户、旅游业公共消费、实物指标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心框架、卫星账户及其相关扩展问题的研究都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内容,由于三者的研究重点与角度不同,所以,这三部分内容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能互相替代。只有把握住国际上的最新前沿,将中心框架、卫星账户及其相关扩展问题的研究全面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畴,才能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与实践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高敏雪 《统计研究》2021,38(10):3-11
本文结合国际国内研究动态分层次归纳、阐释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议题。具体包括:以国民账户体系2008版(SNA-2008)为起点的前沿研究,SNA中心框架的灵活运用研究,接驳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CSNA)及其实务的优化和创新研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综合应用研究。最后针对中国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做讨论,比如是否过分关注与GDP的关联, 如何充分发挥卫星账户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的调整过程的研究分析,建议从理论上提供一套完整的定义、分类和方法体系,以对"旅游业"进行系统阐述,科学确立其产业地位.本文认为旅游卫星账户(TSA,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框架,足以在理论上支持将"旅游"作为一个"产业"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复杂性对构建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选取了OECD、BEA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字经济核算框架进行差异对比,结合我国“加快推进数字产业 化、产业数字化”重要方略,明确编制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的测算目的是掌握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作用传导机理和影响形成规模,从而决定基于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融合的视角定义数字经济产业和产品,将其分为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和融合产业,以及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并据此识别数字经济核算界 限,尝试构建具备全面性、国际可比性的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的基础框架,设计了核心表式和相关总量指标。文章最后针对构建卫星账户的现实挑战,从政府、企业、社会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文化产业统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针对文化产业核算范围、文化产业就业统计等方面的问题,在总结联合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伊比利亚美洲关于文化卫星账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标准,并充分考虑中国文化产业的特色和发展新动向,提出了构建中国文化卫星账户的总体思路。即剖析了文化产业基本概念、产业分类,构建了中国文化卫星账户整体框架,编制了文化供给表和使用表,较为系统地设计了文化产业就业核心表式,探讨了文化卫星账户编制方法,为中国文化卫星账户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测度问题是信息革命下宏观经济统计面临的新测度挑战,为了准确核算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贡献程度,构建数字经济卫星账户(DESA)是一项较为可行的方案。本文在总结OECD等国际组织及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对数字经济测度及DESA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数字经济的现状,尝试提出中国DESA的整体框架,剖析了DESA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中心框架、核心表式与数据清单,明确了编制数字经济的静态总量指标与直接贡献指标,探讨了DESA的实例编制方法,以期为中国DESA的编制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住户无酬工作的含义、分类、估价方法、住户生产卫星账户在无酬工作核算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在SNA中心框架基础上编制了住户生产卫星账户的框架,并探讨了如何将SNA指标调整为住户生产卫星账户指标.  相似文献   

1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数量描述和对比分析的基础工具,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核算体系主要包含国民账户体系(SNA)、欧洲账户体系(ESA)以及美国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NIPA)。文章从发展历程、概念和分类,GDP核算的相关问题,账户和表式的类型及结构,核算体系及相关文件的修订、发布和使用等方面对SNA、ESA和NIPA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三种核算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的核算方法差异,总结三种核算体系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建立的核算体系,基本属于MPS体系。1992年开始采用与联合国SNA体系相衔接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到1995年,已基本完成了从旧核算体系向新核算体系的转轨。近年来,正在参照联合国1993年版的新SNA进一步改进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相当丰富,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国民资产核算和编制经济循环账户等内容。由于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依然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此主要介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和资料来源。 …  相似文献   

17.
屈超  张美慧 《统计研究》2015,32(7):74-80
信息与通信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能够准确地核算信息与通信产业的规模以及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完整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卫星账户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本文梳理了ICT卫星账户的发展脉络,归纳了OECD及其他国际组织对ICT卫星账户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澳大利亚建立ICT卫星账户的经验,为我国ICT卫星账户的创建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资源-经济-环境综合框架下的SAM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颖  雷明 《统计研究》2007,24(9):17-22
社会核算矩阵是“以正方形矩阵表示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主体间的各种联系”,但目前的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多参照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框架,没有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各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等。本文基于当前资源和环境核算的研究成果,在传统社会核算矩阵的基础上引入资源、环境账户,构建了一个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的综合性核算框架,并论述了扩展账户的含义、核算方法以及其中蕴含的均衡关系。随着资源、环境方面统计数据的不断丰富,一个综合、完备的核算体系将为经济与环境政策方面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美慧 《统计研究》2021,38(7):3-18
数字经济供给使用表是数字经济卫星账户的核心表式,具有统计协调和分析工具的双重作用,能够准确监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模及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程度。目前,国际上对数字经济供给使用表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还未有国家编制出基于实际数据的数字经济供给使用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数字经济供给使用表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前瞻性探索,但系统的数字经济供给使用表构建指南还亟待完善。本文首先从供给和使用层面构建数字经济供给使用表概念框架,界定数字经济特征活动的概念和范围,梳理OECD 划分的数字经济供给使用表中的产品清单和数字经济产业分类;阐释数字经济最终消费、固定资本形成、贸易活动的内涵和种类。其次,围绕“产品×产业×特征活动”三重维度,设计数字经济供给使用表整体架构、阐明其核心指标。再次,编制数字经济供给使用表实例,剖析编制流程、总结编制要点。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本文尝试完善数字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为提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核算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核算矩阵(SAM)刻画了社会经济主体间通过要素市场、商品市场而发生的交易和收支转移活动。结合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了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IO)表与SAM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AM是以矩阵形式表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账户,SAM以复式记账的核算原则和矩阵的形式提供了国民经济的另外一种核算方式;IO表是编制SAM的重要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