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追溯到很远,但它主要还是在现代大陆哲学的方向上和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的接受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但接受美学对哲学解释学的偏离,使伽达默尔不能接受,由此引起了伽达默尔对接受美学的批评。其批评的主要理据是:"破"康德以来的主观论美学,"立"艺术作品的本体论,最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艺术的真理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2.
李鲁宁 《文史哲》2001,(6):45-50
伽达默尔认为,从康德开始的对美的主观化和形式化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意识的自主性及其到处实现的"审美区分",不可避免地使近代美学陷入了主观化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只有重新确证美本身所包含的真理因素和艺术本身所内蕴的认识价值,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所着力论证的也正是这种美与真的原始关联。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认为美和艺术起初是真理的组成部分 ,但后来又让真理遗弃为过时之物。这一观点包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哲学解释学由此展开了反对主体美学和反对单纯在场的艺术真实性证明。  相似文献   

4.
何卫平 《中州学刊》2007,(2):132-137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贯穿着三大方法,除了现象学和辩证法以外,就是概念史的分析。将概念史的分析与论题的研究相结合是伽达默尔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表达风格,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对这一方法的解说在某些方面虽然同英美分析哲学有相似之处,但从根本上讲他的立场和角度是大陆哲学的,具体来讲,也就是本体论解释学的。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美学是一个重要的西方美学流派,本世纪六十年代在联邦德国发展起来。它的创始人联邦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问世于1960年的《真理与方法》,不仅是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哲学的代表作,而且也确立了解释学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解释学美学的经典文献。解释学美学对现代西方美学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且直接启发了接受美学。本文对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作一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陈海飞 《学术研究》2007,1(12):29-34
伽达默尔通过对狄尔泰所代表的传统解释学的"方法"的批判,揭示了理解的"真理",而他用"真理"反对"方法"又导致了相对主义的任意理解。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区分"真理"与"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真理"是"方法"的基础,而"方法"是通达"真理"的必由途径。理解是相对的同时又是绝对的,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存在与时间>之后,解释学沿着三条道路前行.后期海德格尔为探索性批判提出"视域"与"前-结构"等概念,这导致他自己的著作不再是解释学;而无视海德格尔自身这种发展的伽达默尔运用了<存在与时间>的基本观点:前理解、解释学循环、现象学视域理论并使之成为"哲学解释学"的基础;德里达则激进地挖掘海德格尔的解构面,批判与拆解环节,并且用它来反对他称之为"在场形而上学"的东西,在其中他包括解释学本身及意义与真理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
在解释学与哲学的现代发展中,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从狄尔泰开始的解释学的哲学化与哲学的解释学化,这是解释学的越界和哲学的唯心主义化;二是从伽达默尔开始的解释学的主观主义化.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是当代的主流解释学,在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发生重要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哲学解释学的主观主义解释学立场出发来反思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从哲学解释学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立场出发采反思社会历史问题,有意无意地消解、否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了防止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消解、否定,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建解释学,用正确的解释学观点来反思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同时要把解释学和哲学区别开采,反对把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学化,不是在解释学的视野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反思社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方法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这种方法结出理论果实的地方(解释学),却可以看出这种哲学方法的最后归宿是反对方法.本文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现象学方法的比较性研究表明,唯物辩证法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现象学的从"意向意义"到"充实意义",唯物辩证法的中介与现象学的"居间",就方法论而言,虽形似,但其实却是有着本质差别与对立的.现象学方法的无立场、无前提、中止判断等都只能导致一个结局最后以反对方法收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运思可以清楚地表明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对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思想的转向,意味着哲学逐渐变成了解释学.20世纪哲学中的语言转向,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不是传统的阐释理论,其哲学文本是阐释之阐释,是对我们所邂逅的东西的长久沉思.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不仅源自干海德格尔的解释学,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关键性纲领,即"语言是存在之家".20世纪的解释学需要改变对哲学活动的理解,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也许重新遮蔽了理解自身.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美学把反对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并因此而形成了两大思想传统直观主义和解释学。直观主义试图通过消除审美主体的各种先入之见来克服主客体之间的对立;解释学则把主体的先入之见作为审美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认为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解释学循环可以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后现代美学对于现代美学的上述努力采取了否定态度,认为西方语言的固有特征导致西方思想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形而上学。但超越形而上学的关键在于抛弃形而上学的意义理论,不再把合乎逻辑作为判断语言和思想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和艺术语言本身就具有超越形而上学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理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理解与认识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理解"的现象学分析与存在论解释,拓宽了对"理解"的研究视域,为超越"对立论"与"归结论"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解是以物化的精神形式客体为对象的认识形式,在对象、目的、真理以及方法上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认识论的分析构架.  相似文献   

13.
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事情本身"有两种用法,即作为显现内容的事情本身和作为显现方式的事情本身,伽达默尔对施莱尔马赫的批评可以作为分析这两种用法之分歧的案例。从后来的德法两国人文科学的立场看,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伽达默尔重意义轻事件分析,缺乏一个方法论中介。从法国现象学运动来看,是因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没有奠定在一个纯粹现象性的基础之上。因此,两种"事情本身"的分歧可看作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一个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西方诠释学的东渐及其效应——洪汉鼎先生访谈(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洲:据您的了解,您认为西方诠释学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请问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洪汉鼎:我们最早接触诠释学的就是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编的《哲学泽丛》,早在1960和1970年代,它就发表了一些从苏联翻译的哲学论文,其中讲到了诠释学.广州大学有一位青年学者作了考证:在《哲学译丛》 1963年第9期刊登了由水羊木先生翻译的德国学者O.贝克尔所写的《艺术审美尺度的超验问题质疑:H.-G.卡达穆尔〈真实性和方法·哲学诠释学纲要〉》一文(卡达穆尔即伽达默尔),这应该是中国当代最早介绍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文章.注意啊,这是在1963年,也就是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出版后才三年,我们就有介绍了.此后,在1970年代,《哲学译丛》陆续发表了一些翻译过来的苏联学者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解释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所以说,引入解释学的年代可以上溯到1960年代.  相似文献   

15.
王伟 《兰州学刊》2012,(8):36-41
在现代性的时代语境中,接受美学透视人类交往的存在方式,对审美交往作出本体论的规定,最终揭橥"交往作为解释的世界"的主体间性之维。胡塞尔之知识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存在论解释学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等人的社会学主体间性理论是接受美学交往理念的始基。接受美学所开创的主体间性审美交往论,既有柏拉图辩证法思想的新发展,也受到马丁.布伯的主体间性对话关系本体论的深刻影响,是在超越自然主义与信念主义之基础上,对现代性情境所作出的解释学向度上的审美回应。  相似文献   

16.
继《真理与方法》一书之后 ,伽达默尔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其致思的重点由哲学解释学转向了实践哲学。伽达默尔建构实践哲学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中与哈贝马斯等人的论战是最重要的契机 ;在与古希腊思想家的对话过程中 ,逐步厘清了实践、实践哲学等概念 ,这是其建构实践哲学的逻辑前提 ;致力于消解科学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则是其实践哲学的中心话语 ,实践哲学的理想内含于这种消解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7.
"三表法"固然可以作为归纳法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形式而成为一种方法论,然而"四假相"说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方法论."四假相"说正展示了培根本人哲学思维最深刘的一面,完全归于方法论未免有简单化的倾向.本文正代表着这样一种努力,即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角度出发来展示一个理解培根哲学,主要是他的"四假相"说的新的纬度.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角度,通过"四假相"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解释学意义上的"培根",尽管可能仅仅是在传统解释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一直面临这样一种诘难——他在哲学解释学中没有提供批判的可能性。一方面,哈贝马斯、曼弗雷德.弗兰克、赫尔施、利科等人主张,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缺乏某种类型的批判。另一方面,罗蒂、德里达、杰克.卡普托等人主张,哲学解释学在后现代思想的道路上走得还不够远,还相信一个答案、一把钥匙、一件事情本身的存在。然而,我们首先必须问:"什么是批判?"一种理论为了给批判的正当性提供支持,需要满足什么要求?在哲学解释学中,正当的批判是可能的,而且,正当的批判蕴藏在哲学解释学的核心之中。  相似文献   

19.
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不同于近代审美意识的理论旨趣,时间性的引入使审美主客体模式趋于崩溃.由此,加达默尔阐发了对审美理解来说至关重要的三个概念"前见"、"视域融合"、"解释学循环",理解始于前见,以视域融合为过程,以解释学循环为结果.加达默尔认为"效果历史意识"构成了审美理解的限度,从而以不同于马克思的方式论证了艺术作品的永恒魅力.加达默尔的审美理解历史性思想的意义在于为建立人与自然、社会、艺术之间的新的真正自由的审美关系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论证现代艺术的合法性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但加达默尔在强调审美理解的历史性时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抽象化.  相似文献   

20.
略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在当代西方学术界以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而闻名,同时,他也以其对传统美学问题的解释学阐述,成为当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引人嘱目的解释学美学的开山鼻祖。本文试从内容、特点和意义三个方面,对伽氏的解释学美学作一初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