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有现代化就有现代性。现代化是过程性概念,现代性是结果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达到了发展理论的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体现在根本性质、根本特征、根本要求和根本走向上,具有鲜明的特征。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要从对西方式现代性困境的剖析与超越中探究中国式现代性与后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凝结的中国式现代性,从推崇工业文明转向注重生态文明、共同体理念和信息文明,开辟了现代性文明发展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图景,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文明形态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科学概括与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文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标识,对中国现代性的求索和建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实践主题。中国现代性是一个矛盾体,以动态历史的视野把握中国现代性的出场逻辑,其呈现出资本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正-反-合”的辩证发展图景。中国现代性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现代性到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发展过程,完成了对西方资本现代性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双重超越,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性的重构动摇了西方现代性的话语霸权,为发展中国家建构自身现代性从而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中国现代性文明新续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振  龙燕 《江淮论坛》2023,(1):81-87
通过马克思对现代性深度批判,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原则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是本文的写作目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轫、发展始终走在对资本主义彻底批判的道路上。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已触及现代性批判的核心:作为“现实的人”的犹太人及其生活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前提;以犹太人为代表和映射的资产阶级社会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个体异化和分裂状况,是马克思展开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底座和核心内容;现代性批判的现实方案在于从政治解放深入到经济解放,并直接上升到“人类解放”;对以犹太人所代表的“现代性”进行彻底的批判,提出走出“犹太精神”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刻的启示:只有解构西方现代性的先验主体、逻辑教条和文明独断性,并对其物质内容和精神诉求进行彻底批判,才可能塑造符合中国现实及未来需求的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致力于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的人民性的现代化,真正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文明局限,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一次伟大的“术语革命”,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性意识形态价值: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资本逻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优势,展现了作为文明超越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石的文明形态,实现了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展现了作为理论创造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结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展现了作为文化融合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目标指向的天下情怀,彰显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迸射出意蕴深远的意识形态价值,展现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6.
张莹云 《理论界》2023,(4):8-14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对“人类文明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作出的中国解答。就其出场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吸收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积淀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从丰富内涵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其特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文明的中国版本,其结构表现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从世界意义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丰富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了新的贡献,更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具有内在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性质、以“五大文明”协同发展为基本内容、以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显著特征、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价值诉求的文明形态,对马克思文明形态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实践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践基础,以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为实践目标,以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为实践价值,对马克思文明形态理论的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创造,必将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达到共产主义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8.
文明形态本身就是由内在维度、价值导向、发展道路、思维方式、未来指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全新形态,从系统视角审视“,五个文明”整体的有序推进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发展态势,体现了内在维度“新”“;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价值遵循,体现了价值导向“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开创之路和发展之路,体现了发展道路“新”“;主体间”平等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贯秉持的重要原则,体现了思维方式“新”;共产主义文明“新图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未来指向“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和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整体超越,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韩庆祥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00-114+206
以大历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及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厘清“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西方国家在西方文明演进中内生出帝国文明,建构起“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蕴含使帝国文明异化为野蛮的基因。“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沿着“历史道路”“文明解释”“民族优越”“人性辩护”“社会论证”“理性标准”“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哲学基础”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三者在生成逻辑上是逐步演进关系,在理论逻辑上是彼此理解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它一改过去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被动回应为主动应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掌握了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10.
高正星 《南方论刊》2023,(3):18-20+7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完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逻辑的超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被动型现代化向主动型现代化、从压迫劳动人民向以人民为中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京奕  刘灵 《理论界》2024,(2):22-28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不仅指向宏观层面的文明形态变革,而且塑造微观层面的全新人民主体性生活方式。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实现美好生活具有高度内在契合性,二者辩证统一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目标。从主体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复归人民独立自主的生活状态,确证人民在美好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从历史维度看,党领导人民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美好生活需要内涵的不断丰富。从价值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呈现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从实践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为实践指引,通达美好生活的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具有较大解释空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选择与发展,也是对中华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也是对“两个大局”时代要求的有力回应。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及其观念创新,既实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根本性突破,也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端的整体性超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映照着中国特色道路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道路自信,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态优化过程,是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是历史唯物史观下的对国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观念和原则的凝练表达。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主体是国家治理现代文明,以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视角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架构和世界意义,不仅为全世界各国政党探寻富有自身特色和遵循历史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富有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语境的中国方案,彰显深厚的中国文明自信和中国文明创造担当。  相似文献   

14.
刘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2023,(3):60-74+205-206
“文明”是标志人类进步状态的概念,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积极成果的整体性概括和正面性评价。“文明形态”既可以在时间向度上指称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文明样态,也可以在空间向度上指称人类不同地域呈现的文明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它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进行的文明创造,传承了中华文明基因并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体。它作为世界上一种新近出现并独具特色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单一而典型的文明形态,而是复杂的“非典型性”文明形态,必须用中华文明、现代化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多重维度来综合把握。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现代化文明的超越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并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虽已形成,但尚在发展中,将会在未来显现出更清晰轮廓和更成熟样态。  相似文献   

15.
于波  王员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204-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多维度的现实指向,涉及民族文明、世界文明、社会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不同领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总体性反思,是对东西方文明基础上的旧有文明形态的一种扬弃与超越,能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提供积极启示和路径参考。中华民族文明复兴、亚洲文明高地再创、社会主义文明复合和世界文明秩序重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四重蕴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一种文明论意义上的综合性创造,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种公共主义的文明观指引,具有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厚蕴涵。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独到价值不仅在批判西方人与自然分裂的现代化中显现,还在与西方批判现代化的三大进路的比较中凸显出来。无论是回到前现代,还是进入后现代,抑或是走生态改良的三大人类文明进路,都未能从根本上化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矛盾。我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赓续负责的高度,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打破了人与自然“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动力发展现代化,超越了对现代化的三大拷问,形成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区别于前现代的农业文明,也不是现代的工业文明,更不是“怎么都行”的后现代文明。其不仅对中国现代化具有指导意义,还为走出现代性人类文明困境提供了普遍性认知及实践对策,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性是对现代工业实践蕴涵的理性精神的反映,马克思以前的现代性既具有引导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又企望把握终极真理,建立永恒正义的资本主义的理性王国,其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受到解释世界的视界的局限。马克思以改造世界的新视野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预示了变革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趋势,从而使现代性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结合了起来。当前的现代性危机不仅是理论的危机,而且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我们要以马克思反思现代性的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法学方法论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泉生 《东南学术》2005,(5):154-155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它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超越,它意味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而这种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必将开启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即生态工业文明,并形成一整套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体制,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出发,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方法,建立起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循环型社会。对此,有识之士业已指出:“这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它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概念,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伟大创造,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过程,也代表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又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更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第一次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伟大变革。从生态内涵、生态思维和生态特征三个方面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意蕴,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明冲突论是文化范式现代性的一种表达,它根源于笛卡尔主客体二元分裂的世界观,在社会人类学上其主要表现为对人类文明"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划分。不论是西方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是非西方的"他者的视野",都没有挣脱现代文化范式的羁绊,因而也就未能超越文明冲突论。马克思以世界历史眼光对现代文化范式给予批判。在马克思理论视野中,未来世界的文化范式应该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