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俗话说:“少是夫妻老是伴。”年轻时,我对这句话有点茫然,尤其对那“老是伴”的境界难以想象。直到自己也老了之后,才理解到这话的深层含义。普天下的夫妻,要说恩爱情感,恐怕都经历了由年少到年老的升华。既然夫妻老了就是伴,那就应该在如何相伴上做文章。我和老伴通过共同努力,确实伴出了几分韵味。我俩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相继退休的。老伴对我说:“我们过去长期不在一起工作,相伴得太少,退休后应该弥补弥补了。”她的话引起了我的共鸣。究竟如何弥补?我们认定:首要的是必须在理想追求和兴趣爱好上求得志同道合,要不,一个上…  相似文献   

2.
钱国宏 《老年人》2010,(10):47-47
“相看两不厌,只有小人书”。这是一位朋友赠给我的一副书房联。这副对联道出了我业余生活的两桩乐事:一是痴迷“小人书”(连环画)收藏;二是醉心于藏品的赏析。  相似文献   

3.
我的婚姻可以说是同事们开玩笑开成的. 因为姓侯,同事们都叫我“猴子”,猴子天性喜欢在高枝上跳跃玩耍,偏巧老伴又叫高天枝,我俩的姓名恰恰就是一幅《猴子登高图》.于是凡我俩同在的场合,同事们就会调侃地喊“猴子登高”.时间一长,心中就有了对方的影子,渐生好感,多了接触.一来二去,最终坦白了各自的心声.  相似文献   

4.
寿宴     
怕是真应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老话,我和老伴几十年磕磕碰碰,是无事不争的“冤家”。但是在罢寿的问题上,我们的见解却空前一致,这倒成了夫妻间难得的话题。我俩生有3个女儿。以前不论是我和老伴的寿辰,还是女儿们的生日,都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家子不过生日,在我们看来又省事又省钱,划算得很。然而,3个女儿同一年出嫁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我50岁那年,正好3个外孙也满周岁。不知是东床图表现,还是女儿讲孝心,他们一齐呼吁改革:生日还得过!想到要打破家庭固有的传统,我感到事情非同小可,不得不放下架子与老伴商量。…  相似文献   

5.
方禾 《老年世界》2013,(14):19-19
人们常说生活需要磨合。可在上班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那时,我是学校的教师,还当班主任;老伴在一个企业里当领导,两个人都忙得晕头转向。家在实际生活中,只是一个吃饭、睡觉的“旅店”,自然也很少有什么吵嘴脸红的事发生。但到1997年,我俩先后退休,清闲了,整天聚在一起,我俩反而常为这样那样的小事闹矛盾,闹意见,有时还相互吵嘴指责,弄得两个人的心情都很坏。  相似文献   

6.
张裕坤 《老年人》2005,(1):33-33
我16岁当兵,参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当了多年的干部,不免沾染了一些官气,即便离休赋闲,也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动不动就讲级别。老伴常说我放不下臭架子,是老鼠尾巴吊秤砣——自己看得重。 离休后,老伴要我陪她回一趟老家,我闲着无事,欣然同意。从北京到河北,一路辗转,终于到了老伴娘家的村口。老伴眼睛尖,一下认出了迎面走来的那个背筐拾粪的老人。她急 步 上 前 ,叫 道 :“ 三 爸 !”话 音未落,鼻子发酸,流出了眼泪。 那老汉瞪着一双浑浊的小眼睛,吃惊地问:“你是谁 ?”“我是四丫头 呀!”老 伴放 …  相似文献   

7.
《老人天地》2013,(4):47-47
我收藏钱币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虽然有百余种,但我最中意的却是第三套人民币——多年来,我通过各种渠道,共收藏了10套品相10成的第三套人民币。近年来,国内货币收藏市场风起云涌,峰谷叠现,而第三套人民币,以其里程碑的地位和独特的工艺,在同类藏品中脱颖而出,一路“坚挺”,受到了国内外藏家的推崇和青睐。  相似文献   

8.
凯乐 《老人天地》2013,(2):44-44
人到老年,理财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晚年生活的质量。我现在已经退居二线,每月的工资3600元,加上老伴的工资,我俩每月工资收入有6000元左右。每月家庭各项支出在3000元左右,我俩实际上每月仅有3000元的“余头”。如何利用这3000元的“余头”来“谋划”我们的晚年生活?我们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建立了三个家庭经济“碉堡”,以此来“把守”我们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9.
珍藏苦难     
他人乐收藏美好,而我与老伴则喜珍藏苦难。 这是一条粘满血迹的布带。婚后的一天,与丈夫上山打柴的我下山时不幸摔倒,小腿被一尖利石块划破,鲜血直流。丈夫赶紧把衣脱下,用刀割开袖子扯成布条帮我绑扎。血止住了,丈夫才搀扶我慢慢下山来。到家后我解下布条欲扔掉,没想丈夫竟把它接过,将其晒干折叠藏于衣柜小抽屉。我不解。丈夫说:“日后你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10.
钱海 《老人世界》2020,(4):44-45
2004年秋天,远嫁丹麦的姐姐邀请我和老伴去“童话王国”一游。哥本哈根、奥登塞、瓦埃勒、奥尔堡等风景名胜并未引起我俩的过分关注,我们倒是对姐姐、姐夫退休后的农家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俩非常羡慕这种贴近与享受大自然的乐活方式,自此也做起绿色庄园梦来。  相似文献   

11.
我和老伴是 1962年结婚的,当时正处于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婚礼办得非常简朴,记得仅有的几斤糖块还是托人花高价从商店买出来的。这些都不算什么,只可惜连一张结婚照都没有留下,让我和老伴一直耿耿于怀。那时候,个人没有照相机,我们所在的矿区也没有照相馆,要照相就得跑几十公里到县城去。我俩都忙于工作,舍不得花那宝贵时间,再说钱也紧手,就留下了这一生的遗憾。   1965年,矿区开设了照相馆,我们的儿子也 3岁了。我和老伴一商议 ,就带着儿子去照相,这是我们家的第一张合影。此后,照相的机会慢慢多了起来,尽管夫妻俩也拍过不…  相似文献   

12.
“老伴,老伴!”许多老年夫妇常常这样互相招呼。“这是我老伴。”许多老年夫妇常常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爱人。然而,我却不然。这倒不是因为我不愿从俗,而是因为妻子郭冬花对我来说,远不是一个“伴”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妻子是我全天候的“护士长”。我50多岁时,不...  相似文献   

13.
玉红 《老人天地》2010,(7):42-42
1998年退休后.老伴和我商量:“你也退休了,孙子孙女都上学了,咱俩整天没事干,就在自家的两间平房顶上种菜吧!”我说:“菜市场离咱家这么近,多少买点就够吃啦。”老伴说:“自己种点菜多好啊,第一可以锻炼身体.第二不施化肥.不上农药,是真正的无公害蔬菜,吃着还放心。”我听着老伴说的条条在理,就点头同意了。  相似文献   

14.
任均 《中外书摘》2011,(1):15-18
孙维世是我二姐任锐的女儿,我的外甥女。她父亲是孙炳文。从幼年时候第一次见面,到“文革”开始后最后一次见面,我叫过她的小名“小兰”,也叫过她的学名“维世”——这都是她的名字,她却一直管我叫“六姨”。但是,虽然我长她一辈,却只比她大一岁,我俩是从小一起玩儿的最要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老伴是模特     
老伴刚退休时,喜欢打麻将,一有空就和老姐妹们“码长城”。时间一长,不是说肩颈疼,就是说胳膊酸。3年前,市老年大学办起了模特培训班,我就叫老伴去学模特。老伴听了,有点不高兴地说:“学模特,那是身材高挑的时尚年轻人的事,我一个老太婆去学当模特,羞死人。”我说:“老伴,人老了,要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活出自己的风采。你1.67米的个子,不胖不瘦的身材,又有悟性,当模特准行。”一次、两次……在我苦口婆心的劝导下,老伴终于报了名。  相似文献   

16.
王军 《伴侣(A版)》2007,(4):12-13
<正>我和菲儿是在网上认识的,尽管我在上海,她在杭州,但这丝毫不能阻挡我们的关系飞速发展。起初的那段日子里,网络是维系我们感情的唯一途径。我俩几乎每天傍晚都准时在网上“见面”——我打着加班的幌子窝在办公室里,神经紧绷了一整天,  相似文献   

17.
为啥叫锁定姻缘?因为我和老伴荣凤英的婚恋,说起来还有段趣事。我俩的家相隔不远。上个世纪60年代,我当村团支部书记,她是邻村的妇女主任。我们经常见面,凤英爱说爱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是那时都还年轻,并没有往别处去想。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那是1964年,我参军的前夕,一位老乡把凤英拉到了我的面前,凤英见到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也不自在地直搓手,说:“我们早就认识。”就这样,双方父母同意,我俩也默认了,就算定了婚。后来,在一次国防施工中,我负了重伤,腰被砸断,左腿高位截肢。…  相似文献   

18.
老伴如宝     
张宗新 《老人世界》2011,(10):44-44
老伴六十大寿时,我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一本书——《献给妻子的情诗》,并在扉页上写下:“老伴如宝。”  相似文献   

19.
我是江苏如皋人,今年77岁,老伴陈南余,85岁了,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农十师离休干部,老家也在如皋。我俩一生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唯一的自豪和荣光,是当年我俩结为夫妻,是由王震将军做的大媒。  相似文献   

20.
暮岁淘金急     
《老人世界》编辑部的同志向我约稿,催了许久,我一直不知该写些什么。近日出访晋州,老干部局司机许师傅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车上装有《老人世界》,回去要发给离退休的老同志……”这才使我心中一震,对写这篇小文有了紧迫感。我今年七十有五,实实在在已进入老年,而近年来我依然在紧张工作,每天伏案不下七八个小时。我老伴全力支持,为我管好后勤家务,使我俩能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